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健康   2024-08-09 15:30   上海  

(Melasma)

色沉

黄褐斑



#诱因

#色素

#美白淡斑!

黄褐斑,这个看似简单的面部问题,其实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奥秘。它并非简单的色素沉着,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的90%,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甚至高达30%。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黄褐斑的出现?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它的发生发展呢?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了它背后复杂的发病机制。从遗传背景到紫外线辐射,从性激素到炎症反应,从血管因素到皮肤屏障受损,再到光老化,每一个环节都与黄褐斑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黄褐斑的形成和发展,也让黄褐斑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黄褐斑的病因与诱因



黄褐斑并非简单的色素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背景、紫外线辐射和性激素是影响黄褐斑的经典因素。

遗传背景深色皮肤人群更易患病,且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Fitzpatrick分型Ⅲ~Ⅴ型肤色人种更易患病,40%~60%患者有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紫外线和蓝光辐射UVA、UVB和蓝光均可刺激黑素细胞合成色素,并损伤基底膜带,导致色素沉着。

最新研究发现,紫外线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通过分泌调节黑素生成,还参与炎症反应、血管增生、光老化等过程;蓝光激活黑素细胞产生色素沉着,这种作用甚至比UVA更加明显。


性激素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或间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转移放大紫外线对黑色素生成的促进作用,还可增加血管数量、改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加重黄褐斑皮损。

其他因素空气污染、劣质化妆品、热暴露、甲状腺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系统疾病女性生殖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生物学过程,以往认为黑素细胞是唯一参与黄褐斑病程的细胞,目前已证实,成纤维细胞、皮脂腺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等也起到一定作用,其生物学过程涉及色素合成增加与转运障碍、基底膜破坏、血管增生和血液瘀滞、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受损、光老化等。

黑素合成增加和转运障碍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合成增加,同时基底膜带损伤导致黑素转运障碍,进入真皮引起色素沉着。

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中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上调下游的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酶1(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1,TRP⁃1)及多巴色素异构酶,活化黑素细胞功能,促进黑素合成。

血管因素血管增生和血液瘀滞可加重色素沉着。

最新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皮损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表达明显升高真皮小血管数量及管径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红细胞压积、还原血红蛋白、血沉升高皮损区毛细血管扩张存在血流瘀滞

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刺激黑素生成,并参与皮肤屏障受损和光老化过程。

皮损区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2、TLR⁃4表达上调,促进前列腺素E2、干细胞因子释放,增加黑素合成;此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7、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环氧合酶2等炎症因子增多,激活酪氨酸酶及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促进黑素生成

皮肤屏障受损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屏障功能受损,可促进色素沉着和光老化。

研究发现胶带破坏小鼠的皮肤屏障,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发现与屏障正常组相比,紫外线照射后,屏障破坏组小鼠的皮肤黑素含量增加,与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表明皮肤屏障损伤可加重紫外线诱导的皮肤色素沉着。

光老化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老化,促进黑素生成和炎症反应。

紫外线辐射使皮肤弹性纤维变性,可见光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 ROS、促炎细胞因子,并可能通过 EGFRERK 途径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促进皮肤光老化 。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黄褐斑是一种光老化表现。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胰蛋白酶,参与皮肤光老化和色素转运障碍,并促进血管增生。

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肥大细胞数目增多及功能活跃紫外线辐射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通过黑素细胞表面的H2受体结合诱导黑素生成增加释放胰蛋白酶激活MMP降解细胞外基质和破坏基底膜带参与皮肤光老化和色素转运障碍产生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B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促进血管增生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认识的提高黄褐斑不再是单纯的色素问题多种细胞类型、血管、炎症、皮肤屏障和光老化等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针对黄褐斑的有效治疗方法出现,帮助患者重拾自信,拥有美丽的肌肤。

参考文献

[1]邓圆圆,何黎.黄褐斑国内外指南解读[J].皮肤科学报,2022,39(05):377-382.

[2]许庆芳,欧阳梦婷.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 30(06):524-528.

[3]何黎.皮肤屏障受损在黄褐斑发生机制中的作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2019:1.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 54(2):110-115. doi:10.35541/cjd.20200900

薇学苑
医学美容前沿知识传播、交流、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