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春晚甄子丹表演节目《笔走龙蛇》
今年春晚有一个特别亮眼的节目《笔走龙蛇》,将书法艺术与武术表演巧妙融合,以舞台为“砚”,用太极武术的阴阳之道与书法笔墨的黑白之韵,展现出中国书法“笔走龙蛇”的灵动与神韵。作为书法公众号,其它不聊,只聊聊里面的书法作品。以《自叙帖》为例,聊一下这幅经典草书:
1200年前,长安城外,一位僧人背着行囊风尘仆仆南下长沙觐亲,他是37岁的怀素,途中绕道东都洛阳拜会了花甲之年的书法大家颜真卿。见怀素远道而来,而且虚心好学,颜真卿把习自于老师张旭的“十二笔意”倾囊相授。这场跨越28岁年龄差的相遇,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恣意的篇章。五年后,怀素在湖南写下震动书坛的《自叙帖》。
展开八米长卷,墨迹如游龙穿梭。怀素以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细看笔锋起落:时而如疾风掠过竹海沙沙作响,时而似山溪触石泠泠有声。怀素创造性地将音乐节奏注入书法,让每个字都踩着独特的韵律起舞。正如琴师抚弦必有轻重缓急,他的笔墨也在疾速飞白与凝滞顿挫间自由流转。
看似平凡的自传体文字里,藏着书法家的巧思。前半段自述学书经历,像学生交作业般诚恳:"幼入佛门,未睹前贤墨宝";后半段借他人之口开启夸夸模式——颜真卿赞其"纵横不群,迅疾骇人",张礼部形容笔势"奔蛇走虬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则说字迹"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最后还不忘谦虚收尾:"诸君谬赞,尚需精进"。这种"自谦式炫耀",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会心一笑。
不同于张旭借草书宣泄悲喜,怀素的笔墨自带出世气质。他种芭蕉万株,以叶为纸苦练;嗜酒如命,醉后提笔如有神助。这种超然物外的状态,让他的字迹如"风吹夏云自然成纹",又如"墙壁裂痕浑然天成"。就像他在洛阳对颜真卿说的:真正的书法,要像观察云朵变幻、裂缝延伸那样捕捉自然真意。
在法度森严的盛唐书坛,《自叙帖》如同一声清亮的口哨。它告诉人们:最高明的艺术从不在框架中亦步亦趋,而是让规则成为翅膀,带着创作者飞向更自由的天空。正如现代人常说的"戴着镣铐跳舞",怀素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用笔墨跳出了最动人的舞姿。
人物介绍
怀素
唐代书法家
怀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
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
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小草“纸本”真迹的发现,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
特别声明
☆ 本号部分素材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因无法溯源而未能及时与原作者沟通。
☆ 郑重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我们尊重原创,为传播而发。若涉及版权问题敬 请原作者告知 我们会立即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 请点“在看 ” ,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