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走医的时候,都会带铃铛,摇铃过市,这是古代中医在游医途中的必备品,铃铛要挂在行医箱上,一路走街串巷,依靠铃声吸引病家前来寻找。有一味中药,它挂在树上就像铃子一样,只是不会响而已。它还有一个悦耳动听的名字,叫金铃子。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了一个成方比较早的经典方剂,叫金铃子散,全方由“金铃子(又名川楝子)、延胡索各一两”两味药组成。是治疗肝郁化火而导致的各种疼痛的基础方,它能行气,又能清热。肝火旺,很大程度上源于肝气不疏。这就是气郁才能化火。现代人情志不畅的太多了,肝郁气滞,必然导致气机逆乱,肝郁之气就会顺着往上走,到达胸部,就会引起胸肋胀痛;就相当于你的体内成天制造垃圾,而金铃子散就是那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煎服方法是将这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9克,用黄酒或温水送服。金铃子散,对气郁比较重的人效果好。这种气不是一般的生气,是气得周身上下都胀痛。金铃子跟延胡索两味药,研成粉末放在家里,一痛就调个一小调羹,用黄酒或者温水送服就不痛了。金铃子苦寒入肝,第一,就是清肝火、泄肝火。第二,就是能行肝气。这金铃子,既能够行肝气,还能泄肝火,一箭双雕,仿佛是长了眼睛的导弹,直中病机,没有半点废话和拖泥带水之意,将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的问题都解决了。
延胡索又叫元胡,元胡气温,是温暖行气活血的止痛药,所以心腹卒痛,卒就是快速的意思,快速痛要用它。明朝有个皇妃,吃了一些面团之类的东西胀痛在胃,太医都束手无策,用普通药没办法。李时珍说要不试试行气药,元胡打成粉,一吃下去就不痛了。所以李时珍感叹说,心腹啊,气滞疼痛,非元胡莫属。头痛得很厉害,元胡止痛片,用姜枣茶送服,为什么呢?因为元胡止痛片只行气止痛,它像将军打仗无所不道,但如果没有姜枣(后备的粮草)去供应的话,痛虽然暂时除了,却容易反复。古人讲元胡专主一身上下诸痛,从头到脚的各类痛症都可以。有句医谚叫心痛欲死,速觅元胡。可以说元胡在止痛方面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当然,金铃子也一点不差。清代医学家王子接认为,“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金铃子入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长于疏肝理气而泻肝火;元胡辛温,行气活血而长于止痛,二药组合,不仅能理气,还能止痛,像心痛、腹痛、胁痛、肋痛、胃脘痛等各种气痛都能缓解。正如李时珍所说,“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一、兼肝阴不足,舌红少苔者,可加白芍、枸杞以养阴柔肝;二、妇女气郁血滞,见痛经者,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以活血调经止痛,或加四物汤养血活血以疗痛经;三、少腹气滞疝痛者,酌加乌药,橘核、荔枝核以行气散结止痛;四、偏于寒者,可加用吴茱萸,小茴香以温肝散寒而止疝痛;五、金铃散(《证治准绳》),本方去延胡索,加三棱、青皮、莪术、陈皮、赤茯苓、木香、茴香、炙甘草、积壳、槟榔、钩藤构成。功能行气活血止痛。主治疝气腹痛,治愈后而复发者;
六、金铃丸(《普济本事方》),本方去延胡索,加马蔺花、茴香、菟丝子、海烚粉、海带、补骨脂、木香、丁香构成。功能行气止痛。主治膀胱肿硬,小肠疝气,牵引作痛,阴囊湿肿;
七、治疗胸胁疼痛,可酌加郁金、柴胡、香附等;脘腹疼痛,可酌加木香、陈皮、砂仁等;胃有寒和良附丸。腹胀加厚朴生姜。瘀血疼痛加失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