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防 | “心防”:商业银行安保新思考

学术   财经   2024-12-23 11:17   北京  

文 /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兰可雄

随着银行内外部经营形势的变化,“心防”在银行安保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构成银行安防的坚强防线。


“心防”的提出

新时代“枫桥经验”启示我们,基层治理手段要从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主的传统“三防”,向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转变。“心防”不是在人、物、技防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作为行动先导的意识层面入手,建构对于安全风险的认知,强化风险控制的行为导向,固化守法合规的行为习惯,从而降低个体成为风险事件肇事者或者成为单位风险事故责任者的可能性。

“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其主要内容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法治建设、三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等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一是失衡的价值理念需要重塑。社会转型引发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腐朽价值观的侵蚀、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失衡等的社会价值迷失,人们在价值比较和价值追求上出现了困惑、疑虑,由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那么在面对利益时就没有了基本的自律与克制,人性之贪婪就会肆无忌惮地生长。加之人性自私之本能,以及人们的“花车乐队”心理等,更有社会监督力量的不足,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价值观准星难免失衡,恶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

花车乐队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二是失调的个体心态需要引导。人们内心的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心态失衡造成的。由于人们错误的或有偏差的社会认知,可能导致人的心理出现失衡,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甚至造成“踢猫效应”,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人的心态一旦失衡,就是走向自我破坏的开始。心态失衡后会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暴自弃。

踢猫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遭受到压力或挫折时,他往往会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无辜的、弱势的或无法反抗的对象身上,就像是踢了一只无辜的猫一样。


三是失范的员工行为需要纠偏。2023年度银行收到罚单6648张,罚没金额31.20亿元,被罚机构2951家,被罚个人4669人,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均创历史新高。罚点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公司治理以及内控合规案件防范等领域。从处罚趋势来看,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相关的处罚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商业银行员工失范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屡查屡犯。“跑偏”的员工行为极易引发安全风险事件甚至涉刑案件。


无论是从社会价值理念,还是个人心态,或者银行员工行为规范等角度看,人的行为是由“心理”主导的,而“心魔”却是不易被发现的,一旦“心防”失控,行为后果就将成为事实。商业银行的员工天天与“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打交道的,用“心防”保安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显然具有更迫切的需要,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


“心防”的独特价值

一是“心防”的作用不可替代。“物防”一般是看得见的物理防护,比如商业银行的安防设施设备以及防护用品用具,在物理上可以阻挡、延迟不法侵害事件发生的进程,但是功能比较固化,有被针对性地破防的可能,且投入成本大,更新周期长。“技防”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探测、识别、报警等技术设施,迅速发现并锁定可疑或不法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处置行动。不仅提高效率而且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但技防存在更新迭代快、有被技术破解、非法侵入的可能。“人防”偏重于以“人”为客观主体,安排相应岗位进行“排兵布阵”,投入的人力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心防”是在传统“人防、物防、技防”基础上,通过做好人的“心理防范”达到安全保卫的目的,其作用不仅是物防、技防、人防不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覆盖到物防、技防、人防所难以到达或触及的部分(见表)。“心防”是人防的进阶,但不同于人防。如果只讲“人防”不谈“心防”,无法解释“人在心不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现象,无法解决“摸鱼磨洋工”的问题。同理,只强调“心防”而忽略人的客观存在,容易造成不顾客观实际的“理想主义”,且不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心防”的作用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1×100>100×1,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表  “心防”与人防、物防、技防等的作用比较


二是“心防”基于主动防范。物防、技防、人防,倾向于被动式的防范,“心防”基于主动防范,通过培塑个体的主观安全意识,调适个体的负面心态,巩固行为安全习惯,提高应激反应速度,增强化解风险能力,从而主动提高了人的安全保卫意识和能力,避免因人的行为违规违纪或者责任缺失,形成重大事故隐患,造成安全责任事故。尤其在基础设施设备、物理技术条件都很完备,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容易疏忽大意或者轻信能够避免风险,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海恩法则”揭示的就是这种现象。在银行内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日益翻新的情况下,已有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防护措施手段、安防技术算法可能跟不上新形势、解决不了新问题、预防不了新风险,而“心防”就能发挥主动防范的作用,不仅可以主动预判安全形势,还能主动更新安全保卫措施,更能弥补物防、技防、人防的不足。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海恩法则”多被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中。


三是“心防”注重防患于未然。“心防”主要作用机理就在于构建心理预防机制,通过正向强化、负向防范,及时调适心理状态,提高应激反应速度,增强风险处置能力,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减少或降低商业银行安全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频次、损失程度,不仅可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赢得风险处置的黄金时间和最佳机会,也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尽快止损、尽量减损。通过建立主体的心理保健教育、心理评估预警,把握心理动态变化,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提供心理援助,不仅可以防范和增强“人防”的能力,更可以在风险到来前,消除安全隐患,将可能发生的银行安全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安全隐患的劣变。


当前商业银行“心防”的不足

一是“心防”的意志力不强。银行高层的“心防”重视度不够,对于银行的物防、技防、人防能力过于自信,认为银行已经“固若金汤”,对于安全隐患或风险事故轻信能够避免,对没有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心防”在安全保卫管理中的重要性。安保人员的“心防”主动性不足,身体技能、心理素质的适应性不足,在风险袭来时难以做出快速、科学、有效的反应,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作用,甚至可能导致自身的伤害。员工的“心防”认同度不高,认为“心防”是“唯心主义”“虚头巴脑”,没有办法看到“心防”的直观效果,在主观上缺乏意志力,也就缺乏了对行动的主导意愿。


二是“心防”的执行力不足。首先是管理机制未建立,当前鲜见商业银行将“心防”全面纳入安全保卫体系,监管部门也没有直接的监管要求,即便一些银行对于“心防”有较高的认识度,但也难有成熟的管理机制,加之各行的企业文化、资源禀赋、客户分布等各不相同,难有一套“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心防”管理机制。其次是运行流程不规范,也很难有一套刚性的标准与要求。遇到需要解决的“心防”问题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显现,不易把控,更不易在运行流程上统一规范。还有是安保效果不直观,而且心理层面的建设需要长期过程,不易被看见,不易被觉察。员工对安全知识学习的充分程度,对安全制度流程的熟悉程度,对安全事件风险的处理效度等,都难以用客观的尺度进行精细量化。


三是“心防”的保障力不够。比如,在规章制度保障不足,当前法律法规规章层面没有明文规定“心防”作为安全保卫的主要手段,银行内部制度层面也少有相应明确的规范性文件。又如,激励约束保障不力。很多银行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心防”长效机制,尤其是没有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将“心防”的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没有根据安全风险的频度、程度、损失度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应对方式,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不足。还有,客观条件保障不全。银行员工所处的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等客观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各不相同,有时难以及时处置家庭困难与矛盾,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乃至于社会心理服务支持等保障不全,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安心履职。


发挥“心防”

在商业银行安保中的更大价值

一是建立“心防”体系。首先,应从高层做起。不断增强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卫意识,落实各行董(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安全保卫责任,压实监事会的安保监督责任,推进商业银行安全保卫工作责任落实和安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应有完善架构。董(理)事会要研究将“心防”建设纳入安保体系,高级管理层要具体部署“心防”建设,监事会要监督“心防”工作开展,安保部门具体抓“心防”,并协同有关部门以及党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建设“心防”架构。再次,应有良好氛围。要利用经常组织员工开展寓教于乐、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安全保卫宣传、教育活动,让员工有机会近距离体验、感知、触达各种安防、消防设备、设施,感受“心防”与物防、技防、人防的有效配合,形成一张有效的安防“心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以领导访谈、专题栏目等现代化形式制作宣传片,从思想上对安保人员的行为进行提醒和引导,提高安全保卫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并增加灵活性、针对性,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营造长效安全保卫氛围。


二是促进正向强化。在强化安全意识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高悬“达摩克利斯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不能因为风险发生的概率小,而产生侥幸心理,或者轻信能够避免。不断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机制,用高质量的安全保卫护航银行高质量的发展。在深化法纪认识上,敬畏法纪,坚守法律法规纪律红线,从心底里把法纪当成带电的“高压线”。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要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就要让全体员工强化敬畏心,强化法规纪律的刚性约束,让制度、规章等合规文化在员工中熟记于心,不断提高安全合规意识,消除重大安全隐患,防止引发安全事故。在固化安全习惯上,通过对相关案例、案情的通报、学习、分析和警示,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巩固员工的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合规经营和安全自我防护技能。要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办法》,商业银行《安全保卫管理办法》作为宣贯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大讲坛等形式,提升安保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组织安全保卫专题讲座、培训,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持续强化一线员工的安全合规教育,丰富学习内容,巩固安全习惯。


三是防止疏忽麻痹。安全隐患为何消除不尽、漏洞百出,疏忽、麻痹是最大的“心魔”。问题不是出在技术防护或物资防护层面,而在“人防”层面,根本原因都是出在“人”的意识问题上。墨菲定理认为,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终将出错。所以银行尤其必须防止思想上不重视或者疏忽麻痹大意,避免轻信侥幸。安全意识的淡化往往源自对安全风险的低估,以及对事故发生的概率的不正确认知。每个人都不能将自身的安全、银行的安全交付给“运气”,更不能完全交付给“安全管理人员”,因为真正接触这些风险的人,是我们自己。很多人认为“我小心就好了”“我运气应该不会那么差”等心态,导致自身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安全不靠运气,而只能靠自己”。重点个案突破。一些银行的安保干部往往是从市场一线转岗过来,或者在职业生涯上有过挫折,甚至有一些是带“病”带“情绪”上岗的,要特别突出对这部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对于一些有认知或行为错误、有思想梗阻的员工要进行个别谈心谈话,扫除“心防”障碍,加强心理评估,构建心理预警机制,认真开展心理评估,实行分级预警。可以定期不定期开展员工家访,组织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师,不定期进行团体辅导、个案疏导,逐一访谈,全员测试,开展心理评估,风险预警,及时追踪,有效预防。


四是坚持演习演练。坚持不定期开展预案演练,营业网点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包括防暴(抢)、防盗、防诈骗、防自然灾害(含防火灾)等不同类别的应急预案演练。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商业银行应当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消防和应急疏散演练。参与预案演练的人员应涵盖机关各部门、基层各营业网点,演练方式要多种多样,达到全员熟知预案内容,知悉各自职责,掌握处置要领,增强实战能力的效果。通过坚持不懈的预案演练,持续提升员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强化身心训练。在突如其来的风险面前,一个人可能有“战斗(fight)”“逃跑(flight)”“木僵(frozen)”等应激反应模式,但是一个人能采取何种的行动方式,取决于其身心训练的结果。多次有效刺激产生的适当应激反应,对提高个人的防范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客观物理情况和员工的主观训练情况,采取针对性地训练方式,帮助员工强化意志力。在危险来临时,帮助员工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开展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就是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需要来控制和调节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保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平时做足功课,对自己的心情、状态和目前要做的事了如指掌,会增加自信心,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惊慌,“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银行可以通过外聘心理老师授课,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等方式,讲授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巧。可以依托本行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组建心理服务团队,开设“心灵氧吧”,建设“心理发泄室”,帮助职工疏解情绪困扰、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职工心理调适能力。此外,可以帮助员工学会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注意力训练、心理诱导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状态。


五是强化保障服务。其一是联防联动保障。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关于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作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心防”工程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配合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扩大心理服务覆盖面,筑牢人们的心理防线,帮助建立全社会积极健康的心态,减少和纾解负面情绪,传递全社会的正能量。从根源上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环境更愉悦,银行的安全稳定更有保障。其二是运用科技赋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防手段赋能“心防”,让“心防”借助科技发挥更大功效,使技术力量与“心防”能量同时发挥作用、相辅相成,为安全保卫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开发银行安全保卫系统,安保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和配套的PC客户端,便捷地开展日常安全履职、安全检查、预案演练、教育培训等工作,实现日常管理规范化、数据收集无纸化,考核指标可量化、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不仅增强了安保的技术能力,更增加了银行开展“心防”的自信心,提升“心防”的有效性。其三是企业文化加持。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安全保卫目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尽职免责制度,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所说的,员工有适度的压力可以创造更好的绩效。银行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心防”日、“心防”演讲会、“心防”小品大赛、“心防”论坛、“心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心理保健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安全文化素养,增强安全防范能力,正如“横山法则”所倡导的,让“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横山法则:由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横山法则认为,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是最有效且持续不断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并非通过强制手段实现,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心防”是“人防”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心防”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心防”在银行安全保卫防护体系的重要作用,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更能通过“心防”有效弥补物防、技防、人防的不足。正所谓“心不防,防不胜防,心在防,防上加防”。只有把安全意识贯穿于安全保卫各个环节始末,从“人”这个根本入手,在走“心”上下功夫,才能全面做好商业银行安全保卫管理工作。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0月下半月刊)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金融电子化
面向金融界科技人员、业务人员,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交流的园地以及了解科技应用的窗口,为读者提供金融信息化发展最前沿的各类知识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