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属于广西的浪漫

体娱   2024-06-21 18:09   广西  


它曾是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上阵杀敌的兵器,

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更是壮族的文化符号。

它,就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



壮族绣球从前是件冷兵器

绣球和壮锦、铜鼓并称广西三大民族文化元素。它的前身是2000多年前的一种青铜铸制的兵器——“飞砣”。


所谓“飞砣”过处,寸草不留,这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杀敌利器,加上壮族先民天生骁勇的战斗特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都是壮族人民保卫家园,抵抗外敌的神器。



冷兵器演变成男女传情之物

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囊,互相抛接娱乐。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或谷物等农作物,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和面料,外面绣上吉祥喜庆的各种图案。将绣球抛出,寓意将情感的种子抛给对方,祈求爱情能像谷物一样得以丰收。

宋代以后,壮族以绣球传情、求偶的风俗,便屡有记述。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三月三这天壮族姑娘们将亲手缝制的精美绣球抛给自己的意中人,以表达爱慕之情,小伙子在接到绣球后,在绣球上附上礼物,抛回反赠女方,经过几个来回的绣球“传情”,心心相印的青年男女会确立恋情,成为眷属。



后来绣球在文艺作品中的频繁出镜,让它渐渐被国人熟知。20世纪60年代,一部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这位壮族歌仙将手中的绣球深情款款地抛向意中人阿牛哥的情景,至今仍让几代人难以忘怀。



寄托美好祝福的吉祥物

在广西,如今绣球早已不仅仅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更成为一种寄托美好情感的吉祥物。

距离百色靖西县城7公里的旧州村,自然景色秀美,民俗风情浓郁。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有手工制作绣球的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旧州村。在村里有一条著名的“绣球街”,街上500多户人家,就有1000多人从事绣球制作,每年生产出的绣球约23万个。可以说,这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十来岁的孩子,人人都会做绣球,旧州被称为“绣球之乡”。

绣球技艺让农村妇女能够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这种灵活的居家就业方式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绣球是绣娘倾注心血的艺术品,绣球里蕴藏着古老浪漫的壮族文化与美丽动人的朴素情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每一位绣娘的努力下,绣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焕发着壮族文化与民族风情的魅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文案、排版:崔泽阳

责编:韦厚基

编审:刘尊

鸣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粤桂协作办公室

出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台


乡村振兴新农人
2023年,广西卫视《第1书记》栏目焕新升级、重磅推出乡村振兴融媒体专栏《乡村振兴新农人》。2023年1月起,广西卫视每周五21:20,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