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纪录片《翰墨中华》之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其侄儿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表达了对亡侄的哀思以及对国家战乱的忧虑。作品以其坦白真率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笔墨激情,被誉为“天下第二大行书”。笔法圆转遒劲,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章法上,结体宽博,平正奇险,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1.打破传统,创新体势:
* 《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具体来说,此作宽朗舒展,外紧内松。
* 其中戈钩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 又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2. 笔法圆转,力透纸背:
*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敛,力透纸背,其线条既遒劲又舒缓。
* 颜真卿书写此作时,大胆创新,使用外拓法书写,他认为外拓法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
* 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富有立体感。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
3. 运用草法,减省笔画:
* 《祭侄文稿》中,颜真卿采用了草书的省略方法,有些字保留了楷书的每个笔画,有些字则只是保留了楷书的框架,将临近的两笔连为一笔。如第1行的“维”、“岁”、“月”,第2行的“朔”左旁省了一点,“使”右旁中间的框省了好几笔。
* 还有一些字通过借笔、取半、用笔画或者用草书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等方法来减省笔画。
1. 随心所欲,不计工拙:
* 《祭侄文稿》在章法布局上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
* 颜真卿一反“二王”书法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此作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率意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2. 疏密结合,视觉冲击:
* 在章法布局中,《祭侄文稿》最能表现其特点的是疏密的安排。如第10行的“顺”、“尔”之间,第11行的“受”、“命”之间等处的留白,是整幅作品的透气之处、疏朗之处。而第8、10、14、15、19、21、23行则茂密浓厚,疏密结合,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
3. 墨法变化,情感流露:
* 《祭侄文稿》在墨法上枯润、浓淡、虚实相生相济,浓墨处显得厚重饱满,渴笔处显得自然流畅,能够反映出颜真卿书写速度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
*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祖籍琅那临沂,五代祖自北齐入周,随驾赴长安,即世居京兆,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安史之乱时,其任平原太守,率部守城抵御叛军,名重朝野,时有“颜平原”之称。
颜真卿早岁师法二王、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在行书中融入篆籀笔意,加强了中锋用笔,略去羲之姿媚,得雄强圆浑之气,筋骨洞达,真气弥漫,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于二王行书之外开创了颜真卿行书流派,后人称之为“颜行”。
晚唐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黄、米、蔡”、明代董其昌以及清代王铎、刘墉、何绍基、翁同龢等无不受到“颜行”的影响。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特别声明
☆ 本号部分素材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因无法溯源而未能及时与原作者沟通。
☆ 郑重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我们尊重原创,为传播而发。若涉及版权
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 我们会立即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 请点“在看 ” ,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