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优秀记者孙巡同志因病于2025年2月4日在南京去世,享年55岁。据新华日报报道,孙巡曾先后在新华日报文艺处、综合新闻处、特派记者部、城市生活部、焦点新闻部、新闻编辑中心、全媒体时政新闻部等多个处室工作。
新华日报刊发《他停下了笔!新华日报优秀记者孙巡因病离世》,我们转发,愿孙巡同志一路走好。
消息传来,报社同事们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哀伤惋惜之情汹涌而来,注满内心。
这样一位对新闻近乎于痴迷的报人,他的笔,停下了
孙巡在新华日报社耕耘26年,先后在新华日报文艺处、综合新闻处、特派记者部、城市生活部、焦点新闻部、新闻编辑中心、全媒体时政新闻部等多个处室工作。
部门不断变换,但始终扎根采编业务一线,他对新闻的热爱很纯粹。
点开《新华日报》报史大数据库,一键检索,孙巡的大量报道映入眼帘。他的文字犹如一把把锐利的手术刀、一束束明亮的火炬,精准剖析社会万象、传播大众声音。在他的笔下,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有对发展成就的颂扬,更有对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刊登于2008年8月1日《新华日报》,报道及时揭露了非正规学校招生背后的黑幕。稿件见报后轰动全国,引发大量关注。该报道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大学生千万富翁子虚乌有》刊登于1999年11月4日《新华日报》,报道揭开南京高校一学生高价购买“挑战杯”学术成果这一假新闻的真相,展现了孙巡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对新闻本身真实性的探究。该报道刊发后被上海《青年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反响热烈,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回顾职业生涯,孙巡有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以上奖项,其中中国新闻奖2件、江苏新闻奖3件。孙巡还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四名人才”。
一份份获奖证书背后,是对新闻一如既往的热爱和经年累月的坚守。孙巡的办公室常被同事们戏称为“家”,办公桌的一角永远放着牙刷牙膏,办公椅旁常年靠着一张折叠床,窗户旁时常会拉起一根晾衣绳,当然,还有一直处于打包状态的行李箱……
腊月二十八晚上,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微弱,可即便如此,他在意的仍是工作,还自责耽误了时政部重要的安排。他的妻子说,年前他就开始意识有些不清,却还心心念念着工作,总念叨着要去报社开会,时不时没头没脑地说:“这个稿子不行,标题要改。”
得知孙巡英年早逝的消息,其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痛心不已:“回想起2016年,那时他正准备攻读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我深知媒体人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便劝他慎重考虑。可他却坚定地看着我说:‘老师,我读博不是为了那点名分,是想逼自己一定要多读书。’他眼中的那份执着,让我深受触动。愿孙巡在天之灵安息!他的努力和坚持,我都看在眼里,也会永远记得。”
这样一位对身边人倾囊相授的师长,他的指引,永不停
微信朋友圈里,不少同事纷纷贴出了与孙巡的聊天记录,时间有早有晚,文字有长有短,但内容都是新闻业务——有帮着理清采访思路的,有探讨怎么让稿件更顺畅的,有鼓励进一步深入采访的……
字里行间,满腔热忱。
新华人一直有着“传帮带”的优秀传统,孙巡亦不例外,他始终乐于帮助同事,有人请教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报社年轻记者编辑,几乎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新华日报编辑季铖清楚记得,2012年4月,当时他刚进报社不久,跟着孙巡一起做一个深度调查稿,探访私家侦探行业。刚接到这个选题时,季铖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私家侦探这个行业处于灰色地带,采访突破难度极大,纵使采访到一些人也很难挖得很深,但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他和另外几个同事跟着孙巡硬是把这个选题做了出来,还写成了系列报道。
当时,孙巡带着他们照着街头巷尾的私家侦探“牛皮癣小广告”,一个个打电话、探口风,终于找到一个采访对象。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前后七八次与采访对象深谈,甚至打算跟着一起“出任务”,但因采访对象临时变卦作罢。“前前后后3个多月,采访素材我就整理了近5万字,最终凝练成了3篇深度调查。”季铖说,孙巡手把手带着大家一起采访、写稿、改稿,那次采访改变了他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在职业生涯初期就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是我的幸运。”
新华日报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副主任陈月飞说:“我对孙巡主任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编辑中心工作时。他经常晚上乃至深夜来电,询问我稿子里的某个问题。这些问题不少是我没有考虑过的,往往张口结舌,十分汗颜。正是孙巡主任和编辑中心许多前辈带来的这种‘捉襟见肘’,帮助我从一个年轻记者逐渐成长成熟,至今感念感佩。”
新华日报全媒体科教新闻部记者张宣说:“犹记得2022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孙老师牵头一篇重要稿件,大家协力在0点左右完成,为了犒劳大家,孙老师自掏腰包买了一大堆烧烤与大家分享。犹记得每周三科技周刊刊发后,孙老师都会挑选能代表江苏科技创新的重头稿件指导我改结构再加工形成易于传播的新媒体稿件,然后发‘北京西路瞭望’。2024年12月20日,我到病房看望,他戴着氧气面罩,手机上依然在关注新闻事业,简单寒暄问了我近况,他勉励我加油干,随后下床散步,就此一别。”
附:孙巡之女孙梦遥:沉痛悼念父亲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代表全家悼念我最敬爱的父亲。
父亲一生与知识和文字结缘。学生时代,他成绩优异,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高中毕业便被保送至南京大学就读。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岁月里,他不断充实自己,为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我的父亲又考取南大研究生继续研究学习,那些在校园里刻苦钻研的日子,不仅塑造了父亲渊博的学识,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大学毕业后,父亲投身新闻事业,自此开启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父亲无论在哪个部门任职,尤其是担任编辑中心主任职务期间,十多年如一日,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只要有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了挖掘最真实的事实,写出最有价值的报道,他常常熬夜编写稿件,反复斟酌每一个字句。他的笔,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击社会万象的核心;他的文字,饱含着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新华日报社,他后期担任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一职,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23年,他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也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那一刻,我们全家人都为他感到无比自豪。这枚奖章,承载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他为新闻事业拼搏奋斗的见证。
父亲在工作中是一位敬业的新闻人,在生活里,他更是我们家庭的支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他总是耐心地解答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用他的人生经验为我指引方向。他教会我要诚实守信、善良待人,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他鼓励的眼神和坚定的话语,总能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我们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但我知道,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他对工作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都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亲爱的父亲,您安息吧!我会带着您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我会努力成为像您一样优秀的人,不辜负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最后,我代表全家,向所有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这个悲痛的时刻,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
谢谢大家!
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