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全国首届痤疮学术会议在南京盛大开幕。痤疮,这一皮肤科最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次大会,共计6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科同道参会,83位痤疮领域专家齐聚,深度探讨痤疮的发生机制进展、治疗创新及预防策略,旨在携手推动我国痤疮医学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林彤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万章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李斌教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痤疮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温海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痤疮协作组组长、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何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恒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前党委书记王宝玺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顾恒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组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许爱娥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痤疮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鞠强教授,复旦大学王久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浩然教授等众多教授受邀共同出席。
大会主席李斌教授、大会主席郑志忠教授、大会执行主席何黎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进行致辞,强调了本次大会作为全国首届痤疮大会的重要意义,认为规范痤疮的诊疗不仅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场学术专场的交流,能够促进学术的碰撞和融合,进一步推动痤疮相关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痤疮诊疗的规范化的发展。
特邀演讲及大会专题会
上半场特邀报告环节,由郑志忠、温海、李恒进三位教授联袂主持。何黎教授深入剖析《痤疮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王久存教授揭秘《皮肤微生态与痤疮》的相关性,鞠强教授引领我们认识《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在痤疮中的角色与疗法新视角》,顾恒教授分享了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III期临床研究的权威报告,四位教授精彩纷呈的演讲共同开启了痤疮诊治的新篇章。
01
痤疮在中国
何黎教授通过连续7年对161,506名痤疮患者的调查发现,仅41%的患者会主动就医,且认知水平与学历正相关。高糖饮食、乳制品摄入以及遗传因素被确认为痤疮的风险因素。此外,肥胖(BMI大于24)、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被认为是痤疮的危险因素。大多数医生遵循中国痤疮指南进行治疗,但存在抗生素使用过早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非三甲医院。随着研究进展和了解到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功效性护肤品的使用率达到了70%以上。
通过国内大量的研究也逐渐阐明痤疮与皮肤敏感的相关机制。项蕾红教授团队首次证实大麻二酚通过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炎症;何黎教授团队开展GWAS全基因组扫描,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中国人重型痤疮2个新的易感基因DDP2及SELL,同时还发现CLDN5是敏感性皮肤发生的关键基因,为痤疮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各型痤疮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微生态存在不同,未来我们应加大分型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研究,还需研发新的化合物干预痤疮发生。
何黎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2
皮肤微生态与痤疮
王久存教授从皮肤的微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为大家讲解了微生态与痤疮的关系。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个生态系统对于保护身体免受环境病原体侵害、调节免疫系统和分解天然产物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痤疮丙酸杆菌在健康皮肤中存在,但其丰度和分布的变化可能导致痤疮的发生。在轻型痤疮(粉刺)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其他一些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的丰度较高,而在重型痤疮中,其他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丰度增加。这提示痤疮治疗应注重微生物平衡而非单纯杀菌。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在不同类型的痤疮中表现出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在高油脂环境中,痤疮丙酸杆菌会分泌更多的毒力因子,导致更高的毒性。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以降低毛囊中的氧张力。研究还揭示了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肤老化的关系。这些发现为理解痤疮与皮肤老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个体差异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跨学科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痤疮的复杂性。
王久存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03
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在痤疮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皮脂腺与痤疮再认识
鞠强教授通过对毛囊皮脂腺干细胞的研究发现,这些干细胞可以向三个方向分化:皮脂腺细胞、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基因调控。青春期前,毛囊皮脂腺干细胞相对沉默,但在激素的作用下开始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皮脂腺会出现过度分化现象,导致皮脂腺增生等问题。这种过度分化与激素变化和紫外线等外源性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皮脂腺细胞具有双向分化能力。这种双向分化能力在痤疮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鞠强教授在2008年首次证明了这一点,并在国际会议上进行了汇报。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痤疮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痤疮进行分型治疗。
鞠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04
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III期临床的研究报告
顾恒教授指出该凝胶,旨在治疗中重度痤疮。该药物从2008年获得发明专利到正式上市,经历了长期的研发过程。临床试验于2015年至2017年间完成。阿达帕林能够纠正毛囊导管口的角化,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性;克林霉素则具有抗炎作用。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中重度痤疮的药物。它有望成为皮肤科医生治疗痤疮的重要工具,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并改善生活质量。
顾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下半场特邀报告,由顾军、王宝玺、许爱娥三位教授携手引领。李斌教授阐述了《痤疮的中医外治智慧》,林彤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光电治疗痤疮的最新进展》,杨浩然教授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展望《AI时代痤疮与环境研究新方向》,鞠强教授为大家解读了《国际共识:痤疮功效性护肤品应用指南》。四位教授从不同的治疗角度切入,融合了中医、西医、光电、AI等多方面探讨了痤疮的治疗,同时对未来的治疗方案充满期待。
05
痤疮的中医外治
李斌教授认为中医外治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痤疮。火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中重度痤疮囊肿。通过火针可以快速排除囊肿内容物,减少炎症和疤痕形成。火针疗法已经在多个RCT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溻渍疗法通过湿敷药液来促进粉刺和油脂的溶解,加速伤口愈合。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基层医院推广。面膜疗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可以通过石膏倒模或海藻粉面膜来治疗痤疮。面膜疗法不仅适用于痤疮,还可以用于黄褐斑等其他皮肤问题。提出了“药、膜、针”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结合火针、面膜和其他外治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火针、湿敷和面膜等方法,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可以为痤疮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李斌教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06
痤疮的光电治疗进展
林彤教授从光电治疗的角度切入,提出目前光电治疗在痤疮管理中的地位仍然有限这一问题。然而,光电治疗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改变、红斑和疤痕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光电治疗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促进皮肤重建,刺激胶原纤维生成,有助于修复痤疮造成的皮肤损伤。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炎症性皮损,还能有效处理非炎症性皮损,特别是对于痤疮疤痕的治疗,光电治疗显示出较高的循证证据等级。尽管缺乏大量循证依据,许多患者仍倾向于选择光电治疗,因为它相对安全且是非系统性治疗,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这表明光电治疗在患者中的接受度较高,市场需求较大。光电治疗的主要机制包括:光化学作用和皮脂腺作用。在处理痤疮后遗症方面。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患者的高接受度显示了其重要性。建议继续加强光电治疗的研究,提高其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林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07
AI时代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下环境与痤疮关系研究展望
杨浩然教授从地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皮肤科领域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整合图像、文本和其他数据来分析这些因素。目前国内外在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方面已有一定进展,特别是在皮肤科领域。研究依托全国流调数据使用PSV痤疮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分类。通过详细的调查问卷获取了生物医学特征、社会经济属性及健康行为特征。研究采用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环境因素与痤疮之间的关系。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发现健身环境要素是影响痤疮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健康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也是影响痤疮严重程度的重要中介因素。
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多模态的皮肤慢病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结合患者的移动轨迹、环境信息和医疗数据,形成一个综合的多模态模型。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多维医疗信息,提高医患就医效率,辅助医生诊断,并为未来的痤疮管理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杨浩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丽娃皮肤健康研究院)
08
国际专家共识-针对痤疮的功效性护肤品的使用建议
鞠强教授携手全球7国痤疮领域顶尖专家,于2024年6月在JEADV上共同发布最新共识Internationalexpert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the use of dermocosmetics in acne。该共识基于广泛文献与临床试验,明确功效性护肤品在痤疮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为痤疮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南。功效性护肤品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角质溶解、抗炎、抗菌、皮脂抑制和皮肤屏障修复等。它们可以改善轻度痤疮患者的总体评分,减少皮损,提高耐受性和依从性,减少皮肤油腻,并在维持治疗中发挥作用。对于轻度痤疮,功效性护肤品可以作为单一治疗方法。它们能够改善总体评估分级,减少皮损,提供良好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减少皮肤表面的油脂。在中重度痤疮的联合治疗中,功效性护肤品可以提高其他治疗方法的耐受性,减少刺激和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并预防和改善色素沉着等后遗症。尽管功效性护肤品在痤疮治疗中的证据质量多为中低或低质量,但其安全性高,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特别是在轻中度痤疮的管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新版痤疮指南将纳入更多关于功效性护肤品的内容。鞠强教授强调,轻中度痤疮患者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这些产品,但重度痤疮患者应谨慎使用。此外,患者的宣教也非常重要,轻度痤疮通过宣教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鞠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分会场学术交流
2024全国首届痤疮学术会议共设一个特邀演讲及大会专题会及三个分会场,共计12个专场,近90项学术议题。包括:痤疮综合治疗专场,痤疮特殊人群诊疗专场,痤疮病因与发生机制专场,痤疮药物治疗专场,痤疮诊断与鉴别诊断专场,功效性护肤品与化学治疗痤疮专场,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专场,痤疮中医治疗专场,痤疮后遗症诊疗专场,痤疮物理治疗专场,痤疮相关综合症与药物性痤疮专场,大会交流专场。覆盖了从痤疮的基础研究到临床的治疗,从中医治疗到现代光电技术的应用,从药物的疗法到心理的干预等多个学术的议题,也覆盖了很多跨学科的议题。痤疮的发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也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规范痤疮的诊疗不仅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分会场精彩纷呈
《痤疮综合治疗专场》
《痤疮病因与发生机制专场》
《痤疮特殊人群诊疗专场》
《痤疮药物治疗专场》
《痤疮后遗症专场》
《痤疮物理治疗专场》
《痤疮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专场》
《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专场》
《功效性护肤品与化学治疗痤疮专场》
《痤疮中医治疗专场》
《痤疮相关综合症与药物性痤疮专场》
《大会交流专场》
闭幕式
随着何黎教授、鞠强教授的总结,2024全国首届痤疮学术会议圆满落幕。智慧碰撞,成果可期,本次盛会不仅汇聚了业界精英,更开启了痤疮治疗与研究的新篇章。我们期待未来的深入交流,共同为痤疮患者带来福音,共创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