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在笔法、字法、章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米芾自称“刷字”,用笔“八面出锋”,其笔法特点主要为藏露多变、方圆结合、强化提按、出锋灵活,竖钩、三点水、走之等多种笔画、偏旁都形成了自己标志性的写法。米芾反对过于平正的结体,认为字形不能“状如算子”“大小一伦”,他的行书作品字形大小自然,结构奇正相生。在章法上,米芾善于运用字组和轴线的变化来改变行气,很多作品章法跌宕起伏、对比鲜明,体现出米芾个性化书风的魅力。![]()
![]()
![]()
米芾行书的笔画特征米芾行书的笔画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藏露多变:米芾在行笔时,能够根据字形和整体布局的需要,灵活运用藏锋和露锋,使笔画变化多端。方圆结合:他的笔画既有方笔的刚劲,又不失圆笔的圆润,方圆结合,相得益彰。强化提按:米芾在行笔过程中,注重提按的变化,使线条充满力度和节奏感。出锋灵活:他的出锋不仅灵活多变,而且能够精准地控制出锋的方向和力度,使作品更具神采。
![]()
![]()
![]()
![]()
米芾行书的结构特点米芾行书的结构特点同样独具匠心:字形大小自然:米芾反对过于平正的结体,字形大小随笔画多少自然变化,同时他也经常打破常规,通过大小对比来增强作品的动感。结构奇正相生:他的作品结构奇正相生,既有稳定的正局,也有险绝的偏侧取势,使作品充满变化。重心下移:米芾善于通过缩短下伸笔画或加重下部笔画分量等方法,使字形重心下移,增加作品的沉稳感。疏密对比强烈:他注重笔画结构间的疏密关系,通过疏密得当的处理,使作品达到疏则洞达、密则茂密的效果。
![]()
![]()
![]()
![]()
![]()
![]()
人物介绍
米芾
北宋书法家、画家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幼年随父徙居襄阳(今属湖北),自号海岳外史。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特别声明
☆ 本号部分素材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因无法溯源而未能及时与原作者沟通。
☆ 郑重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我们尊重原创,为传播而发。若涉及版权问题敬 请原作者告知 我们会立即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 请点“在看 ” ,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