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苏轼的一首绝妙春词,仅8句,字字春意盎然,句句饱含希望
文化
2025-02-01 13:58
天津
在数不胜数的历代诗人中,有两位诗人如同明珠一般熠熠生辉,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何为治愈,何为自愈。李白,一生怀有大鹏之志,每一次奋力展翅,每一次努力挣扎,哪怕跌落到尘埃里,也始终豪情万丈,他给世人留下的背影,永远飘逸,永远潇洒!苏轼,一生历尽三起三落,贬谪之地辗转大江南北,却从不凄凄哀哀,也会有垂头丧气的时刻,但是最终看到的都是他的豁达和乐观。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的风雨起落,他们也会适时地低一低头,但是再大的风雨也从不曾压垮他们的心。正如我很喜欢的一句,“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岁月荏苒,光阴变幻,一转眼我们站在新春的时光里,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一点春阳,一缕春风,一滴春雨,都在开启一个崭新的轮回。接下来就分享一首苏轼的立春词作,全词春意无限,洋溢着春的希望与活力,就借这首词,带领我们踏入这一季春天!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省境内。位于今天海南省儋州市西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章惇为相,上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苏轼开刀,苏轼成为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此时的苏轼已经57岁,这年的十月他抵达惠州,在惠州,苏轼的爱妾朝云因病去世,之后苏轼一直鳏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在苏轼做好了在惠州终老的打算时,一纸诏书他又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邵圣四年(1097),苏轼父子抵达当时的蛮荒之地、天涯海角之海南。这首词就写于元符二年(1099)的立春,面对海南的异域风情,苏轼没有飘零流落之感,而是以欢快的笔触,写下了中国词史上,第一首海南之春的热情赞歌。从唐朝始,立春就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节气,也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迎春活动。如“祭春”、“鞭春”、“饰春”、“咬春”等。春牛春杖,就是其中的鞭春,用泥巴做成一头和真牛尺寸相仿的土牛,同样配备笼头、缰绳、犁杖、牛鞭。人们用牛鞭把土牛鞭打成碎片,然后上去一通乱抢,再把抢到的碎片扔到自己的田里,叫做“抢春”,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清朝。牵来一头泥塑的耕牛,拉起立春做的泥塑犁杖,无限的春风,浩浩荡荡从海上吹来。丐:乞求。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万物复苏,人们将春天比喻成催生农作物生长的农工。人们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期盼,向着春风祈祷,春风所到之处,朵朵桃花灼灼绽放,洒落一片繁华。春幡:指春旗,立春之日家家户户门前挂上春旗,以示春天的来临。春胜:大多是用彩纸剪成,剪彩成燕,叫“春燕”,贴羽成蝶,叫“春蝶”。春燕和春蝶等,都是女子头上佩戴的春胜。词人喝下一杯春之美酒,看着到处飞扬的春幡、春胜,心中更是豪情跌宕,海上的春风徐徐吹来,把自己的酒意吹醒。此情此景,词人发出感叹,这哪里像是身在天涯,倒像是故乡一般亲切,风卷杨花,就像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全词共44个字,一共重复用了7个春字,但是却丝毫没有累赘之感,相反扑面而来的浓浓春意,让人读之心情愉悦,精神振奋,也感受到苏轼的乐观豁达!立春,最美的祝福送给你,愿你的心情如春光一样明媚,生活如春天一般美好!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来自网络,侵删!
进我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把我设为星标
更快收到我的消息推送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