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观点
展学术风采
论·苑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工具支持下的微言大义——以小学高年级读本“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一课为例
北京东路小学 钱周雯
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共四册,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各一册。小学高年级阶段为第二个教学阶段,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提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本阶段的学习要求应从第一阶段的感受、了解、体验进阶到懂得、记住、实践等具有表象意义的感性认识的最高阶段,学习内容从直观形象进阶到抽象概念阶段,学习效果应达到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为第三阶段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本阶段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如何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课堂教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力求让高年级小学生感悟思想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栽种思想的种子?笔者以小学五年级读本第8讲“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第一课时“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为例,探索通过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多层面分析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深度,提高学生的判断、思辨、领悟能力。
01
教材定位
小学高年级读本以“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总体框架,以13讲的篇幅呈现“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第8讲落实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课时课本教材共三页,呈现的关键词是“价值观”,典型案例是“中国女排”,金句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根据教材背景和内容,笔者设立了以下三个课时目标:1.体悟中国精神是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支撑;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3.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将“理解‘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含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作为教学重点;其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认同它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因其概念宏大抽象,且对学生有情感认同要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中国女排”的小故事到“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大概念,如何为学生搭建起体会、理解、认同本讲的内核“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逻辑链?笔者借由这些学习工具,助力学生聚焦微言,理解大义。
02
课堂实践
(一)事记索引感女排力量
课堂导入环节,笔者播放了“中国女排”视频集锦,请学生结合课前调查的“女排大事记”,谈谈最敬佩女排的是什么。
图1 课前学习任务单
图2 “女排精神”归纳板书
(二)小组拼图话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宏大遥远的,于是笔者借助小组拼图的小工具,即请有共同话题的学生自由成组,聚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各抒己见,用图片、用短句拼凑出他们心中的“中国精神”。
图3-6 学生分组探究中国精神学习单
“什么是中国精神”这个看起来宏大、难以说清的问题借助了小组拼图小工具,变得好说、有趣,在小组乃至班级的拼接互助中,学生表达着也感受着不同领域的中国精神。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点点滴滴聚沙成塔的信念能量、大爱胸怀、忘我境界、进取锐气,浓缩成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图7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归纳板书
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学生耳熟能详,背诵得非常流利,但是具体到日常生活,每一个词语意味着什么样的目标追求?什么样的行动落实?这对现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
为了帮助学生架构起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笔者截取了央视的一段纪录片,让学生从中了解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心中所理解的核心价值观。然后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思考、浅谈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由于这个板块难度较高,笔者在导图示例中进行分层引导,如第一个核心词“爱国”,衍生关联句“它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以此为基础,思考其他相关的具体表现;第二个核心词空缺,但辅以事例“为人处世真诚、诚实,实事求是”,引导学生反推核心词并思考更多的具体表现;第三个核心词请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完成选词和衍生内容,借此帮助他们把握思考方向,更好地架构起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点滴联系。
图8 课堂学习单
思维导图小工具在学生心中为核心价值观和生活中许多好像平平无奇又其实非常重要的小事架起了桥梁,帮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深远,它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是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将形成一条最坚实的精神纽带,这条纽带紧紧联系的是一个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祖国,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03
且行且思
深刻的理论和宏大的叙事只有附着于儿童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发展需求,才能让思想引领事半功倍。在这节课中,笔者试着借助“事迹索引” “小组拼图” “思维导图”三个学习工具的支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为什么女排感动中国” “小故事里有哪些精神力量” “什么是身边的核心价值观”等具体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学习“女排精神” “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的过程成为了逐层解构现象发现本质的过程,推动学生知道、理解、认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本课核心论点,提升理论亲和力,确保教学适应性。以微工具助力读本课堂更好地言大义,做好学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将继续实践探索。
选编自《黄浦教育》杂志(2024年第7、8期合刊 “课程教学”篇)
文字 | 北京东路小学 钱周雯
图片 | 北京东路小学 钱周雯
编辑 | 潘潘 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