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Carbon新声,是一档以Green Carbon青年编委为访谈对象的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与被采访者对话的形式,还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经历与科研道路,探讨他们投身科研、带领团队、培育学生等方面的心得与感悟,分享他们在科学思维建立、领域交叉融合、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以期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和科技爱好者树立榜样,启迪思考。
个人简介
江吉周
Jiang Jizhou
江吉周,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催化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化工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筹)秘书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二维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现任Composite Materials主编、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副主编、Carbon Letters副主编、Green Carbon青年编委等,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领域2024年度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Emerging Investigators (JMCA新锐科学家);入选2023年度和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采访部分
GREEN CARBON
Part 1
谈研究领域:“用新型材料服务‘双碳’战略”
1、您多年来致力于新型二维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请简单介绍一下相关领域。
2、多年来,立足相关领域,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如此“高质量”“高产出”,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3、在您的相关研究领域里,未来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方向有哪些?
GREEN CARBON
Part 2
谈成长历程:“从‘复读生’到大学教授,
天道酬勤”
4、在成长过程中,您认为有哪些十分关键的选择?
5、大家都评价您十分刻苦,非常努力。您认为,您有今天的成绩,天赋和后天努力各占多大比例?您认为其中哪一个更重要?
6、公开资料显示,您此前曾遭受视网膜脱落的痛苦,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那段经历?这样的挫折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7、一路走来,您在武汉工程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并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就职,这是出于哪些考虑?
GREEN CARBON
Part 3
谈人才培养:“只要不把实验室‘搞爆炸’,
就鼓励大家自由探索”
8、您认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9、您建议青年科研工作者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刚刚入行的“科研新生”该如何找到选题进行入门?
10、您在培养学生、带领团队方面,有哪些理念和举措?效果如何?
REEN CARBON
Part 4
谈期刊发展:“国产期刊之间互相支持、
携手发展”
11、您在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Carbon Letters、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等知名期刊任副主编,经验丰富。Green Carbon是探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期刊。结合您的研究领域,您建议期刊如何为您的研究领域发展提供更有特色的平台?如何为更多热门研究领域提供支持?
采访手记
在接受采访之前,江吉周老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与校外合作课题组师生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腾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在二维材料领域,江老师的交流对象遍布全国范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什么学校、何种平台,他都会“一视同仁”地与大家深入沟通、倾囊相授,携手走入科研的世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这不像一场采访,更像是与“老朋友”的一场对话。从成长经历到科研态度,从经历困难到获得成果,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江老师的努力勤奋、追求卓越、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懂得感恩,反哺母校的情怀。
对科研十分用心。江老师的200多篇论文背后,是密密麻麻、扎扎实实的科研数据,是反复实验、不放过一个实验现象的严谨追寻,是天赋和勤奋耦合创造的成果。
对同行特别热心。“我也这样被很多人照顾过,所以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也想出一份力”,在解释为什么愿意和大家广泛交流与合作的时候,江老师是这样说的。“感恩”是他的高频词汇,因为被前辈“撑过伞”,所以他也不求回报地为更多人“撑伞”。
对他人非常细心。在讲述过程中,江老师特别擅长背景铺陈、举例描述,对一件事、一个成果的讲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这种“降维兼容”背后,是他细心地为别人着想,也是他被大家“找上门”寻求帮助的原因之一。就连眼部手术忍痛的过程中,他都在想,“医生其实也很辛苦,他一直在出汗,所以我要好好配合,早点完成手术。”
对选择充满决心。就业还是深造,类似的关键选择江老师在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时曾面临过三次。每一次,他都选择了继续科研。这或许不是最舒服的一条路,甚至是充满挑战的一条路。但沿着这条路,江老师走出了武汉工程大学乃至我国二维材料领域更多新路径、新机遇。
不畏艰难、不言放弃,持之以恒、追求真理,虽然江老师始终谦虚地说自己与优秀同行之间还差很远,但我们从这位不到四十岁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不仅看到了现在的成果,更看到了明媚的未来。
Green Carbon 新声
启 迪 科 技 生 力 军
编辑:Green Carbon期刊中心
审核:Green Carbon期刊中心
Green Carbon
关于
Green Carbon
1
Green Carbon(绿碳,ISSN 2950-1555)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创办、与科爱集团联合出版的开放获取英文学术期刊,聚焦绿色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碳资源的绿色转化与利用、排放碳资源的固定与利用,以及多尺度碳循环的分析与管理等主题,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期刊将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类文章、社论、简短通讯、观点和专题类文章。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CAS数据库收录 2025年底前稿件处理费用(APC)由编辑部承担,作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对已接收文章免费进行语言润色服务 黄金开放获取期刊,已出版论文可以免费全文下载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green-carbon
优秀文章提供免费精准推送服务
官方网站
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green-carbon/
联系方式
greencarbon@qibebt.ac.cn
欢迎访问期刊主页
扫码进入文章投稿
编辑部联系方式
邱翔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5640526517
邮箱:qiuxiang@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路帅敏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3210205278
邮箱:lusm@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189号,266101
长按关注
欢迎您的投稿!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