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走基层”,中央广电总台记者李承泽前往辽宁沈阳祝家大集,跟随当地民警感受大集氛围,体验百态人生。
东北的大集有何特色?商户们有什么新年愿望?
李承泽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现场体验与感受。
本栏目长期征稿,信息附文末。
这次“新春走基层”,我走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辽宁沈阳祝家大集,感受地道的东北大集与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年味。清晨6点,零下16℃,天边泛起鱼肚白,祝家大集的商户们正陆续进场。我踏着薄霜穿梭其中,大集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空气中弥漫的乡土气息,瞬间将我带入浓浓的年味之中。在这片繁忙的景象中,我注意到一群早起的守护者——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祝家派出所的民警们。他们身着制服,穿行在人群中,为商户和顾客筑起安全屏障。民警李延庆和刘涛告诉我,临近春节,大集上的人流量和治安压力都随之增大。为了保障大集的秩序和安全,他们增派了四组警力,加班加点巡逻值守。从早上6点到下午1点大集结束,他们既要帮助商户搬运货物、调解买卖纠纷,又要“盯人”——反扒窃并维护游客秩序。
他们拿着大喇叭喊着:“小心使用嘎斯罐,安全用电记心尖儿,手机钱包别乱放,免得用时干瞪眼儿…… 大爷,现金现金,揣好再拿货啊。”民警刘涛和我说起两个月前的一次经历:当时,有位大爷焦急地寻找丢失的电动车。民警接到求助后立即行动,凭借对人车分流新规的判断,迅速联系管理人员,最终在专门停放区找到了车辆。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日常工作的小插曲,没想到过了两个大集,大爷竟带着老伴专程来感谢民警。刘涛说着,还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刘涛说:“做警察其实挺怕过年的。越到年底任务越重,但想着守护着大集,也是守护着无数家庭的平安与年味,心里就稳妥得很。”他还说,媳妇总让他从大集带点东西回家,但每次都因工作繁忙顾不上。“真希望哪天有机会带家人来逛逛大集,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这个年味……”
在这里,我认识了商户庄艳清。今年55岁的她已经在祝家大集卖了10年牛肉。平日里,凌晨2点就得出门,丈夫则在家饲养牛群。看到她时,她正忙着招呼顾客,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平时也就能卖100斤吧,但现在能卖到300斤这样式儿的。”她的摊位生意十分红火,只能抽空回答几个问题。我注意到她厚厚棉衣下冻得通红的手,便问道:“这衣服抗冻吗?”她马上回答:“这衣服里可是皮革的,能防风,也能暖和点。市场还给我们提供了室内取暖的地方,就是人多的时候没时间。这不能和孩子说。”
说着说着,她的眼睛湿润了,转过头擦眼泪。
“不能跟他们说什么?”
她笑着说:“孩子经常问我冷不冷,要不要买点暖贴啥的,我都说不冷、不用买,怕孩子心疼我,说实话其实挺冷的。家里两个孩子都没结婚,肩上压力挺大的,我们两口子相互唠唠也能撑住。”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总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最坚强的一面,默默咽下生活中的所有不易。她用冻得通红的双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纠结再三,我还是决定放在这篇手记里。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会更懂母亲,母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2025,希望儿子早点成家吧,闺女明年硕士毕业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更进一步读个博也行。我工作就是想多攒点钱,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辛苦点也值!”她笑得开心,我们也听得暖心。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大集上的气氛也愈发浓厚。我注意到,除了传统的年货摊位外,一些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摊位也吸引了众多顾客驻足。我来到一个售卖蚕蛹的摊位,摊主康永琪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25岁的她流下眼泪:“祝家大集是我创业的起点,20岁毕业以后,我就开始在这里做买卖。好在一年比一年有成就,这是知足的眼泪。”说完,还舔了舔嘴角,“这眼泪是甜的!”带笑的泪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商户的故事,记录着祝家大集的岁月变迁与人间烟火。
2021年底,祝家大集进行了升级改造,迁入原祝家粮库院内,占地更广,布局更科学合理。商户赵文俊说:“20年前我就有一个小三轮,摊子也就两三米。现在不仅有厢式货车了,摊子还有十米。没有这个集,我的收入怎么增加?”商户裴金艳说:“原先那个老集是个小土道,就是一长溜,里面有个院。再干几年干不动了,但是还要来赶集。”走在祝家大集上,我被这里的人间烟火深深打动。每一个摊位背后,都承载着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每一声吆喝,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祝家大集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故事和场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北大地的年味长卷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记录着祝家大集的岁月变迁与人间烟火,更传递着一种力量与希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本期编辑: 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