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他拉着记者说:我是人生赢家!

时事   2025-01-24 09:35   北京  


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正在火热开展,1月初,中央广电总台湖南站记者李艳君和同事来到“世界第一高桥”——合龙前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对大桥修建者进行采访。


如何展现花江峡谷大桥的高险峻?如何拍到大桥建设者最震撼人心的瞬间?


李艳君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这段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酒过三巡他拉着记者:我是人生赢家!

本文作者:李艳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在为梦想拼搏,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们决定去采访这样的奋斗者——参建“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六安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者们。

1月2日下午,我和同事陈稼从湖南长沙出发,乘坐高铁前往花江峡谷大桥所在的贵州安顺关岭县。这座大桥,即将迎来合龙的关键时刻。


路上,片片农田从窗外闪过。我看着窗外沉思:“世界第一高桥”到底有多高?建设难度如何?是否有新技术的加持?


(一)


花江峡谷大桥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是贵州省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


这座钢桁梁悬索桥全长289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建成后将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大桥采用悬索结构,为了施工和桥梁安全,钢桁梁从“中间”往“两端”吊装拼接,上部拉长的“M”型钢绳作为主缆——这是吊起整个桥梁的主要承重构件。


正式合龙之前,桥两头还各有一个断点,施工人员只能走一节“猫道”(连接大桥两端的临时空中走廊)到作业点。


抵达贵州后,我们率先和中央广电总台驻贵州总站的柳波老师会合,紧接着赶往大桥所在地。跟着技术员田红锐,我们第一次走上这条悬空数百米的空中“猫道”。


猫道两侧,是两层铁丝面网,这样镂空的设计是为了减少风阻,确保施工安全。道理都明白,我扶着铁丝网往下看,几十米宽的北盘江成了缠绕山间的细腰带,汽车小得像蚂蚁,加上大风带来的轻微晃动,我心里十分害怕,腿也抖得像筛子。为了不耽误工人时间,我只能紧紧抓着小田的衣服,强忍着恐惧向前挪。


开机当天,大桥只剩最后7片钢桁梁尚未对接,合龙的紧张时刻即将到来。


为了展现花江峡谷大桥的“高峻险”与大桥修建者最震撼人心的瞬间,看到工人们在高空安装对接钢桁梁时,柳波举起摄像机走到桥面边缘跟随拍摄。当时风很大,脚下就是几百米的峡谷。我和陈稼站在旁边不敢出声,怕惊到他。


看到我们狼狈的样子,工人们都说“习惯习惯就好啦”。这句安慰的话,看似轻松,背后却是他们成千上万次的凌空行走。


不得不说,他们对高空作业的淡然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携带拍摄装备跟随工人们多次攀爬悬挂在峡谷间的猫道,寻找呈现他们高空作业的最佳拍摄角度。


(二)


人,是本次拍摄的核心。


“世界第一大桥”的雄伟壮丽,离不开一个个建桥工人的辛苦付出。


刚到工地摸排采访对象时,我们通过一个善意的“谎言,要来了6位建设者家人的电话,并发动贵州台、毕节台、铜仁台、怀化台、德江融媒、观山湖融媒、云岩融媒等省市县媒体,悄悄前往采访对象家中,录下心里话和新年祝福。


5日中午前,我们拿到了6位采访对象家人的心里话,并加紧剪辑成一段10分钟的“独白”视频,计划于5号晚在项目部食堂播出。我们想给采访对象一个惊喜。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天,我们被临时告知:刚刚布置好新年布景的食堂晚上不开餐。由于当天二工区所有钢桁梁主梁拼接完成,大家决定晚上在二工区食堂搞庆功。


我们紧急转场,把原本布置好的所有福字、灯笼、中国结和电视拆掉,搬到二工区食堂。还买了200个气球,下午开始重新布置二工区食堂。


开餐后,我们在大家举杯畅饮时,播放了视频。6位采访对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到来自家人的祝福,从惊喜、感动到落泪……


我们决定和田红锐作进一步交流,吊装班班长蒲平洋也同时进入我们的视野。


(三)


6日,围绕两人的建桥故事,我们再次登上猫道。


采访中,小田说自己选择做工程技术员建大桥是受到妈妈的鼓励,建好大桥后一定要带妈妈来看,而他建桥的工资大部分都给了妈妈……这些饱含真情的细节,串起了我们的采访。


离开关岭县前一晚,我们和工人们在镇上聚餐。坐在我旁边的技术员古海龙——一个“生于95年、长得像75年”的年轻小伙,酒过三巡,拉着我说“我是人生赢家。


我纳闷:这么危险辛苦的工作怎么是人生赢家?


他说:“这么大的工程,世界第一,我能参与,我太牛了!而且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家庭幸福,怎么不是赢家?


看着他骄傲的表情,我心中的感动和敬佩也油然而生。


社会职业千万种,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和道路。在他的人生轨迹上,用心完成工作、家庭安稳小康,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我接着问道:“两个儿子,可能陪伴不多吧?”


他闷了一口酒,“确实啊,李老师,你看这么大的工程,是不是就像一个战场?将军一声令下,我们士兵上?还是不上?必须上!是不是?不然怎么搞出世界第一?”


多好的人啊,多好的劳动者啊,多好的采访对象啊。


他的话也代表了很多工友的心声。几天的采访里,我们常常听到“骄傲”这个词。


参与“世界第一高桥”的建设,工友们都说很骄傲。蒲平洋说,出去跟朋友吹个牛,跟桥梁建筑行业的人说自己在贵州建了花江峡谷大桥。人家知道了这座桥的存在,也就自然知道了他的实力。


这次“新春走基层”采访,除了克服自然环境的“勇气”,和人相处并交心的“真诚”,还有就是“笨功夫”的雕琢。从某个角度来说,新春走基层是时间和素材的海量累积:我们一方面使用极致镜头表达工程险峻与伟大;另一方面,围绕人、桥、孝三个维度进行拓展,人不离桥、桥不离人、人不离孝。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结束这段采访,我们也感动至深、收获颇多。我们互相约定,大桥建成后,再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更多阅读
第一波“新春走基层”已经来稿了!
新华社有个栏目,天天追光!
你见过凌晨4点的三里屯派!出!所!吗?
上榜了!恭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 

实习:张欣仪


点赞!👇

中国记协
媒体的媒体,新闻的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