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一年,这个工作室为何频频获奖?

时事   2025-02-07 09:47   北京  


2022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云迹” 青年融媒工作室,立足记录云南平凡故事、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表达,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工作室负责人吴沛钊向中国记协“我的工作室”来稿,讲述经验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的工作室丨成立仅一年,这个工作室为何频频获奖?

本文作者:吴沛钊


(一)


2022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先后组建18个融媒体工作室,“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实验室对创作选题、呈现方式和受众人群定位不设限制,充分给予工作室负责人选人用人权、自主运营权、资金支配权和资源调配权。成立以后,我将自己对深度报道的长期思考融入日常创作中,与5位来自集团不同部门的90后成员共同探索党报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工作室取名“云迹”,是基于立足云南记录平凡故事、汇聚众人之志、成就时代记忆的创作初衷。我希望能够借助云报集团资源,整合内部平台资源与“自媒体”渠道,搭建一个以“4700万云南人讲述自己身边故事”为宗旨的平台。


(二)


万事开头难。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同样是新机构,各项机制流程尚不完善。我们花了整整3个月,才在云新闻客户端、云南网、开屏新闻客户端建立起专栏。更为困难的是稿件来源,几个月里投稿寥寥,我们逐渐发现设想中的“搭平台、做编辑”可能只是空谈。


根据自定指标,第一年工作室需要产出30篇以上深度作品,但仅依靠自身完成这个任务有些不切实际。


因此,工作室充分利用云南日报创办“融媒学院”的契机,与省内各大高校形成紧密合作。我申请引入多位来自本省高校的实习生,由工作室成员带领实习生团队,形成选题小组并迅速推进采访撰文,通过轮换值班制度,及时对选题内容进行指导。


我们还探索包括实习生培养、教材共编、互相授课、联合调研、活动共办、实习生快速入职媒体等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为媒体行业产学研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制度建设上,作为云报内部唯一一个全员均来自不同部门的工作室,我们在以项目制整合跨部门资源上进行多种尝试。根据报社与实验室要求,明确作品的校对、审核、发布、推送机制,并制定“云迹工作室管理条例”“内容生产承诺书”“云迹采访要求”等一系列制度,不断规范并完善工作室管理模式。


(三)


党媒背书为 “云迹” 青年融媒工作室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支撑,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效益第一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准则,致力于以符合新时代受众喜好的方式讲述正能量云南故事。


2022年末,“云迹的第一篇稿件《阿美起舞 彩云出山》刊出。该作品讲述国家级贫困村中,张萍、关於两位外来者通过教授舞蹈帮助女孩走出大山的故事。这部作品也奠定了“云迹”以深度故事“弥补”传统党报体系更关注“聚光灯下人物”的不足,试图以新模式、新题材收获新受众。



从此,“云迹”的路走对了。


接下来的10个月里,“云迹发布深度作品30篇,平均阅读完篇率在60%以上,各平台综合点击量3万以上,“10万+”占总稿件的30%。其中,很多作品都产生了超出预期的社会影响力。


《一支边境足球队的20年》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后,让云南的边疆体育进入受众视野;《追光!盲人按摩店的吉他男孩》讲述的阳光盲人男孩故事,被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永久收录;《UP佤山!茶艾南的音乐路》带领大众走进在抖音点击量突破二十亿的作品“傣族春日舞曲”的创作者;《老昆明杂书馆:我们在等读书人回家》帮助老板找到新的开馆场地……


“不同的音调”系列三篇作品聚焦孤独症,从学校照护、社会关爱等角度进行深度描绘,在全国孤独症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作为近年来在关注小众疾病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力推动各级领导机构来专题调研。


此后,“云迹还牵头和云南出版集团、昆明市蒙多贝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关爱孤独症儿童·汇聚星光的温暖”公益星空摄影展,与新浪微博合作开展“共绘星空”助力活动,并联合“小明”“鸟木”等多位云南本土青年博主共同发起网络话题、产出公益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积极关注热点、冷静讲述故事,这是“云迹作品的另一大特点。


《“先生”董明》是全网第一篇以深度故事形式讲述“孔乙己长衫”这一网络热点的作品;《街头摄影:陌生人,你是否可以为我停留?》创作于“春熙路街拍事件”后,呼吁大众对当下社会与职业的新解读;《“弥里有乐”:一座城市公园的“复兴计划”》以全新视角给出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样板……



(四)


在2023年的实验室结项考核中,“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位列云南日报众多工作室的第一名。5篇稿件荣获2023年云南网络正能量精品,“云迹青年”获评网络正能量专栏。两篇作品分获第四十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


对于成立仅一年的工作室来说,获奖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对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


我们的内容创作既要保持“讲故事”与关注普通人的本质属性,又要兼顾党报坚持主旋律的客观要求。对此,“云迹”除严格把控内容安全外,也注重从主流媒体宣传关注点之外寻求多方效益的统一。


此外,“云迹”也以优质作品为核心,突出整合包括学习强国云南频道在内的5家省级媒体资源,通过常态化开展媒体矩阵型报道这一独有优势,与外部达成了广泛合作。比如,“云迹”与共青团云南省委达成公众号联合发布模式,与云报集团所在街道签署合作协议;以非虚构写作方式探索其常规基层治理的《船房:昆明最大城中村故事》,被《当代工人》等杂志作为经验收录;原创歌曲MV《逐梦少年》被天津广播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栏目用作片尾曲,多家影视公司与“云迹”寻求合作。


在推进媒体融合创新过程中,“云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坚持“记录云端下我们共同的生活与故乡”是“云迹”不变的初心,面向未来,“云迹”正为构建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汇云成雨。



更多阅读
社长总编直管,他们真的敢写
十大案例正式发布!
10年没哭过!记者泪洒新春走基层
这单挣不了钱,但总算抢到了!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彭婕妮 任金蕊 林芝瑶
实习:张璐


点赞!👇

中国记协
媒体的媒体,新闻的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