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洁浩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俗话说,胃痛它不是病,痛起来却要人命,胃痛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不少人的健康。
不少人胃痛愣是治了好多年,奥美拉唑倒是吃了不少,但是胃痛还是经常反复,其实,这种胃痛的病根在中医看来还是脾胃太虚、太寒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就把这个问题展开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脾在中医五行当中对应土,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因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理解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也许中医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回到正题,我们说脾属土,符合土壤所具备的各种特性,大自然的土壤在不同的季节,状态是不一样的,冬天的土壤又干又硬,所以大部分植物选择在冬天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如果脾胃虚寒,脾土就会又干又硬,没有活力,吃下去的食物,喝下去的水,运化起来都会比较吃力。时间久了,这些东西就会堵在中焦,中焦不通,不痛则痛,胃痛就找上门来了。
所以,我们说胃痛的根本原因还是脾土太虚太寒了,运化无力,如果我们想办法让脾胃这种枢纽正常的运转起来,胃痛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这么一个方子,后世称其为“虚寒胃痛第一方”,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炙甘草6克、红枣6枚
现在有中成药小建中颗粒,就是以小建中汤为基础,加减而成,说明书上对它的介绍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对虚寒性胃痛,效果很好。
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桂枝汤中没有胶饴(现在多用麦芽糖代替),并且桂枝和芍药的用量均为三两,大约是9克或者15克。而小建中汤中的芍药用到了六两,是桂枝的两倍。
所以,想要了解小建中汤,我们必须要先了解桂枝汤。
倪海厦老师说:“桂枝汤是强壮脾胃的方子”,桂枝汤里面有三味强壮脾胃的药,生姜、大枣、甘草。生姜可以暖胃健脾,大枣可以补脾,甘草也可以补脾,甘甜入脾。现在很多人喜欢喝姜枣茶,这个姜枣茶就是从桂枝汤里面演化而来。
桂枝这味药源自肉桂树的嫩枝。《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桂枝的两个特点:辛、温。合起来既能散寒,又能带来温暖,中医叫温阳散寒。阳气一转,脾土寒气散尽,冰雪消融,正对脾土虚寒之本。
白芍味苦酸,归肝、脾经,有养阴补血,柔肝止痛的功效。桂枝汤里面有一味白芍,小建中汤把白芍的量加上一倍,柔肝止痛之力大增。且芍药甘草有中医止痛第一方的美誉。在《医学心悟》中也提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入神”。
最后我们来说说饴糖。饴糖是用玉米、高粱等发酵而成,其主要成分是麦芽糖,虽然是糖,但是可以入药,因为甜的东西有补虚的作用。《本草经疏》载:“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这样一来,相当于给脾胃补充气血阴阳。
所以我们说小建中汤不光善于补虚,还善于散寒,这个方子对脾胃虚寒的人太有效了。
如果寒气很重,可以合附子理中汤,中成药就是用小建中颗粒联合附子理中丸。如果这个人脾胃湿热或者实热,口干口渴、口苦,大便干,舌苔黄(厚)腻,就不要使用本方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链接:它是著名的“长寿菜”,能调理多种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