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幅《临王献之帖轴》中,王铎以其独特的笔墨运用,呈现出了笔墨精良的艺术效果。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既体现了王献之原帖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墨色的浓淡干湿、笔锋的转折顿挫,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王铎在临写王献之的帖子时,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其字形和笔法,而是深入理解了王献之书法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挥。他巧妙地运用了笔墨的变化和字形的组合,使得整幅作品既具有王献之的原汁原味,又充满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人物介绍
王铎
明末清初书画家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之),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诞生于河南省孟津县,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王本仁的儿子。
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建立,出任东阁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跟随钱谦益投降清朝,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安葬于河南巩义县洛河边,谥号文安。
善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正如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特别声明
☆ 本号部分素材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因无法溯源而未能及时与原作者沟通。
☆ 郑重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旨在学习交流,
非商业性。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
我们会立即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 请点“在看 ” ,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