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Carbon
Open access
Green Carbo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promoting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of green resources, green conversions, green processes and green products leading to low, zero or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英文原题:Side-Chain Engineering for Regulating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ovel Visible-Light-Driven Perylene Diimide-based Supramolecular Photocatalyst
作者:Li Yang, GaoYuan Chen, Xuan Yang, Yudong Wang, Xinling Zhang, Yingjie Guo, Jun Wang*, Di Liu*
01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刘迪副教授于Green
Carbon上发表了题为“Side-Chain
Engineering for Regulating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ovel
Visible-Light-Driven Perylene Diimide-based Supramolecular Photocatalyst”的研究文章,并被选为封面文章。通过开发新型、高效的侧链取代型PDI超分子光催化剂,深入研究了所引入侧链的关键作用。
1
02
文章亮点
Highlights
Two PDI-based supramolecular analogues with short and linear alkoxyl/alkyl side chain we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side chain effect. Critical role of introduced side chain in modulation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π-conjugation degree, local dipole moment and charge migration and separation kinetics just through guiding molecular packing within the PDI-base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was revealed. Compact H-type aggregate with a slight rotational displacement for S-EPDI resulted in local dipole moment-mediated IEF enhancement.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cooperatively supported enhanced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capability for S-EPD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ge kinetics.
1
03
文章简介
Introduction
制备及结构表征
1
在PDI分子单元的酰亚胺位设计引入短而线性的烷氧基侧链,一方面防止苝核平面扭曲而确保了相邻苝核间紧密的π-π堆积作用;另一方面,小的空间位阻和链间疏水相互作用促进了超分子的一维自组装,从而产生了纳米棒状的S-EPDI。13C NMR、XPS和FT-IR等表征结果证实了侧链的成功引入。XRD结果表明,经自组装获得的S-EPDI超分子,与C-EPDI相比,结构更加规整有序(图1c)。
图1. (a) S-EPDI的合成;
(b) PTCDA和S-EPDI的13C NMR谱图;
(c) C-EPDI和S-EPDI的XRD谱图
有趣的是,XRD测得的对应于S-EPDI沿长轴方向苝核中心到中心的距离的一半(8.25Å),比从理论计算所得的单分子的半长(12.27Å)小了32.7%,这表明相邻的柔性烷氧侧链可能在疏水相互作用的驱动下发生一定的交织或者苝核间发生了堆叠位错。这一发现揭示了侧链对自组装过程中分子排列行为的重要影响,进而激励我们进行了Pawley模拟。其精修结果与XRD实验数据吻合,并实现了分子堆积结构的可视化(图2a-b)。如图2c所示,苝核间采用了接近共面的H型堆积模式,且观察到了连续的π-堆积柱。同时,因侧链间存在一定空间位阻,使其在自组装过程中须旋转移动其苝核平面(图2c,俯视图), 以最小化聚集体的总能量。
图2. (a) S-EPDI的XRD和Pawley精修结果;
(b) EPDI单分子尺寸示意图;
(c) S-EPDI的分子堆积模型
侧链对分子堆积的影响
1
通过DFT计算,进一步阐明侧链结构对分子排列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堆积模式(图3a-b),计算数据表明,经堆叠模式2(旋转堆积)所形成的PDI四聚体总能量较低,表明该构型下的堆积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进一步计算了静电势分布和分子偶极矩,由于S-EPDI和S-APDI的侧链不同,因此观察到单分子内电荷分布的相应差异(图3c)。但由于完全对称的结构,两种单分子的偶极矩均为0 Debye。然而,采取堆叠模式2的自组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对称性,使得从单分子至四聚体,旋转位移不断累积,进而EPDI四聚体的偶极矩达到1.568 Debye。这种大的偶极矩在超分子结构内部产生了新的重定向的内置电场,可有效驱动载流子的输运和分离。
图3. EPDI四聚体的两种堆积模式:
(a) 堆积模式1:有着平移位移的H型堆积和
(b) 堆积模式2:有着旋转位移的H型堆积;
(c) APDI和EPDI的静电势分布图和
(d) 分子偶极矩图
光催化性能评价
1
S-EPDI的苯酚降解活性均明显高于C-EPDI和S-APDI,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比C-EPDI和S-APDI高出35.66倍和2.74倍,且在连续多轮的光降解试验中稳定性优异(图4)。此外,与C-EPDI相比,更大的表面积、更有序的结构和更强的π-π堆积使S-EPDI的光催化活性大大增强。然而,相对于S-APDI,比表面积较低的S-EPDI的降解活性却更高,从而排除了比表面积对催化活性的关键贡献。
载流子的光物理行为和提出的机理
1
利用PL、SPV等探究了S-EPDI更佳光催化活性的原因。与S-APDI相比,S-EPDI具有更低的PL和更强的SPV(图5a-b),这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光生载流子的动力学行为。内置电场(IEF)和电荷转移电阻(Rct)可分别反映电荷转移的驱动力和阻碍,而表面复合常数则是电荷重组动力学的指标。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定量化比较,揭示了S-EPDI具备增强的电荷转移和分离能力,并正好解释了其PL与SPV的结果。
图5 . (a) 稳态PL谱;(b) SPV谱;
(c)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
(d)表面电荷密度;
(e) EIS图;(f) OCP衰减曲线
1
总结及展望
1
这一研究采用了短而线性的烷氧基/烷基侧链的巧妙设计,制备了两个PDI基超分子类似物。烷氧基侧链型S-EPDI超分子在可见光辐照下降解苯酚和抗生素污染物表现出了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研究发现,侧链通过影响分子堆积而实现了对超分子形貌、电子结构、π共轭度及局域偶极矩等的调制。重要的是,局域偶极矩介导的IEF增强归因于S-EPDI内共轴排列的苝核间轻微的旋转位移堆积。本工作将加深对PDI基超分子光催化材料构-效关系的认识。
04
作者
Author
刘迪 副教授
刘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北京生态修复学会青委会委员。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新型铋基光催化材料及苝酰亚胺(PDI)基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开展其在光解水制氢/制氧、光还原CO2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已累计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及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累计引用2787次,H-指数22。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2篇),Appl. Catal. B(2篇)及J. Photochem. Photobiol., C(1篇)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且有4篇学术论文的单篇引用超百次。目前担任Scienc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Green Carbon及《当代化工研究》期刊青年编委,及十余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相关论文信息
本文为开放获取文章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可查阅全文
论文信息
L. Yang, G. Chen, X. Yang, et al. Side-Chain Engineering for Regulating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ovel Visible-Light-Driven Perylene Diimide-based Supramolecular Photocatalyst[J]. Green Carbon, 2024.
论文网址
https://doi.org/10.1016/j.greenca.2024.05.006
供稿:刘迪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编辑:Green Carbon 期刊中心
审核:Green Carbon 期刊中心
//////////
关于
Green Carbon
1
Green Carbon(绿碳,ISSN 2950-1555)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创办、与科爱集团联合出版的开放获取英文学术期刊,聚焦绿色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碳资源的绿色转化与利用、排放碳资源的固定与利用,以及多尺度碳循环的分析与管理等主题,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期刊将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类文章、社论、简短通讯、观点和专题类文章。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CAS数据库收录 2025年底前稿件处理费用(APC)由编辑部承担,作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对已接收文章免费进行语言润色服务 黄金开放获取期刊,已出版论文可以免费全文下载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green-carbon
优秀文章提供免费精准推送服务
官方网站
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green-carbon/
联系方式
greencarbon@qibebt.ac.cn
欢迎访问期刊主页
扫码进入文章投稿
编辑部联系方式
邱翔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5640526517
邮箱:qiuxiang@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路帅敏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3210205278
邮箱:lusm@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189号,266101
长按关注
欢迎您的投稿!
往期经典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