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青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梅花在寒冷的冬日里独自绽放,晶莹剔透的小小花朵,美得清雅脱俗,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宁静与淡泊,也象征着孤独与傲骨。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花诗作,属咏梅诗词最多,“梅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陆游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品味苏轼诗词中的一缕梅花魂。
【1】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北宋: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来到黄州后的他,很快认清了现实,团练副使的微薄薪水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只能带领家人开耕荒地、自力更生。
这一年的春天,一场倒春寒突然来临,没有衣服御寒的苏轼,只能窝在家中,一窝就是十几天。
等他出门时,才发现外面的杨柳已经泛出嫩绿,田野间草色青青,在春风中摇曳多姿,经冬的冰雪也已经融化,河水潺潺发出美妙的流水声。
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致,触动了苏轼的心。他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正走在贬谪黄州的路上,寒风中的冷冷细雨,打在他的身上,也滴落在他的心里。
但是沿途一树一树凌寒而开的梅花,或艳丽如火,或纯洁如雪,照亮了他的眼睛,也温暖了他的心灵。
那寒风冷雨中的梅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打动他的心,此刻的自己不就是这一株被抛掷荒野的梅花吗?
“细雨梅花正断魂”。他在梅花中照见了自己,也吸取了梅花的精神力量,就让我做这一枝梅花吧,不惧流年风雪,依然香如故!
【2】
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
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北宋:苏轼《正月三日点灯会客》
这首诗也写于黄州,来到黄州第四年正月初三这一天,江上狂风大作,天空雨雪霏霏,有好友自风雪中前来,拜访苏轼。
热情的苏轼拿出自己酿的浊酒,还跟客人解释,黄州地处偏远,这里的风光可比不上当年的城市灯火。
我猜测,这位故人很可能是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且来自京城,不远千里前来探望他。
苏轼又说,这里的新年虽然不够热闹,没办法在元宵节里骑马逛街,赏各色花灯,但是好在还有朵朵梅花,一样可以一览春色。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前的春风得意,如今的朴素无华,大起大落的人生变化,让苏轼开始重新认识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豪华落尽见真淳,此时这一枝梅花,已经融入苏轼的骨血,淡然、淡泊,又坚韧、坚强!
【3】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旧党一派被重新启用,王安石新党成员被打压,苏轼被复职,并且在短短几个月内平步青云,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昔日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官员,也逐一被召回京城,王定国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定国归来之时,苏轼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很惊诧几年的岭南之行,丝毫没有改变好友的容颜,反而更显精神抖擞。
而好友的侍妾寓娘,出落得更加清丽貌美,苏轼忍不住好奇,听闻岭南那边常有瘴气瘟疫,风土与这里完全不同,你们过得可还好啊?
谁知她笑着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句让苏轼破防,是啊,无论身在何地,是荣升,还是贬谪,只要跟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心就踏实,心就安定!
【4】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北宋: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一
这首诗写于惠州的松风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再次被贬惠州的苏轼,已经不是当年感叹“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苏轼。
他主动前往松风亭,去邂逅他心目中的梅花,也是寻找他心目中的自己。
风雨坎坷,梦幻人生,此时的苏轼早已看淡荣辱得失,不再为名利所束缚,他在梅树下绕了一圈又一圈,领悟到了梅花不曾说出口的精妙之意。
不必叹息,不必沮丧,要知道你并不孤独,除了这清雅的梅花,还有清朗的月色、清冽的美酒始终陪着你。
此时的岭南梅花,就是苏轼多年的故人,梅树下饮酒,是重逢的欢喜,亦是心灵的归属!
【5】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北宋:苏轼《赠岭上梅》
被贬惠州后没多久,苏轼又被贬到了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这个时候的他已经62岁。
他没有屈服命运的安排,在海南开办学堂、传播儒家文化,为海南培养出第一个进士,名叫姜唐佐。
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这是苏轼与姜唐佐师生分别之际所题的一首扇面诗,苏轼向弟子许诺,他日金榜题名,再为他续上后两句。
只是当姜唐佐北上考中归来时,苏轼已经不在人世。
元符三年(1100年),是苏轼人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四月朝廷颁行大赦,65岁的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的途中他特意前往广东梅岭,去看看那里的梅花。
已是百花盛放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已经凋零,错过了梅花的花期,也错过了青梅煮酒的时节。
只能在细雨中静待黄梅的成熟,想象着这里的梅花,曾经望眼欲穿,一年一年在等候我的归来。
这是苏轼写给岭南的梅花之诗,也是苏轼与梅花的约定,虽然来时已经是暮春,但是终究还是回来了!
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来自网络,侵删!
进我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把我设为星标
更快收到我的消息推送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