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NOWNESS现在
在缺乏充分理解的状况下,简化的交互体验让AI显得越发神秘,也变得更不可控。我们既渴望得到它的帮助,却也隐约担心被其掌控。当人工智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面对的准备?如果AI确实就是一片云雾,那么我们身处其中,实际的生活会发生什么不同?
第6届NOWNESS天才计划未来影像单元,联合策展人龙星如策划平行展览“云中即兴:人工智能动词表”(Déjà-felt:a Lexicon of Verbs for AI),将于11月22日-28日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展出。
延续前两年关于AI技术发展与影像创作间的思考,展览试图为大众重建一条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深层关系的路径,借由5件生动的影像/交互装置作品,联合大众的生活经验,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中,剥开AI的云雾,找到即兴、自由和创造的多重可能。
“根据我的历史提问吐槽我吧。”
这句有些挑衅的话语,开启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最新游戏——人们让昔日兢兢业业的问答助手化身毒舌 AI,根据过往的问答记录,把自己骂到破防。“拖延界的顶级大师”“样样感兴趣,样样都不精”“自称INTP的神秘存在”……面对人工智能创意百出的讽刺,有人大方任嘲,也有人体会到被戳穿的窘迫,仿佛被看透了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的挑战也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它鼓励人们将自己的个人资料页面截图发给ChatGPT,来换取一段极尽嘲讽的评价。这个挑战吸引了超 30 万用户的转发和参与。
人们乐此不疲地让自己暴露在AI的审视之下,既好奇,又恐惧;既依赖,又抗拒。我们是否相信,人工智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对于机器给出的负面评价,我们可以保持冷静,毫不在意吗?
《数据谬误――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Data Bugs - AI is a mirror, 2024), 交互装置/人工智能模型,©Dotdotdot
这似乎正变得越发困难,层出不穷的伦理争议显示出人们对于技术的焦虑。不久前,美国一名母亲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人工智能公司Character.AI应对自己14岁儿子的自杀负责,因为其生前沉迷与平台上的虚拟人物对话,而现实中的交际越发减少。
为人父母的担忧与青少年抑郁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缠绕在一起,最终被全然归结于人工智能的身上。背后是对技术的不解和基于困惑的想象,仿佛它具备了超越工具的力量。在这点上,人工智能与过去的技术都不同——我们不会向一台发动机祈愿、告解,寻求人生的预示和答案。
《我们皮肤下的网络》(These Networks in Our Skin, 2021),动态影像,©Mimi Ọnụọha
这或许是因为人工智能的震慑来临得太突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它的发展并非一个线性的、逐步演进的过程。前一秒钟,它还是“人工智障”,再现身时已经成为全知全能的“魔法使者”。我们与它互动的方式通常也十分单一——输入与输出。而当交互的链条越简单,就越显得它神秘,无法解释——一旦使用过能够显示资料来源的AI检索平台就会发现,它的“思维”方式,包括个中错误,事实上都会变得更加明晰。
“云中即兴:人工智能动词表”希望打破这种体验。
去年,未来影像单元借助AI探索自然物候的模拟、学习和生成,今年,我们从其中跳脱,尝试用一组“人工智能动词表”在“云中即兴”。我们试图阐释,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从原理的层面。如果我们能摆脱行业制造的晦涩词汇,以及科技企业设定好的功能,通过一组动作,以更多元的方式去与人工智能技术互动,或许能收获一种更亲密的感受。
比如,我们能否去“测量”它?在许多原始信仰中,身体与心灵是一体的,监测我们状态的“好”与“不好”,需要针对整体进行评估与调和。修复的过程,意味着通过测量来恢复整体的平衡。如果这种世界观与信息时代并存,会发生什么?修复断联的网络是否会有新的意义?
《我们皮肤下的网络》(These Networks in Our Skin, 2021)动态影像,©Mimi Ọnụọha
艺术家Mimi Ọnụọha 的《我们皮肤下的网络》(These Networks in Our Skin)提供了一个梦幻的场景:四位女性运用伊博族的传统测量并连接信息电缆,她们切开、编织、填充尘土、香料等,完成一场仪式。艺术家使用最基础的电信设施单元,想象构成我们网络的元素,不论是金属、塑胶,还是香料、尘土,都不仅是材料本身,还注入了人类的价值与精神。
《渴望+遗忘》(Longing+Forgetting, 2017)人工智能生成影像,©Philippe Pasquier
它可以是置身其中的。艺术家Philippe Pasquier和Matt Gingold通过《渴望+遗忘》(Longing+Forgetting)让12 位身体表演者在攀岩墙上,表演“努力”“重量”“空间”等概念。他们的动作被记录下来,被分析和标记,成为数据,进一步生成由许多运动片段组成的视频代理。作品结合身体表演与数据分析,探讨生成的“身体”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将两者从屏幕中释放出来。
《桃源》(Other Spring, 2024), ©zzyw
它也可以是一个想象中的建筑,如同zzyw在《桃源》(Other Spring)中创造的架空世界。它讲述了一个村庄,如何通过其难以捉摸和与世隔绝的特性,从无孔不入、万物量化的智能世界中逃逸。艺术家通过设计这个世界,质疑和批判当前社会对于效率和量化的过度追求。
《数据谬误――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Data Bugs - AI is a mirror, 2024), 交互装置/人工智能模型,©Dotdotdot
《数据谬误——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Data Bugs - AI is a mirror)借由实时互动的装置,让参与者亲身“潜入”数据集如何影响 AI 的生成结果。观众可以通过身体的移动,来改变不同类型训练数据的浓度,从而生成千变万化的昆虫图像。这些生成的幻想生物是现实的映照,有时更像甲虫,有时更像蜜蜂,但又与现实不完全相同。跨学科设计工作室Dotdotdot让这些昆虫直白地展示了AI的偏见是如何产生又被推向极致的。
《计算机说:折叠我,弯曲我,破坏我》(Fold Me, Bend Me, Break Me, Said the Computer, 2024), 数字影像,©Linnea Langfjord Kristensen、Kevin Walker
《计算机说:折叠我,弯曲我,破坏我》(Fold Me, Bend Me, Break Me, Said the Computer)则是一个表演性讲座。艺术家Linnea Langfjord Kristensen和Kevin Walker训练了一个语言模型,用其生成的脚本来解释神经网络中的关键概念和它的潜在问题。在没有过度诗意化的情况下,将对技术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更哲学的高度。
对于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云中即兴”给出了一些可能性,也试图激发一种想象。它邀请我们去参与技术过程,引入自己的现实经验,并用民主的经验去对抗被垄断的叙事,从而在技术面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存在于后台的数据就仅仅只是数据吗?在抽象的想象之外,它是否可以是被听见、被触碰到的真实?
此次“未来影像工作坊”将通过通识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方式,带领参与者学习如何将复杂的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转化为有形的感知。它也许是可视化的3D结构,或是沉浸式的音效,参与者将越过后台,感受屏幕之外数据的存在。工作坊希望为创作者提供新的工具和灵感,借由个人经验深入参与到数据的环境之中。
时间:11月23日(周六) 14:30 - 16:00
主讲人介绍:
Dotdotdot Studio,于2004年在米兰成立的多学科设计工作室,专注于展览和交互设计,以及叙事环境的创造:讲述故事、培养关系、形成社区和孕育新想法的物理或数字场所。讲故事、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其所有项目的核心基础。
Saverio Silli,上海Fablab工作室副总监、同济大学设计创新学院助理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进行活动预约
NOWNESS Paper 冬季刊“正发生IN MOTION”与第6届天才计划一同发生,我们用进行时的口吻,邀请每位创作者成为时代的第一目击者,积极观察、体验、介入正发生的一切。你也可以在天才计划现场找到这本杂志,它提供了理解天才计划的多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