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声波成像技术的辅助下,准妈妈们得以首次“目睹”胎儿那宛如“小黄豆”般的娇小身影。然而,对于超声波成像(B超)的本质及其如何通过数据呈现胎儿的细节,您是否有所了解?
超声波,即频率在每秒2万至10亿次范围内的声波,因其超出人类听觉范围而不可闻。在医学领域,这种声波被广泛应用于诊断与治疗,对于孕妇而言,它更是与未出生胎儿“亲密接触”的唯一手段。医学上所使用的B超设备,其强度被严格控制在94毫瓦/立方厘米以下,这一安全阈值确保了胎儿的健康不受影响。迄今为止,尚无任何证据表明B超检查与胎儿畸形之间存在关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B超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将二维图像合成三维模型,使孕妇能够在怀孕26至28周期间,全方位地观察胎儿的形态,满足了她们对胎儿外观的好奇。超声波技术的历史可追溯至“二战”时期,当时它被用作声呐,用于探测和定位水下的潜艇。直至1942年,Dussik, K.T. 和 Firestone, F.A. 首次利用连续超声波诊断颅脑疾病,超声技术才正式踏入临床医学的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B超技术在孕产保健领域的应用还局限于黑白超声诊断。这一阶段的技术仅能观察胎儿的组织结构,并进行基本的尺寸测量,如头部大小和身体长度。随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出现,在黑白超声的基础上增加了频谱血流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对胎儿异常情况的检测能力。尽管胎儿在母体内的位置不断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部位在黑白B超检查中难以观察,但在专业医疗机构中,大约60%的胎儿先天缺陷能够在第12周和第22周的超声波检测中被识别。B超报告中通常会使用以下四个专业术语来描述胎儿的发育状况:由于测量手法的差异,这些数据可能会有轻微的出入。只要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孕妇无需过度担忧。目前,4D彩超技术代表着B超领域的最新成就。它在三维图像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间维度,使医生能够更全面地监测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和发育情况。这一技术尤其对于早期诊断胎儿的先天性体表畸形和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孕妇来说,4D彩超不仅能够提供胎儿清晰生动的图像,许多医疗机构还提供影像记录服务,因此它也被誉为“胎儿0岁的首套写真”。在进行B超检查时,通过水诊器测得的声波强度约为100分贝,这相当于胎儿在子宫内听到地铁列车进站的声音强度。因此,偶尔的B超检查不会对胎儿造成长期或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孕期,有三次关键的B超检查用于筛查胎儿畸形:妊娠11至13+6周的胎儿形态学和染色体异常初步筛查、妊娠20至24周的系统性畸形检查,以及妊娠30周左右的胎儿形态和生长发育扫查。如有其他医学指征,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超声检查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