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走基层”,中央广电总台记者张丛婧前往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电站——叶巴滩水电站,和工人师傅一道在百米高空作业,播发相关稿件引起热烈反响。
张丛婧应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见闻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本文作者:张丛婧
在“新春走基层”中,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默默奉献的人。叶巴滩水电站紧张忙碌的工人师傅们,进入我们的视野。
作为世界水电大国,我国水电站选址通常位于人迹罕至之地,建设周期漫长,众多专业领域的数千名建设者需要年复一年、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隆冬时节,金沙江上游险峻的深山腹地,近5000名建设者在海拔近3000米、最低温度逼近零下20℃的深山峡谷中,24小时不间断地浇筑大坝,因此放弃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
得知消息后,我们决定深入这个水电站一探究竟。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他们在大山深处坚守岗位长达9年?
(一)
这座水电站比想象中更为偏远。
从北京出发,我们转乘两次航班,又在盘山公路上驱车5个多小时,整整两天才抵达大坝。到达时,天色已近黄昏。
站在坝底仰头一望,高耸的大坝严丝合缝地嵌进狭窄的山体中,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一队队工人师傅正穿着厚重的棉衣、头戴安全帽,陆续到达施工现场。
顾不上休息,夜幕笼罩下,我们穿戴好工服跟在师傅们后面。
“你们真的要上去吗?”领队说,大坝还在浇筑,目前最高已达171米,还要再浇筑40多米。当我还在四处张望有没有能直接通往坝顶施工现场的路时,只听见领队喊了一声“往上爬吧”,我咬了咬牙,手脚并用地跟了上去。
一月严寒,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很多地方已经冻成厚厚的冰层,再加上缺氧,一步步攀爬100多米后,我已经筋疲力竭,这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砺。
40多分钟后,我才爬到坝顶。来工地才一年多、身材瘦小的年轻女工刘忠琴,一直鼓励我:
“刚来的时候我跟你一样,但慢慢我就坚持下来了,你也能行。”
来到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现场,我发现,由于机器轰鸣声特别嘈杂,施工人员都练就了一副大嗓门。“动起来嘛动起来嘛”“赶快拉料拉料”,施工经理陈贵军扯着嗓子,忙着指挥。他说,这几天晚上的浇筑难度特别大,气温下降,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冻结,必须赶在下半夜之前把仓面浇筑完。
我也了解到大坝浇筑的一些细节。冬天,混凝土拌制好后要预热,浇筑后要通水维持温度,喷保温涂料、盖保温被……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确保这座大坝不出现裂缝。
夜越来越深,气温越来越低。下料、振捣、铺水管……工人们在粘稠的混凝土内艰难地挪动双腿。
此时的我由于衣着单薄,冻得直哆嗦。这个真实且宝贵的施工现场,我必须把他们的身影、身上的这股干劲儿记录下来。
凌晨4点,浇筑工作终于完成,在我们的镜头中,大坝又长高了一些。
(二)
天亮后,我才第一次目睹这座大坝的全貌。
它是黄色的,那是保温涂料的颜色。施工经理说,为防止低温冻裂大坝,他们需要在大坝表面喷上厚厚的保温层,目前已喷涂了18万平方米。这项任务需要工人吊在高空中进行,因此这个工种又被称作“空中飞人”,体力与胆量缺一不可。我好奇不已——到底有多难?我要去看看。
我见到了陈吉元师傅,这个工种的老手,正要去上工。整个大坝的保温层,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喷涂的。为了能拍到最真实清晰的作业画面,我穿戴好装备,鼓足勇气跟了上去。在保证安全又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经过培训,我也吊在了半空中,头戴着GoPro,手拿着Pocket,多视角记录他们的工作。
和以往高空拍摄不同,这一次尤为惊心动魄。我踩着摇摆的软梯,沿着垂直于地面的坝体,小心往下挪动。尽管身上拴着安全绳,但在离地一百多米的高空中,身体随着没有着力点的软梯来回摇晃。
一开始,我根本不敢睁开眼睛,更不敢伸出相机拍摄。当有风刮来时,软梯晃动更加剧烈,我吓得大叫,陈师傅则淡定地告诉我要领,指挥我抓住绳子,用脚发力抵住墙面。而在风中,涂料就像大颗的雪粒一样四处飘散,很多落在了我们的脸上、身上……
上午的工作结束后,我回到休息处,浑身酸痛。陈师傅看到相机也沾上了涂料,从兜里掏出一小瓶自己配的药水,一边帮我们清理一边说,每次作业完,他的手和脚都会麻,身上的涂料也没办法洗掉,每隔十几天就要扔掉一身衣服。
陈师傅是个话不多的人,但一谈起大坝,还是有点小骄傲:“喷到现在170多米高 ,混凝土一丝裂缝都没有,保温做得好,我还挺自豪的。”
(三)
几天时间,我们遇到了很多和陈师傅一样的人,面对镜头说不出话,就会一直笑,憨厚又朴实。
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新年愿望时,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答。本想收集一波心愿,结果更多的是捕捉到一张张最真实质朴的笑脸。
而这些说不完整话、笑场等看似是花絮的画面,最后也放进了正片,这些含蓄的表达中饱含着真情,相信所有人都能为之感动。
虽然大家都很含蓄,但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起伏。施工经理陈贵军,这位“老水电”告诉我,他们的一个职业周期被几座水电站贯穿,大半辈子都在深山峡谷中。他给我翻看手机里拍摄的上万张大坝的照片,感慨万分,“虽然离家远,但离国近,这辈子不后悔”“等这个水电站发电了,我就退休,但还有下一代会接着干”。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奋斗的人,从修筑大坝的第一天起,便扎根深山,用心浇灌出了这座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正是无数的他们,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水电大国。他们建设了大国工程,将浓烈的情感深藏于心,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新闻工作者,能记录下他们可爱的面孔,我深感值得。
回望这十多天的经历,我和同事每天背着氧气罐拍摄,从坝底到坝顶,我们爬了20几个来回,走过了很多不能称之为路的路。曾在结冰的阶梯上滑倒过,也曾为了拍摄大坝的昼夜轮换冻得手脚失去知觉,更是披星戴月、通宵熬夜剪辑制作……这些经历何尝不是宝贵的财富。
新春走基层,不仅是一次采访报道,更是一次成长与历练的机会。记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见人、见事、见发展,真切感受时代变迁;只有用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基层故事,才能传递祖国大地的真实脉动,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本期编辑:陈祖明 彭婕妮 林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