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宁先生:江都人,1967年出生。曾当兵,体制内工作,下岗再就业,目前做工程在海外。
龙川老街是仙女镇的历史,旧时的繁华都在临水的一侧,伴随着运盐河的流淌横跨了百年千年。建国后的老街头衔,大概率是“东方红路”莫属,县政府机关及重要的学校商业医院粮食等等单位,沿七闸桥下直至东方红东路一线排开。至今街两旁古朴梧桐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就说明了问题,江都镇唯一的街景是这边独好。东方红路东首第一家,当属机床总厂。宽敞高大的水磨石门楼,在周遭的厂区中独领风骚,相当配得上“江都机床总厂”这六个汉字。大门往北一条中轴线,划开了厂内区域。路东一栋栋青灰墙面的车间,宽阔而生机勃勃,车钳铣刨电焊磨,台台机车欢快旋转而井井有序,但见钢花飞溅。战友于兄便工作于此,每次去车间探望他,嗓子就特遭罪。你想,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艰难地交流,音频得调高好几度,方能清晰明白对方的意思。去看望于兄,心情都比较忐忑不安,因为真实的目标其实不在他本人。小妹跟漂亮根本挨不上边,只是干干净净腼腼腆腆的,微胖而又不善言辞。跟于兄聊天,时不时抽空去隔壁机床,帮忙拉拉铁屑,打打机油,必须若无其事地,很礼貌地献殷勤,——我相信持之以恒的作用。功夫一般不负有心人,终于磨蹭到一张影剧院的票,有了可以领进看电影的机会。但这个童话却没有欢乐的结局,仅仅两次屏幕前的相见,愉悦行动就戛然而止了。她调动工作了。江都再见时,已嫁入引江管理处为人妻为人母了。三生缘分早已注定,你是她的匆匆看客,不是千年等的那一回。机床总厂当年的食堂实至名归,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规模水准堪比饭店。拉上一二位战友,名曰探望于兄,实则在车间里面磨磨蹭蹭到饭点,就等着于兄一句“下班了,在这儿吃饭吧”。于是,心中窃喜,扭头直奔目的地。食堂位于中轴线西侧北部,就餐厅敞敞亮亮,桌椅板凳标标准准整齐划一。厅内本厂职工们熙熙攘攘,进去出来的络绎不绝,打饭菜的几个窗口前人头攒动,价格便宜而品种众多,绝对可比当下的自助餐厅。偏东边的两个窗口始终门口罗雀,真像只有一个。原来这里是可以点炒菜的,价格偏贵些,故窗口外人员稀少点。于兄的慷慨令我们永远怀念,战友的情谊每次必都体现在小炒的窗口。点菜权利交给了我们,随意而尽兴的挥霍,极大地满足了对食物的欲望。于兄兜里的饭菜票,在我们想念他的时候,明显快速减少。我们的快乐总是建立在小炒的基础上。过去的岁月终究是用来追忆的,算不得初恋的爱的萌芽,没有擦出丁点的火花就熄灭在机车旁,忘却在车间里。食堂小炒,于兄带给我们战友的不仅仅是美食美味,口感腹感,更是亲密如坚的友情,是多年在山沟沟里摸爬滚打摔出来的情意。深秋时节,站在红绿灯口,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从我身边通过。目视江都桥畔,桥下运盐河水依旧稳稳地流淌向东。左手是“新时代广场”,曾经气势恢宏的机床总厂已了无踪迹;右手粮管所(当年工作所在),早也改头换貌。抚今忆昔,感慨时代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