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最有趣的一首诗,我的五个傻儿子,让人又爱又笑又无奈

文化   2025-01-10 16:33   天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青荷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代文豪,一个非常有哲思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他出身于贵仕家庭,外祖父孟嘉曾经在桓温手下做参军,曾祖父陶侃在东晋被封为长沙郡公。


他也曾经很努力想要融入官场,在其中盘桓了许久,几进几出后发现自己真的适应不了,最终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辞世归农,归耕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径茅庐,斜阳芳草,东篱采菊,南山种豆,愣是把平淡的乡村生活,过出悠然闲适的诗意味道,活成文人雅士人人向往的隐士楷模。


但其实真正的生活也并非如诗文那样一直美好,既然选择归隐,就必须付出归隐的代价,要承受劳作的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有时候遇到灾年,赶上旱涝蝗灾,很可能颗粒无收,就只能靠乞讨为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而这样的生活,如果是他一个人也还好,但他还有妻子,还有几个孩子,跟着他一起忍饥挨饿。


所以陶渊明的内心对于妻儿是满怀愧疚的,他曾经在《与子俨等疏》这篇文章里,表达过他的惭愧。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因为自己性情太过刚直,与世界相处有很多的不合,“俛”念mǐn miǎn,意思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辞官,让自己的妻儿跟着自己受苦。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们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舔犊之情


但对于自己的孩子们,陶渊明其实是多有不满的,不信就来读一读这首诗,一代文豪养儿的心酸尽在其中。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责子》


这首诗大约写于义熙六年(410)前后,这一年陶渊明大概是四十六七岁。


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就是直呼小名。


这五个儿子前四个是原配夫人王氏所生,26岁时生老大舒,28岁时生老二宣,29岁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雍和端,30岁时发妻因病去世。


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写道: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始室指的三十岁,也就是说妻子在30岁时离世。


32岁陶渊明续弦,娶了继室翟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34岁生下小儿子通,翟氏比陶渊明年龄少一轮,陪伴陶渊明一直到老。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却一点也没有继承老爸优秀的基因,这让名满天下的陶渊明深感无奈。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老父亲我的两鬓已经斑白,肌肤也日渐松弛,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我已经垂垂老了。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本指望着五个儿子能替我重振门楣,但实际上他们让我脑壳很疼,竟然没有一个是爱好读书写字的。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已经16岁了,但是他可能是天下最懒的孩子,懒得天下无敌了。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行志学,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用行志学代指年龄15岁。


老二阿宣15岁了,但是根本不爱文墨,就讨厌读书。圣人15岁就走在刻苦求学的路上,我的儿子还没拿起纸笔呢。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子也很有意思,阿雍和阿端13岁了,但却分不清6和7。


让才华横溢的老父亲怎么想呢,两个儿子约好了似的,要生一起生,要长一起长,要笨一起笨,却不知道6加7等于13?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最小的儿子阿通9岁了,就知道淘气找吃的,上树摘梨打栗子。


想当年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我的儿子9岁还只知道跟人抢梨!


真是忍不住一声长叹,学霸父亲看着这样的五个儿子,怎么办呢,日子怎么过呢?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可能就是我的天命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还是别想了,端起手中的酒杯,先喝下这一杯吧!


多么豁达的老父亲,要是放在今天,不说学霸,不说5个孩子,就是普通家庭面对一个这样的孩子,估计都能把妈妈们气到趴下。


气归气,无奈归无奈,但是我还是一无既往地爱着我的孩子们,未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对他们心怀愧疚啊!






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青荷闲潭,请勿商用!


进我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把我设为星标

更快收到我的消息推送


长按二维码关注



青荷闲潭
青荷莲子杂衣香,云起风生归路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