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微信号:泓创智胜(hczs2048)
要闻速览
国内样本
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11月21日,2024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上发布的《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长三角数字经济独角兽(潜在)企业榜单等成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数字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起步早、基础好。2023年,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三省一市GDP总量的40%以上。
如今,长三角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23年入选国家级数实融合相关平台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解放日报)
河南实践
楼阳生主持召开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座谈会
11月18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总结交流经验,研究推动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省长王凯出席。
楼阳生指出,建设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近年来,河南牢牢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布局建设了一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在重大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成果喜人、前景可期。希望进一步加强省校省院合作,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河南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河南日报)
省委科技委第九次会议召开
11月19日,省委科技委第九次会议召开,研究科创实验园、创新港、科学实验装置和省实验室筹建、中试基地建设、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等工作。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并讲话,省长王凯出席。
会议研究科创实验园规划设计方案,指出在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科创实验园,是省委着眼打造一流创新生态2.0版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以前瞻眼光、系统思维推进科创实验园规划建设,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聚焦科研需要、科学家需求,把模块化、个性化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小试、中试、孵化衔接起来,嵌入现代生活服务设施,打造平台最优、环境最优、服务最优、功能最优的科创空间体系,让科研人员专心专注创新、舒心愉快生活。
会议研究创新港概念性规划方案,强调要强化前瞻谋划、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创新溢出效应、创新带动支撑作用,围绕“7+28+N”产业链群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综合体,推进科教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等加快集聚,实现科、教、产、城相互赋能和融合发展,建设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产业孵化地。要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围绕创新体系架构、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团队组建、产学研用贯通等,强化专班推进,进一步完善方案、优化布局,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河南日报)
我省发布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11月14日记者获悉,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统筹全省“通算+智算+超算”布局,构建算力基础设施、算力产业、算力生态高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打造面向中部、辐射全国的算力调度核心枢纽和全国重要的算力高地。
本次出台的《规划》有哪些亮点?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注重科学谋划,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地理区位居中、信息网络通达、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市场广阔等优势,主动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加速从“交通枢纽”向“数字枢纽”转变;二是注重统筹布局,坚持全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为适应算力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规划构建以郑州为核心,洛阳、鹤壁、商丘、信阳为区域增长极,各省辖市多点配套的“一核四极多点”算力布局,探索建立跨地域、跨层级、跨架构的全省一体化算力网;三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医疗、教育、科研等10个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海量算力特别是智算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算力,聚焦我省“7+28+N”产业链群培育,推动算力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算力赋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按照《规划》,到2026年年底,我省将形成布局合理、绿色低碳、高效集约、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格局,全省算力规模超过120E Flops,智算、超算等高性能算力占比超过90%,形成10个以上算力规模达到E级的大型算力中心;建成投用一批多元算力资源有机协同的融合算力中心,算力服务普惠易用水平显著提升。(河南日报)
智库观点
蓝皮书:应从三方面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月19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与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指出,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深刻的逻辑联系,我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蓝皮书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抢先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
首先,应立足于满足未来大范围、广领域、海量数据的算力服务需求,着力打通5G应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打造5G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5G在产业转型、生活消费、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应用创新,构建多方联动、跨域融合、标准互通、适度超前的5G应用生态。
其次,应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数据大体量、多样化、动态性、高质量、高价值等特性优势,提升全链条大数据产品质量和水平,创新大数据服务模式和业态,加快建设区域数据交易中心和行业大数据平台,打造成熟行业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
最后,应紧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潮流,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增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基础平台能力。培育发展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推动智能产品的创新研发与集成应用。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强大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知识图谱、决策智能等领域核心算法开发,在制造、零售、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创设更多应用场景。开发面向工业场景需求的工业软件,推进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上观新闻)
黄汉权:不同类型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不一样
11月21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举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论坛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地’理解得狭隘了,‘地’是指地域,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因技制宜、因业制宜”。
关于因地制宜,黄汉权举了两个例子:浙江科技资源丰富,在创新领域位居全国前列,正大力布局人形机器人这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西百色是革命老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但如果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当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不同类型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重点不一样。”黄汉权认为,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河南立足省内创新资源,积极引进省外科技创新和产业资源,初步建立了人工智能产业链。近年来,郑州市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引领,围绕人工智能软件、硬件、算力和大模型,加速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了包括超聚变、昆仑、阿帕斯、浪潮、紫光和数字马力在内超过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因技制宜就是要根据技术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黄汉权说,比如在基础研究的工程化、产业化等不同阶段,政府采取的措施和起到的作用就不一样。“像华为,它用了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来优化改造铜箔生产技术,政府应该考虑如何促进供需衔接,推动AI大模型技术加速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因业制宜,要及时将技术创新应用到产业和产业链上。”黄汉权认为,科技创新的种子应该种在三块地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是根基,要用数字、绿色、技术来推动它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创新应用场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催生的前沿性产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是明天的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要培育耐心资本,持续增加投入,开辟新赛道、新领域。”(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新质生产力周报】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低空产业2024110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