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名村古镇之我见
马素妍
从小到大我去过许多地方,到过许多村庄,或走亲戚,或访朋友,常常大摇大摆,长驱直入,今年去了云南和顺古镇、名村王硒村,江北第一古石寨——英谈古寨,却被告知购票方可进村。咦,奇了,一个村子一个镇子有什么稀奇,还需要购票?又不是博物馆,又不是大剧院,又不是风景区,直到购票走进去,转出来,才知道区区几十元门票买的划算买的值,她们就是天地之间大大的博物馆,现实版的大剧院,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区呀!又像是一壶陈年老酒,醇和浓郁,回味悠长。
今年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就设在和顺古镇,会后一时兴起坐侄子大卡车不辞辛苦而去,到时已是晚上,幸而9点后和顺古镇不卖票了, 网约悠然客客栈,进了古镇被女老板领到客栈前,映入眼帘的是手书对联:纳四面农士官商,留八方佳人豪客。横批:居悠然客。极是赏心悦目,过大街门道转进诺大客厅,客厅是院子改建的,里面藏品书画,茶台茶具一应俱全,儒雅端庄的女老板请我们饮茶聊天,讲到了和顺悠久历史,她说,和顺是明洪武年间建造的,是寸,刘,李、尹自重庆巴县从军而来,屯军和顺,后来成为村镇,民间另一说法是几个好友,游览名山大川,见此地山水胜境,以为佳居之所,遂建村镇,至今600余年、这里民风淳朴、有儒释道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全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好玩的好看的多了去了,非长住不能识其真味……并说明天如果你们出去玩,就早些休息吧, 我要明早早些出门,钥匙放在某处云云,早上起来,果然不见女老板,我把门锁了,还怕没锁好,又去锁,女儿说,人家把整个客栈都交给了你,你还怕把你的东西丢了,哼,听后我一时间无地自容。
走在和顺古镇的街上,偶见卖杂货的老人、寥寥的游客和脚步悠闲从容的本地人,更有四面环山、一池碧水、块块稻田的绝佳风光。还有底蕴深厚的白族照壁,雕刻精湛的大户门楼,名动中外的弯楼子。
弯楼子的由来据说李氏家族建造自家楼房时为了便于乡亲出行和方便马帮通行,沿巷道曲线修筑而成的,李氏家族创办的永茂和商号,诚信经营,热心捐赠桑梓公益文化,人们又亲切的把商号雅称为弯楼子。
和顺古镇几百年来受到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的交融碰撞,她的建筑不仅有徽派的婉约,还有西式建筑的明朗,祠堂建筑也有不同特点,别的大都飞檐斗拱,瓦木结构,而寸家祠堂就洋气十足,兼具南亚风情。
祠堂是肃穆庄严之所,走到寸家祠堂院内,里面竟然卖着他自家的翡翠玉石,更加增强了游客对产品的信任度。张家祠堂必要去一观的,因为是我夫家姓氏。高大张氏宗祠大门外左右墙上赫然写有邱任姻睦友孝、智仁圣义中和字样,进院有照壁,上有对联,左联是力行忠孝事,右联是多读圣贤书,中间核批同敦本根。大堂外一块石碑上的字錾刻的清楚明白,学基石永,碑文:兹将清河男女义学堂由前清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二一年所捐功德芳名刊于后……看到此,想到天下张姓出清河,清河是属于我家乡邢台啊,想到清朝时北方张姓捐款建造云南边陲的和顺张氏宗祠,我一时怔住了,那可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年代啊。是什么力量什么契机什么样的张家人捐的呢?面对时空变幻,一时间恍惚起来……
走在大街上,见到刻在石碑上的和顺民谚: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由此可见此地对教育的重视。怪不得历代会有才子辈出,有写讨袁檄文的李日垓、思想家艾思奇父子,急公好义,爱家爱国寸尊福,翡翠大王等,怪不得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的和顺人挣钱后热心捐助乡村公益,回报乡梓、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呀,
当走进艾思奇故居参观时,问一个是当地人的保安,墙上对联内容,对联虽是草书,他却也认得,我慨叹和顺的文化氛围之好,他说他家俩个孩子都上的好大学,说起来满脸堆笑,自豪的很。
和顺古镇之名取士和民顺之意,历代少有诉讼之事,这样的地方哪能没有文昌宫呢,文昌宫在和顺图书馆里面,和顺图书馆和文昌宫我觉得应该算是和顺的地标,她不仅是和顺的名片,还是和顺的门户,一进入和顺首先映入眼帘的地方,是文化泉源。走进图书馆里见有艾思奇的书,我买了一本,和顺图书馆建造于1928年,是本乡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捐资创办的。
在和顺,人人热心捐资公益的事多了去了,在和顺图书馆左前方有明嘉靖朝桥头老爷寸玉捐资而建的双虹桥,还有几百米外的洗衣亭,是远走他乡 的汉子们捐资而建的,他们生怕日晒雨淋了家乡洗衣的女人们,是走夷方的 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啊,洗衣亭西南方向的元龙阁前又有一亭,走近前一看是乐山乐水亭,也是捐资而建的,上有对联一水抱新亭碧波深印赤子心,群山环古阁青树高标爱国情。折回时路边石碑记曰:“和顺人的公益心随着见识和胸怀而延伸为民族大义,如辛亥革命时捐赠粮草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美援朝时向国家捐赠战机。公益成为和顺人表达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边走边看路边的一块块石碑,如耕读篇:国学薪传;英烈篇:满门忠烈;生态篇:护树铭诗;孝道篇:怀馍敬亲;劝学篇:乡村新学开先声; 诚信篇:拾金候主;家国篇:中国版“最后一课”……路过的人莫不驻足流连。
在和顺古镇,走着走着,看到路中间石板较大,两边石板稍小,问当地人缘故,说中间是让老人行走的,两侧是年轻人行走礼让老人的。心里不免一动。
更抬望眼,四围青山,一湖碧水里有只木船,船头立着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手执鱼竿垂钓,好一幅烟雨蒙蒙的江南图景,充满了诗情画意。看了又看,那钓者却总是不动,哈哈,原来是人造景观。转念一想此景不可小觑,有画龙点睛之功呢!
在和顺住了几天,这里气候温和,住着舒服,听说年平均气温18度, 房客老李说,他在国内有许多房子,一年去好多地方住,最宜居的还是和顺,也难怪,我刚认识的香港老朋友、收藏家、三禾美术馆馆长刘和明先生遍寻全国各地宜居之地,终于慧眼发现和顺,把藏品收藏进刘家大院,把三禾美术馆开到和顺。说是老朋友,不是说认识时间久了,而是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对美的热爱,对和顺的认同。
快要离开和顺了,有的不舍,听客栈老板讲过福盛隆的翡翠玉石没有假的,如果卖一个假的,国家会六年不让他家经营的。我看到寸家福盛隆翡翠店,毫不犹豫进去买了一条并不贵的玉珠项链,员工服务态度极好,在我要求下把一个长些的项链分成一个短项链和一个玉手镯,她们不嫌麻烦费了半天劲才弄好,并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把我送至门外。
从此后我对名村古镇很感兴趣,10月22日我和友人去造访了北方的名村王硇村,在山下一个简易小屋,从农家女手中购票后,一个农民装束的汉子方起杆放行,坐游览车到半坡处才见王硇村真容,村子前面沟壑纵横,村西坡上面是平坦的庄稼地和历代先人的祖茔,再远处是高耸的奶奶顶,村后是陡峭的山坡崖,瞅一眼都能想象得出此村位置如在兵荒马乱年代,易守难攻。
此村建村也是600年的光景,明永乐年间从南方往北方押解皇纲的四川人王得才,遭到匪盗的抢劫,不敢进京面圣,就逃到此地建了村子,在北方建筑房屋往往是平房为主,而王得才可能是源于故土情结,盖房时吸纳了北方石头房子的冬暖夏凉特点,用当地的红石头垒墙,不同的是房顶无论是平房或楼房都建造成硬山顶瓦房,又凸显出了南方的建筑风格,这种混搭的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坚固耐用,又有南方的灵秀典雅,很有创意。整个村子没有宽阔的大街,都是些窄窄的巷子,有个巷子不仅窄而且弯弯的拐角处,一侧平房整个墙也是弧形的,像极了和顺的弯楼子,路牌上说是屈伸巷,估计是若有匪患来攻,有利防御吧。更令人称奇的是面向巷子的墙角,这些墙角两米以上是方的,下面都是圆形,估计是收秋种麦时,红白事时,祭祀祖先时,巷子本来窄,砌成圆形是为了方便出行吧,家家能做成这样,难能可贵。又一说是弄成缺角意为不圆满,寓意激励后人,励精图治,永不满足。
在北方,村子里有宗祠的少,王硇村就有宽敞明亮的宗祠,西墙挂着族谱,族谱上上第一个人当然是王得才了,东面墙上有王磁村传统家训兄弟友爱篇,教育子孙篇,养生、饮食、起居、读书,孝顺等。教育子孙篇里有:生子不教反类犬,教育不专枉费心,……教子有方学孟母,三迁择邻育圣人,幼子施教肯用心,王磁代代出英才。
王硇村不仅有张贴墙上的家训,教化民众,还有历代王磁村人看戏听书 的地方-宗祠斜对过的大戏楼,文化或者智慧不见得都是从书本得来,有时 是一处戏,一句戏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会把痴人点化……
村子里的红色石板路干净的很,只有弯弯曲曲的巷子,和矗立眼前的古老红石头房子,偶见坐在门前晒太阳的一个老妇人和跟前吃着红柿的小女孩,和着远处环绕的群山,她们像极了一幅时光静好的画。
村里游完大家坐车到售票起落杆处,不由我有了诗兴,缓缓吟出:祖上福泽厚,余荫后世久,车杆一起落,子孙腰包鼓。大家一听乐了,朋友老王立马也作出一首诗来:祖德后代多余庆,孝子多因有先贤,自古树高根散阔,由来饮水尚思源。朋友小赵也口占一首:世故屈伸巷,人情东南缺,红石如卷帙,无字众生觉。
王硇名村,和顺古镇的建筑虽然长相不同,却都有着南北兼容的文化元素在里面,有着迁徙的定居的人物性格在里面,生活其间的人们或许一生定居其间,或许外出定居他地,她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带着大华夏的文化基因,名村古镇都是展现在天地之间的厚厚卷帙,既好看又深刻。
图片来源网络
扫码识别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临城文联
投稿邮箱 | lcxwl20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