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是有点晕,没在意,后来渐渐变成剧烈头晕,不能翻身、转脖子,精神差,睡眠不好,严重时还恶心呕吐。看了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五官科,查过头颅CT、核磁共振,前庭功能都没问题,也吃了很多药,就是晕,好不了。休息一段时间会好转一些,一工作就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不少人以为眩晕只是与眼、耳和颅脑有关,而不知道眩晕很多是因为第一第二颈椎关节(寰枢关节)错位,甚至跟枕后肌群紧张,颈后肌群本体感受器紊乱有关。
在临床上,眩晕确实属于“疑难杂症”,但它并不至于是“绝症”。如果你问,许多眩晕病人为什么治不好?那是因为站在西医的角度,很少认为颈椎病会导致眩晕。今天,我们就从手法治疗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颈性眩晕的概述
眩晕的主要类型
眩晕治疗的思路
日常预防眩晕的方法
成功治疗案例分享
颈性眩晕
所谓“颈性眩晕”,一定是跟颈椎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颈椎的不适,也就无所谓颈性眩晕了。这也就提醒我们,如果眩晕、头晕的患者同时伴有颈肩部不适,就应当考虑颈部眩晕的可能。即使没有以上症状,患者也一定有过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职业史、慢性颈痛史或颈椎外伤史。
分型
传统医学教育会根据性质,把眩晕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根据病变的部位,又可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又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多为前庭系统病变;非系统性眩晕主要包括:眼部疾病、高血压、贫血、心脏病、中度及神经官能症等。目前西医对眩晕的诊断,无外乎是“美尼尔氏病”、“前庭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很少会诊断为“颈椎病”或“颈性眩晕”,但从物理康复的角度看,眩晕不单单只跟眼、耳和、颅脑有关,很大程度上也跟第一、第二颈椎关节(寰枢关节)错位、枕后肌群紧张,以及颈后肌群本体感受器紊乱有关。
症状
眩晕是主要症状,以晨起发病多见,眩晕可为慢性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多在转头、低头或仰头时发作,严重时甚至可突然猝倒,但意识始终清醒。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常伴颈部酸痛、僵硬、头痛等症状。
检查
患者颈后至肩胛背部肌群明显紧张、条索筋节明显,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各种关节错位。颈椎X线检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有明显的骨赘增生,椎间孔变小,寰枢关节明显不对称。进一步检查会发现椎动脉血流障碍、椎间盘突出等。
原因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导致的颈椎关节增生、错位甚至是椎间盘突出,导致交感神经障碍,椎动脉压迫或痉挛、颈后肌群本体感受器紊乱。椎动脉压迫所致的眩晕,在临床上又多归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发作性剧烈眩晕,伴突发跌倒。眩晕的发作与缓解,往往与颈部位置有关。在突然转头、后伸或低头时,眩晕易加重,恢复中立位后眩晕可减轻。临床上还可根据头颈所处的不同位置发生头晕或头晕加重,来做出更详尽的病因诊断。
直接或间接激压椎动脉
转头眩晕
多为寰枢关节半脱位或钩椎关节横向增生,转头时因错位的寰枢关节或横向增生的钩椎关节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颈椎X线片见寰齿间隙不对称超过3mm,或颈椎曲度变直,钩椎关节横向增生(多见于C5-6间隙)。
低头眩晕
由于椎动脉穿行于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所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的下方,当该肌群紧张时低头可进一步拉近该肌群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眩晕发作。查体时可在枕骨下项线、第一颈椎横突和第二颈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仰头眩晕
在上斜方肌、头半棘肌和头后小直肌的深层有寰枕后膜,当该肌群紧张通过寰枕后膜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眩晕发作。查体时可在枕骨上下项线间的骨面、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冈等部位有明显压痛。可在颈椎侧位片可见寰枕间隙小于6mm。交感神经障碍
交感神经障碍所致眩晕以慢性眩晕为临床特点,眩晕的发作与加重与头颈姿势无关。头颅枕、顶部皮肤可触及程度不同的水肿增厚感,为血管运动功能紊乱的表现。颅脑彩超(TCD)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动脉系统痉挛。
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
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所致眩晕以慢性中等程度眩晕多见。低头位或极度后伸位时眩晕加重,中立位时眩晕可减轻。颈后肌群往往呈紧张状态,适度按揉颈后肌群可使眩晕显著缓解;有时可见上颈椎错位的体征。常伴心悸失眠,忧郁焦虑,头痛等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对自身身体状况变化过于敏感。在临床上,交感神经障碍、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所致眩晕,较少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多与关节或肌群直接或间接激压椎动脉所致眩晕相伴发。
在临床上,眩晕的康复治疗主要以解除椎动脉激压、交感神经刺激,以及本体感觉紊乱首要目的,具体在手法治疗时,可考虑以下4种思路:
1、以颈椎微调手法为主,同时可配合颈椎软组织松解手法,纠正上颈椎错位对椎动脉上段造成的扭曲、压迫,以恢复椎动脉供血。
2、对颈枕交界处的软组织内本体感觉感受器形成的病理刺激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
3、纠正下颈椎错位对颈交感链形成的高张力刺激,并结合颈交感神经节封闭术,到达即刻止晕的目的。
4、配合针灸、中药的综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颈椎功能锻炼,增强患者颈肌肌力,以提高患者颈椎的稳定性,从根本上起到治疗的作用。
注意睡姿
最好的姿势是右侧卧位,枕头的软硬度、高低位置,应充分考虑颈部的舒适度。仰卧时,枕头应该放在头与肩部之间,从而使颈椎的生理前凸正好能与床面之间的凹陷得以充填。
注意坐姿
臀部要充分接触椅面,腰部挺直,双肩外旋,使头、颈、肩、胸保持微微绷紧的正常生理曲线。身体尽量拉近与工作台的距离,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最合适的位置,以减轻长时间端坐引起的疲劳。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伏案,最好能经常地活动以下颈部,每工作1小时左右,站起来走动以下,做做伸展运动,减少头、颈、肩和背部肌肉的紧张。注意保暖
天气寒冷时应注意颈部保暖,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因为受凉、感冒也是导致颈部血管、肌肉收缩、僵硬,诱发眩晕的因素之一。同样的,夏天在空调间里,也要小心空调冷气对颈椎的侵害,可在脖子上系一条丝巾。避免外伤
强烈的外伤会直接破坏颈椎,最容易被忽略的则是汽车追尾引起的颈部问题。相当一部分病人因为没有明显外伤,一开始不在意,殊不知颈椎已经受损,为颈性眩晕甚至更严重的颈椎疾病埋下隐患。在此提醒大家,如果不慎后仰摔倒,或突然扭伤颈部,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注意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较高的睡眠质量,是对付失眠、神经衰弱、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问题的好办法,休息不好也会诱发颈性眩晕。
脊近完美朱国妙博士病例分享
手法成功治疗颈性眩晕
主诉:患者女,59岁,反复体位性眩晕一月加重一周。
症状:患者一月前开始出现眩晕症状,以左右旋转颈部和起床卧床瞬间最为明显,自觉周围房子剧烈转动,在睡觉和起床瞬间尤为痛苦,近一周明显加重,外院各种治疗无效,经服中药后向两侧旋转颈部眩晕好转,但起床卧床瞬间仍感剧烈眩晕。无明显颈部疼痛,无放射性上肢痛麻,无踩棉花感,无交感神经症状。
查体:颈椎曲度尚可,无棘突偏歪及压痛,颈后肌群无明显压痛,枕下肌群压痛(+),胸锁乳突肌明显增粗,压痛(+++),双侧乳突、胸骨、锁骨胸骨端压痛(++),颈椎各向活动度可,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实验(-),Hoffman征(-)。
辅检:颈椎MRI示:C56部分融合,C45,C67椎间盘突出,脊髓轻度受压。无颈椎X线片。
治疗:考虑患者之前已经多方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钩椎关节增生或错位等原因所致椎动脉受到激压所致眩晕均可排除。因患者仅在起床和卧床瞬间出现强烈眩晕感,考虑到在此体位变动下胸锁乳突肌因维持颈椎的稳定性而紧张缩短,又胸锁乳突肌激痛点可致显著的体位性眩晕。
因此治疗采取李建民老师提出的“捏扁、拉长、缩短” 软组织损伤治疗三部曲。
即:压揉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拉伸胸锁乳突肌,俯卧位颈肩分离强化颈后深层多裂肌和回旋肌。经约15分钟的治疗后,患者起床卧床瞬间强烈的眩晕感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