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关注账号:我在岸上等你↓
与研究生报名相对应的是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按照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信息,“研究生招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加5.92万人;其中,博士生15.33万人,硕士生114.84万人”。对比2015年的全国数据,当年“研究生招生64.5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44万人,硕士生招生57.06万人”。对应数据刚好差不多翻番,录取比则相差不多。
显然,即便是在研究生报名总人数连续两年下降以及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考研的难度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降低,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还是把考研放在了首位。当然,这当中有重感冒期间,一大部分原计划出国(境)留学的学生被迫选择了报名参加国内的研究生考试,把2022-2023年的报名人数拉上去了。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大,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甚至名校背景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提升自身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家长、考生和用人单位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第一学历”“985”“211”“双一流”等共识。
这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定势,考生们都把考研的目标院校定位为至少不能低于其本科就读的院校,都希望通过考研再实现一次院校层次的跨越,至少也得保持现有院校优势。研究生学历学位成为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实际上与高考不同,高考只是在本省范围内的“内部”PK,除了个人努力和智力之外,所处的教育资源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研究生考试则不同,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性PK,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他处在什么段位。你可能只是复习了不到一年,但有的人可能复习了三、四年;你可能只是首次参加,但有的人可能已经二战、三战;你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有的人可能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在备战。所以,与以高考的分数定英雄不同,研究生考试的院校和专业的志愿选择相对来说更加重要,这也是选择比努力重要的充分体现,这也就要求考生对自己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城市。建议将目标院校与今后预期就业的城市或区域相结合。一方面有实习就业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大概率同学校友也在该城市聚集的要相对多一些。
好多考生在考试结束之前对自己信心满怀,觉得我怎么也得考某某学校之类,可等成绩公布之后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多数情况下,还有二战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如果二战又没有上岸呢?节奏大乱,心态失衡,进退两难。近几年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水涨船高,复试淘汰率加大,高分的考生被初试院校淘汰、无奈选择西部双非院校甚至没有院校考上的不在少数,要充分认识考研的残酷性。这也使得保研近几年大热,好多学生一入校门便把保研设定为大学期间的首要目标。
实际上,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以及就业来说,只要学校不差,都是可以考虑的,区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对于致力于考公考编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能上“985”“211”“双一流”最好,不能上也未必就不行。个人认为,不能唯学校论,建议要合理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考虑学校的同时“唯上论”,那个更容易一次上岸,就选择那个,某种程度上这个选择即便决定了考研成功的概率。大好的年华,实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考试和备考上。
最后,提醒考生朋友们要及时调整心态和就业预期,感觉发挥好的给自己放个小假,回来之后低调认真准备复试内容;感觉没发挥好的也无需自怨自艾,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还长,要放长远去看,不需要为一时之成败得失计较。
此外,本科毕业工作相对起点低,但是与研究生毕业工作相比并非全无优势,工作之后也可以通过在职攻读或出国留学等形式获得学历晋升,既积累了工作经验,储备了一定收入,也没有耽误学历提升,也不影响二次就业。
无论如何,祝福考生,祝福年轻人,逐梦未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