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青荷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在腊月里,古人要多次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晋代开始,腊月初八这一天逐渐被定为腊日,人们用一颗颗滚圆的果子和着梗米,再加上冰糖,熬制成一锅香香甜甜的腊八粥,庆祝节日的到来。
寒冬腊月里,把一碗暖粥捧在手心,那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承载着满满的爱和希望,味道总是让人难忘。
粥味,即年味,到了腊八,我们也要收拾好心情,准备迎接盛大又美好的春节了!
接下来分享一首很暖的腊八诗作,每次读到这首诗,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动,刺骨的寒风,岁月的更迭,也阻挡不了世间最美的思念。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
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清:张问陶《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遂宁人(今属四川),清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因擅长画猿猴,亦自号“蜀山老猿”。
他著有《船山诗草》存世,收录诗作3500首,与清代诗人袁枚、赵翼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他的绝世才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 “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清舲一叶独归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横江西去鹤,月明如梦过黄州。
张问陶《过黄州》
这首诗是他的代表诗作,写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张问陶上京赶考落第,归乡的途中路过黄州,想起苏轼的《后赤壁赋》,于是写下这首诗。
而这首腊八诗作写于乾隆五十三年,乾隆五十二年九月,诗人迎娶了盐茶道林儁的女儿林韵徵。
于是有了“三兄弟三妯娌诗人”的诗坛佳话,即张问陶、张问安、张问莱三兄弟,与林韵徵、陈慧殊、杨古雪三妯娌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诗人在乾隆五十三年的三月离开家乡,远赴京师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直到次年初才返回四川。
想起去年的腊八,那时自己刚好从成都回到家,一家人热热闹闹团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到来。
今年自己一个人身处千里之外的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想念家中的亲人,想念新婚的妻子。
“思远家”,思,是全诗的诗眼,以“思念”为情感的主线贯穿了整首诗。
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去年腊八节,家中兄弟妯娌们聚在一起,把酒言欢、诗酒年华,共庆佳节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一幕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而如今时隔一年,物换星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诗人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一次上京赶考,又考中了举人。
接下来又将为进士之考而努力,年复一年,奔波在成都、遂宁、与京城之间。
两年之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张问陶进士及第,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
佛粥:别名又叫“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
这一碗热腾腾的粥或许是邻里赠送,或许是寺庙施与,总之诗人在腊八这一天喝到了一碗暖暖的粥。
一个“怜”字,不难读出诗人喝粥时心中的一份感动和触动。这个腊八,没有丰盛的筵席,一碗粥就是过节的所有。
如此,更加想念家中的亲人,想见又见不到,怎么办呢?只能把思念都寄托在凌寒而开的梅花之中。
思念从来都是欲寄无从寄,但是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思念,找一个寄托,诗人就选取了春之使者——梅花。
正如陆凯所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又如《西洲曲》所云“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诗人太想念家了,所以这一天的晚上,他做了一个归乡的梦,在梦里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
这个梦无比真实又无比温馨,只见村子里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诗人和家人们围聚在温暖的炉火旁,一起高谈阔论,觥筹交错。
腊八了,愿你有粥可暖,愿你万事皆“粥”全!以一碗暖粥,福启新岁!
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来自网络,侵删!
进我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把我设为星标
更快收到我的消息推送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