他山之石 | 星巴克的全球崛起之路

文摘   2024-08-04 08:00   广东  

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作为全球现制饮品的龙头企业,星巴克以其独特的“第三空间”理念和高质量的咖啡产品闻名。截至2024年3月,星巴克在全球85个国家拥有近39,000家门店,其中国际市场占54%,是全球门店数最多、饮品出杯量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星巴克在全球主要市场,如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现磨咖啡品牌市占率均位列前茅,尤其在中、美、日、韩等11个经济体中稳居市占率第一。2023财年,星巴克全球总收入达到359.76亿美元,国际市场贡献了21%的营收和22%的经营利润。

星巴克的发展历史

起步阶段(1971-1995年)

成立与初期扩展: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最初是一家咖啡豆零售商,1984年开始转型为现磨咖啡厅,提供“第三空间”场景体验。

上市与扩展:1992年,星巴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迅速扩展至全国。截至1995年,公司在北美的门店数量达到677家。

高速发展阶段(1996-2007年)

国际化启动:1996年,星巴克在日本东京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标志着公司全球扩展的开始。此后,星巴克迅速在亚洲及其他地区扩展业务。

全球布局:2000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大陆,进一步加快国际市场布局。截至2007年,公司在全球的门店总数超过了13,000家。

平稳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品牌定位与国际市场:2008年,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回归,重新强化品牌定位,推动星巴克在国际市场的发展。2018年,国际地区的门店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标志着星巴克在全球市场的重大突破。    

持续扩展:2024年,星巴克在全球85个国家拥有近39,000家门店,国际市场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贡献持续增长。

星巴克的全球化战略

第一阶段:亚洲市场的开拓(1996-2000年)

初始布局:星巴克在1996年通过与日本SAZABY Inc.合作,在东京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这一阶段,星巴克专注于亚洲市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

市场选择:不同于其他美国餐饮品牌优先选择英语系国家,星巴克选择了需求潜力大但咖啡渗透率低的亚洲市场,建立标杆市场。这一选择利用了亚洲市场的文化差异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好奇,成功地吸引了当地消费者。

第二阶段:全球扩展的加速(2001-2010年)

拓展新市场:星巴克在这一阶段加速了向欧洲、大洋洲和中美洲的扩展。2001年进入瑞士,开始布局欧洲市场,此后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多个国家。

策略调整:星巴克采取较为激进的扩展策略,以迅速占领高潜力点位为目标。2008年,公司已在39个国家/地区设有门店,但在某些市场(如欧洲)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文化适应问题,扩展速度有所放缓。

第三阶段:新兴市场的深耕与调整(2010年至今)

聚焦重要市场:星巴克逐步将资源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增长市场,如中国,并在其他新兴市场(如印度和东南亚)进一步扩展。这一阶段,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国际市场之一。

本土化深化:星巴克加强了对本地市场的深度理解和适应,例如根据当地的文化和消费者偏好调整产品线和门店设计。    

全球化战略的核心要素

区域布局策略

星巴克采用先东方后西方、先广度后深度的布局策略。公司最初在文化差异较大的亚洲市场试水,然后扩展到欧美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公司逐步由广泛布局转向重点市场的深耕。

进驻时点选择

星巴克通常选择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期前后进入新市场,这一时期消费者对新生活方式和新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便于品牌建立初步的市场基础。在本土市场进入平台期时,公司迅速开启国际化布局,以分散市场风险,开辟新的增长点。

本土化适应策略

星巴克在不同市场采用灵活的商业模式,如独资直营、合资公司、许可协议和授权经营。初期通过授权经营降低风险,后期逐步提升控制权。公司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和口味特点进行产品的区域定制和门店的文化融合。例如,在日本推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店铺设计和产品;在中国则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第三空间体验溢价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为消费者提供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独特社交和放松空间。全球门店在设计上保持统一风格,配以柔和灯光、舒适座椅和优质咖啡。同时,提供免费Wi-Fi和舒适的社交环境,吸引消费者长时间停留。

人本文化渲染下的效率组织体系

星巴克强调“伙伴”文化,即员工被视为“合作伙伴”,致力于建立友好、公平和尊重的工作环境。公司提供全面的员工福利、透明的晋升通道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提供免费学士学位项目。这种文化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品牌的正面形象。    

全球成熟供应链

星巴克拥有广泛而深入的全球供应链,从咖啡豆的种植到烘焙和分销都保持严格的品质控制。公司建立多个种植者支持中心,帮助农民提高咖啡质量;在全球设有烘焙工厂和配送中心,确保产品的全球一致性和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在不同地区本土化供应链,采用本地优质供应商提供部分产品。

数字化能力

星巴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平台提升顾客体验和运营效率。公司开发了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在线点单、移动支付和个性化推荐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会员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促销。此外,星巴克还推出了多种新概念店型,如Starbucks Pick-up和Drive-through店,以满足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

星巴克全球化的挑战

尽管星巴克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化差异:在全球扩展过程中,星巴克需要适应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消费者偏好。这种文化适应过程可能面临挑战,如产品接受度、品牌形象等。

本地品牌的竞争:在各个市场,星巴克不仅面临其他国际咖啡品牌的竞争,还需应对本地咖啡店和饮品店的竞争。这些本地品牌在口味、文化适应性和价格上可能更有优势。

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随着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和新的咖啡品牌的涌现,星巴克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其产品线,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本土化策略的平衡:如何在保持品牌统一性与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是星巴克面临的重要挑战。    

市场饱和:在一些成熟市场,如北美和欧洲,星巴克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增长空间有限。

成本压力:全球范围内的原材料、人工和租金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对星巴克的盈利能力产生压力。特别是在一些高成本地区,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是星巴克需要面对的挑战。

定价策略:星巴克的高端定位使其产品价格较高,但在一些价格敏感的市场,这可能限制其市场份额的增长。

技术创新与投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星巴克需要持续投资于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分析,以保持其在顾客体验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些投资可能带来高成本和技术风险。

对中国现制饮品行业出海的启示

产品特性

类似星巴克的产品,兼具“口味广谱性高”、高标准化(易复制性强)、成瘾性(需求稳定)和情绪价值(文化体验溢价力)的品类更适合全球化。这类品类不仅满足基本需求,还能通过提供情感和文化体验吸引顾客。

品牌定位

文化辨识度:

中国餐饮品牌应突出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提升品牌辨识度并引发全球范围的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入品牌和产品,打造独特的品牌故事和体验。    

品牌高标准化:

在国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中国餐饮品牌已建立高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出海的时机选择

市场时机的选择:

成功的国际化依赖于对市场时机的准确把握。进入新市场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期前后或市场供需不平衡时,以利用市场“β红利”实现快速发展。

区位选择:

选择合适的市场和地区是成功出海的关键。应考虑目标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餐饮竞争格局和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应优先进入对中餐文化有一定接受度的市场。

运营模式和本土化

多样化的进入模式:

根据市场特点和成熟度,中国餐饮企业可选择多样化的进入模式,如独资、合资、许可经营等。初期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降低风险,待市场成熟后逐步提升控制权。

高效的跨国运营:

通过构建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和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同时,善于借助本地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本土化策略    

因地制宜的产品和服务:

尊重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文化习惯,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调整。例如,根据不同市场的饮食习惯推出特定菜单,并在门店设计和服务风格上适应当地文化。

文化尊重与创新:

不仅要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还要创新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中,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

持续发展与创新

产品和服务创新:

中国餐饮企业应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兴趣。创新不仅限于产品,还包括服务模式、门店设计等。

技术创新

数字化和科技创新是未来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中国餐饮企业应积极探索数字化解决方案,如移动支付、线上点单、会员系统等,以提升消费者体验和运营效率。

长期战略

长期品牌建设:

成功的国际化不仅是短期的市场扩展,更是长期的品牌建设过程。企业需持续关注品牌的全球形象和声誉管理,确保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感和一致性。

本土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化过程中,培养和重用本地人才是成功的关键。本地人才不仅熟悉当地市场和文化,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环境。   

※※※※※※※※※※※※※

我司提供以下服务
各类产业文章写作
商业报告写作
市场研究
数据在手,天下你有~

加微信:kurgerlion

 

饮品商情
咖啡、奶茶、酒、果汁、原材料、项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