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微信号:泓创智胜(hczs2048)
专项债券信息网 (https://www.zhuanxiangzhaiquan.com)
第232问
全球气候变化无疑是人类21世纪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无限制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各地气候发生巨变,社会对碳排放的限制和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也在不断积极采取行动规范和指导各行各业的碳减排行为。同时,在202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双碳标准体系是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技术、管理和实施标准的集合。“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最高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指通过产业优化、能源转型、技术革新大量降低碳排放总量,通过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吸收二氧化碳,等量抵消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些标准涵盖了碳排放核算、低碳技术、节能措施、碳汇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双碳标准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自中国于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后,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由政策制定、标准制定以及实施情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多项与双碳标准体系相关的通知和指导意见。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双碳标准体系的任务和方向。这些政策文件的制定为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截止目前国家已发布国家标准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有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为能耗控制、碳排放核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区域性节能标准和碳排放标准,推动了地方层面的双碳工作。而在企业层面,许多大型企业主动进行碳核算和碳披露,编制年度碳管理排放报告,设立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部分企业还成立了专门的碳管理机构,推进碳排放治理和能效提升工作。尽管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现有的双碳标准覆盖范围集中在工业和能源领域,而农业、交通等其他领域涉及较少。但在碳排放量中,这些双碳标准覆盖少的领域同样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在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和企业对于低碳排放的认识不充分,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且由于缺少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一些中小企业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此外,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的联系不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协调推进力度仍需加大。目前,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主导主体是政府,没有市场驱动效应以带动一些创新企业在双碳的建设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而已投入的新技术等由于缺少市场化的运作,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综上,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在中国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及提升市场驱动力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完成。
包括术语标准、分类标准和碳排放核算方法。这些基础标准的确立为整个双碳标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主要包括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标准。其中,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支持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此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促进非化石能源的普及和高效利用。碳清除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固碳及碳汇相关活动,包括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具体而言:碳汇标准:涉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标准:针对工业排放源开发的技术,将二氧化碳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加以利用或封存地下,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标准: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可以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同样起到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市场化机制标准是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设立的具体规则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碳排放交易标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这些市场化机制的标准为双碳工作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激励和调节手段。既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也能提高企业和社会各方对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以上组成部分的协同推进,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能被有力支撑,除了对促进实现双碳目标以外,对未来的绿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从宏观角度看,双碳标准体系通过设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约束高排放、乱排放的企业,使其不得不进行技术改革、缩减产能、合理排放,从而推动各行业向绿色低耗能迈步。(2)从微观角度看,双碳标准体系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策略产生直接影响。企业需要节能降碳,遵守排放标准,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然而,这也催生了大量绿色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能效和减少排放,可以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1)促进就业变化。随着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崛起,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维护人员,这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萎缩可能导致部分岗位消失,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再培训和再就业支持,帮助劳动者转型。(2)公众意识提升。双碳标准体系的实施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比如,公众更加倾向于购买节能家电、电动汽车和绿色建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意识的转变不仅有助于个人行为的改变,也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通过设定具体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和技术标准,直接推动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缓解了气候变化的压力。特别是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控制,使得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其次,双碳标准体系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管理标准的提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双碳标准体系的影响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双碳标准体系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机制。通过系统构建和不断完善双碳标准体系,能够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为各行业提供明确的减排指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该体系不仅涵盖了碳排放核算、监测、报告和核查等基础共性标准,也包括了碳减排、碳清除以及市场化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范。这些标准为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和评价准则,确保了双碳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
1.建设双碳标准体系 实现双碳既定目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方案 强化“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跨越周期-地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编著 : 北京泓创智胜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推荐指数 : ★★★★★
声明:本文为泓创智胜独家原创文章,转载请添加微信号泓创智胜(hczs2048)授权,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文章来源:泓创智胜 作者:陈梓浩”,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读者添加微信联系,共同交流探讨。
【专项债券100问】什么是保障性租赁住房?
【专项债券100问】什么是VEP模式?
【专项债券100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