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凌晨两点,记者还在为他写评论

时事   2025-01-21 09:57   北京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9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普莱恩斯市的家中去世。2025年1月8日,新华社驻美国首都华盛记者邓仙来在美国国会大厦参加了卡特的追悼仪式


美国社会对卡特的逝世有哪些反应?追悼现场有何见闻?


邓仙来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经历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他走了,凌晨两点,记者还在为他写评论


本文作者:邓仙来


(一)

对于驻美国首都华盛顿记者,每年11月末感恩节至次年元旦是一年中少有的新闻“淡季”。假如没有重大突发事件,我们就能暂时放松紧绷的神经,得到一些休整。

2024年12月29日,星期日,日落时分,我在运动场锻炼结束,和往常一样拿起手机,却看到一条条快讯接连跳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佐治亚州普莱恩斯市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看来这个岁末年初,我们又将在忙碌中度过。

从运动场到住所约20分钟车程,回家途中要经过几片密度不小的居民区。很多美国人有在自家房子上或院子里挂美国国旗的习惯,在卡特去世消息传出的短时间内,我看见有些美国人已经降下半旗,以此表达对卡特的悼念。

我听着车载广播里美国媒体对卡特逝世消息的滚动播报,看着昏黄路灯映衬下,一面面下降的国旗在寒冬的冷风里摆动,心中有些怆然,更有写些什么的冲动——这既是我作为华盛顿分社文字记者的职责,也缘于对卡特这位任内推动并实现中美建交、长期以来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友好交流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前总统辞世的感慨。

2025年1月7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灵柩运抵马里兰州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当晚9点多,我接到报道任务:就卡特逝世,从中美关系角度撰写一篇英文新闻评论。作为华盛顿分社美国外交新闻负责人,我很珍惜撰写这篇评论的机会。受驻美多年来持续关注并报道中美关系发展影响,也受目睹美国人哀悼卡特而生的感慨驱使,我在撰写这篇评论时文思泉涌,稿件一气呵成。将稿件传回总社编辑部时,我抬眼一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

经过编辑部的严格把关和精心润色,这篇题为《Xinhua Commentary: Carry on Carter's legacy for better China-U.S. ties》的稿件播发后,获343家媒体采用。

(二)

卡特因推动并实现中美建交,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位能让中国民众找到与自身相关联的美国总统之一。在中美关系背景下,人们经常将卡特与另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相提并论。尼克松1972年的历史性访华为北京和华盛顿在外交层面正式相互承认创造了可能,但两国并未顺势建交。这一成果在七年后得以实现。从美国方面来看,这得益于时任总统卡特对与中国建交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半个多世纪前,虽然有了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所奠定的基础,但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距离实现建交、互派大使和互设使馆的目标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的关键是美国必须正式且明确地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终止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正是这样做的,为中美两国在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扫清了障碍。建交46年来,中美双边关系蓬勃发展,贸易和投资繁荣,技术合作紧密,学术和文化交流活跃。

1978年7月,正在中国访问的时任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普莱斯(Frank Press,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给卡特打去专线电话,汇报中国政府希望派5000名留学生赴美国学习的情况。当时已是美国时间凌晨3点,卡特不仅没为深夜打扰感到不快,反而兴奋地回复普莱斯:“你立即告诉邓小平先生,他就是派遣10万个留学生,美国也伸开双臂欢迎他们!”

历史是一种延续。2023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在未来五年内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年到中国交流学习。我想,现在是时候由美国人——包括联邦、州、地方官员和民间团体——接过卡特的接力棒,让更多美国青少年参与到“5年5万”倡议中来,做推动对话合作的践行者、促进人文交流的生力军、赓续人民友好的新使者。

无论是作为佐治亚州州长乃至美国总统,还是卸任公职后回归普通公民,卡特终其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和平。他将自己2007年出版的自传定名为《白宫之外:谋求和平、抗争疾病、建立希望》,其中“谋求”一词使用的是英文的“wage”,这个单词意为“发动”,通常与“战争”连用。我理解,卡特的用意在于将和平与战争对应,表明自己对谋求和平的迫切不亚于那些战争狂人对发动战争的急迫。

1981年卸任总统后,卡特和夫人罗莎琳·卡特回到家乡佐治亚州普莱恩斯市,翌年在该州亚特兰大市创建卡特中心,致力于追求世界和平和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工作。

(三)

2025年1月7日,卡特的灵柩运抵华盛顿,用马车搭载着途经白宫和美国海军纪念广场(卡特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并曾在美国海军服役)等地标后,安放在美国国会圆形大厅。

2025年1月8日,华盛顿国会大厦外,人们排队准备吊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新华社发

1月8日晚,我来到国会大厦,加入追悼卡特的队伍。和记忆里2018年1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国会停灵时类似,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中,追悼卡特的长队围着国会图书馆、联邦最高法院等国会大厦附近建筑,延展了数个街区,从开始排队到进入国会大厦内部要耗时超过两个小时。

排在我身后的是一对在美国定居的华人父女。父亲对我说,自己的女儿还在上小学,今天特地带她来送别卡特,因为卡特任总统期间中国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让他和孩子妈妈有机会来美国留学并留下工作、生活。

“卡特是中国的朋友,对我们留美游子来讲,他是一位有特殊意义的总统。”

国会大厦内,气氛庄严肃穆,覆盖着美国国旗的卡特灵柩被安放在大厅中央,数名美国士兵肃立守护,前来追悼的民众在外围规定的区域站成一圈,伫立并注视着卡特的灵柩。

目睹此景,我想,作为迄今最长寿的美国总统,卡特在百岁高寿安详辞世,他的故事注定还将被详细书写。作为中美关系的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我们应该继承卡特的遗产,不拖延艰难却正确的决定,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断贡献正能量。

在快速变化的国际格局中,卡特的政治遗产无疑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具有现实启迪:中美两国应探索正确的相处之道,通过加强对话、管控分歧、增进互信、消除误解、扩大合作,以造福两国乃至整个世界。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更多阅读
你见过凌晨4点的三里屯派!出!所!吗?
上榜了!恭喜!
详讯:习近平同特朗普通电话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主流媒体这样报道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陈祖明 林芝瑶 任金蕊 

实习:韩惟妙


点赞!👇

中国记协
媒体的媒体,新闻的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