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去香港是2013年,对香港的第一印象是人很多、楼很多、好吃的很多、也很洋气。又有本地朋友的带领,几天暴走逛吃非常开心。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再提起香港物是人非。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热衷于香港新加坡“双城记”的比较。
他们的确非常相似,都发迹于大陆沿海的海港小城,双双发力成为了当年“亚洲四小龙”的明星。在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名与世界金融中心排名中,两城从来都敢争高下。
香港的崛起,是因为中国大陆发展,需要一个跳板,香港承担了金融中心、转口贸易的角色,迅速积累了财富。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本来香港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和深圳进行联动,把香港建成一个高科技的香港,用香港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高科技产品,面向世界的出口,香港本身不一定要去做制造,但是香港可以吸引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顶尖的企业把总部建在香港,从而面向世界。
香港靠收取“手续费”获利,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输出地。以2018年为例,转口贸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香港只收取6%左右的服务费,就已经达到了GDP的20%。
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大致也是如此,它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又是中国内地企业上市的首选地之一,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约1400多家,占比超过55%,是港股市值的77%。
这一切都看上去不费吹灰之力,老天爷赏饭吃啊。
然而,在经济学家和科技行业人士看来,这恰恰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因为天然良港的位置,背靠庞大的内地市场,香港在传统中所建立的产业优势,到最后似乎只剩下靠资源实现的价值。
来自全球的竞争,民营企业的崛起,产业升级,在几轮的优胜劣汰中,香港本身的制造业,包括转移到内地的制造业,逐渐湮灭在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香港回归以后,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改造。选举的制度造成了政务官是不断的在流动,干一届干几年就不干了,实际把持的是事务官,就是那些下面的小官僚,渐渐就形成了一个一个小的利益集团。主导香港社会的是些大资本家,他们和事务官员结合起来,控制了香港。一切的政治改革,有前瞻性的想法,都会被他们搞掉。香港最后剩下来的就是金融和房地产。
财富集中在少数地产商的手中,产业逐渐萎缩,一个城市本身丧失了造血能力,还拒绝和深圳的融合,利用深圳的发展机会。本来香港靠近大陆,物资供应并不难,物价应该不高,但是每一件产品销售出去,每一个服务都要被地产商抽一笔,高房租拉高了物价。
香港的政治制度也造成了巨大的行业壁垒,今天香港还是在用竹子搭脚手架,随处可以看到战战巍巍的脚手架,不仅是不够美观,安全性也很差。本来就应该用可以重复利用的钢管来替代,这样成本会更低,安全性也会更好。但是因为影响部分人的利益,就没有办法做技术更新。
没有具有前瞻性眼光政府的主导,所有的事物都被利益集团所绑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能赚就赚,今天香港年轻人看不到出路,缺少机会,内心非常压抑,就有令人可以理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