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良计的视频号,和公众号内容一样精彩↓↓↓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文章,说35岁的人如果还继续做技术工种,只能等着被时代淘汰。
对此很多人不同意,说我瞧不起技术出身的人,其实这不是瞧不起,而是我们这里的商业大环境就是如此:
在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公司的竞争还远远没有到比拼技术的阶段,现在大家都还在比拼销售。这就造成了很多公司的底层逻辑都是销售导向,渠道导向,而非技术导向,产品导向。
表面上都在喊着要技术创新,实际上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小到一包零食,大到一套企业服务解决方案,很多看上去高精尖的产品,看上去充满技术想象力的东西,其中有多少是营销噱头,有多少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有多少是真正站在用户利益的角度来设计的,仔细推敲一下,都经不起深挖。
大家不要只盯着华为,大疆这些幸存者偏差的公司,说我们有技术创新。
这只是极少数,从大盘看我们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的产品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力,很多都是吹牛逼吹出来的,本质上就是个草台班子。
看看每年的315晚会,就知道我在说什么,做广告宣传的时候一个个引领时代,实际上深扒下来全部一地鸡毛。
那为什么这些公司还是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呢?因为我们很多的商业成功本质都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而不是技术创新的成功。
简单理解一下,模式是一套商业体系的玩法,而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环。
就拿最有技术代表性的互联网行业来说,99%的中文互联网产品都是直接抄国外的idea, 把人家的产品原型拿来做一番本土化改造就上线了,再仗着我们独一无二的人口红利和政策优势在市场上大杀四方。
紧接着再靠百亿补贴,9块9一杯,帮我砍一刀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手段来迅速扩张,把人家外国人都干懵了,知道我们野没想到这么野。
这都是销售手段,而不是技术创新,背后比的都是谁钱多,谁资源广,谁脸皮厚。
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什么时候有过纯技术原创的产品还卖得不错的,说的上一个名字么?
没有吧。
相反我们更擅长做山寨,做贴牌,因为这个来钱更快。
比起用深厚的技术积累来夺取市场,我们更擅长用一些讨巧的方法,走捷径的方法,暴力降维的方法来获得商业成功,并且这个现象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这才是现实。
我们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就是销售决定一切,商业模式决定一切,技术为销售服务,为销售做嫁衣。
技术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是破铜烂铁,烂在家里发霉。技术再烂的产品,销售牛逼也可以大力出奇迹,反正老板也不会考虑基业长青。
所以你看很多公司的顶层老板,除了像雷军这样极少数纯技术出身的,大多数都是销售出身,或者做财务的出身。但国外的同类型公司,创始人是技术出身的比例要远远超过我们。
这恰恰说明在我们这里,比起产品研发,会融资,会搞关系,会铺渠道,会做商业顶层设计,对一家公司的成败更为重要。
注意,我不是说这个现象不对,而是说当前的客观事实,这是我们经济发展必然要经过的阶段。
如果现状如此,就一定要窥见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做好为自己所用的准备。
那这里头的启示是什么呢?
就是不管你的起点是做深度还是做广度,最后一定要向广度转型。不管你过去是专家还是商人,以后一定要具备商人思维。
只有这样,到了35岁中年的时候,才有可能找到破局之路,而不是做一个即将被淘汰的高级技工。
广度属性的好处是,你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更能无缝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为人处世也更加灵活,而不是像深度属性那样,容易认死理,觉得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最屌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拥有的核心技术,在别人眼里根本就不重要,对事物成败起到的权重作用并不大。
商人都是广度属性,商人什么人都会接触,什么领域都得涉猎。虽然只是略懂,但什么都懂一点,意味着你什么人都能搭上话。
而什么人都能搭上话,都能融入到对话中,你就更容易找到信息差,找到机会点。
比如张三很懂A领域,李四很懂B领域,但张三不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A领域的东西,在李四看来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就有可能产生需求,这就是信息差,就可以被利用。
商人的日常工作都是干什么?
横向做资源整合,拉帮结派,组团打怪,不管是做公司也好还是带团队也好。这样的人往往八面玲珑,长袖善舞。
因为他要经营不同的关系,计算多方的得失,平衡好各团体的利益才能带着所有人向更大目标前进。
商人从来不单打独斗,玩的都是组团下副本的游戏。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技能,很容易做横向迁移。因为不管什么行业,都需要销售,需要谈判,需要组队,需要设计赚钱模型。
这样的人即使今天不在这个行业了,但这些技能可以帮他无缝衔接到其他地方去。不管是打工还是做创业做管理,普适性都非常强。
而如果你既懂技术还懂商业,那就更厉害,出路更多。就像我之前说的爱迪生一样,既能当科学家又能当企业家。
商人属性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去做商人,而是像商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更关注供需匹配,关注行业底层逻辑,关注人性。
但是只做深度的人,局限性就非常大。
因为深度代表你对一个领域的钻研有多深,所以只能在特定领域体现出价值,跳脱出这个领域你啥都不懂,甚至和别人基本的沟通谈判都不会。
像很多做程序员的人,只知道写代码,专业技术能力确实强,但除此之外,商业谈判,职场表达,向上管理,自我包装......这些用途更广的技能都没有涉猎,所以离开了当前的岗位和公司,只能出去找程序员的工作,出路非常窄。
所以每个普通的职场人,在35岁之前你苦苦钻研技术没错,但一定要提前知道这是有天花板的。
在这个天花板越来越靠近之前,尽量要想办法从专家向商人的思维过度,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1. 我身上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的这个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2. 我具备的能力模块有几个,这些模块分别对应的需求方是谁,他们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他们愿意为我的能力模块支付出多少钱?他们愿意整包支付我所有的能力模块,还是打散了拆开支付?
3. 我能不能拓展对自己能力有需求的需求方,而不是在某一类需求方身上吊死?
4. 不要光盯着自己的技术知识,多拓展自己的业务知识。
以上这个思路,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员工】,进化成一个【产品】来思考。
如果你是程序员,不要闷头写代码,多去了解一下产品经理的工作,了解你的实际用户,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了解你写的代码开发出来的产品会不会有人用,什么时候用的最舒服,什么时候用的最憋屈。
如果你做的是方案策划,不要只会闷头熬夜写PPT,而是多去接触客户,多去现场和客户交流沟通,了解客户心里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闭门造车,每次都是靠别人来传话,自己做个没有感情的键盘打字机。
如果你是产品研发,不要每天呆在实验室里对着冰冷的数据,有空多去一线市场跑一跑,看看是谁在买你设计出来的产品,你费尽心思研究的新口味消费者是真的喜欢,还是你自己觉得喜欢。
越是做技术的人,越是年龄上去了,越要记住这一点:
对内丰富自己的技能模块,对外拓展自己的需求方。
可能现在你还能享受一点技术红利,但相信我,过不了多久,到了35岁的时候,就一定有更年轻的人比你更能卷,更能熬夜。
本来大家比的就不是技术,那么在大限来临之前,赶紧去抢别的维度的优势,早点去占位置,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继续死磕。
以上,共勉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