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导师公开课里,台湾著名剪辑大师廖庆松分享了自己从影多年的创作经验与剪辑技巧。活动伊始,廖庆松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出发,谈论了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电影剪辑工作的模式更迭,以及在技术变革中,剪辑师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他追溯自己的青年时代,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进入剪辑行业的机缘、台湾“新浪潮”带给他的成长,强调“质变来自压力,来自于让我们努力到极限”。面对现场诸多青年电影创作者,廖庆松将自己独特的剪辑方法倾囊相授:他鼓励创作者在剪辑中不断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换位思考。此外,针对看素材这一重要环节,他建议剪辑师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所有影像,并且要将拍摄的所有素材至少完整看一遍,重视素材本身带给你的第一手感受。随后,廖庆松与在场的年轻电影创作者们对话,为年轻影人答疑解惑,给予了创作者们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01
主持人对谈
主持人:当我们回溯到廖庆松老师的第一部作品,可能就会回溯到我的青春年代。因为昨天一天都在跟廖老师做生生不息训练营的工作坊,然后我就抽空去问廖老师,查证他的首作,就是第一部剪辑的片子,是《汪洋中的一条船》,是廖老师大概 27 岁的时候剪辑的。所以您可以跟我们简单说一说,从最开始《汪洋中的一条船》到现在这个时代,剪辑工作发生了哪些转变?
廖庆松:你们现在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当时的手工操作。最早我是用手摇剪辑机,后来是电动的,逐渐发展到平台式机器,再到电脑剪辑。这些设备的价格非常高,一个硬盘20T要几十万,整套系统五六十万,现在你们用一台笔记本就可以完成剪辑了。但当时,特别是在录影带与同步问题上,我困惑了五六年。现在的剪辑师工作相对轻松,直接将片子导入电脑就能同步,后期处理也方便得多。
主持人:明白,廖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问,我想问进入到剪辑这个岗位,是什么机缘?您觉得这是最适合您的职业吗?
廖庆松:自学校毕业以后,我就去加入了一个进修班,因为他是第一期,那个招生条件跟考研究员差不多。成功考进之后,我填的唯一的志愿就是剪辑。之所以会这么笃定,要说到当时我们家对面有一个放映师,每次我会陪他的小儿子给他送便当,就坐在他们顶楼上,看到了一格一格的线,前面有个荧幕,感觉超舒服,我觉得这个就是你喜欢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然后我回去就自己组装了一个人家不要的投影机的镜头,调焦距就可以投影。我还一个人收五毛钱,而且讲故事给他们听。
主持人:我觉得您还是幸运的。顺着自己的爱好有了这么一个机会,然后抓住了。那对于剪辑这个职业,您觉得一个剪辑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要经过什么样的修炼?
廖庆松:剪辑需要你坐得住、坐得久,还要专注,喜欢观察画面。我年轻时性格很宅,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工作,可以连续专注很长时间。所以经常一天工作非常久。后来台湾掀起“新浪潮”电影风潮,这种电影风格常常采用长镜头,对每个画面的理解要求很高,因此他们找到我做剪辑。我很享受这样的挑战,那段时间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片子都是我剪的。虽然辛苦,每年大概有六到八个月的时间在熬夜,一年要手动剪辑十部片子。回想那十年,我觉得无比欣慰,庆幸自己挺过来了。你们可能不曾经历过这种极限的磨练,但我庆幸有这十年。如果没有这种极度的挑战,我不会知道自己的边界,也不会有机会突破它。质变源自压力,来自于我们被推向极限。例如,我剪《海滩的一天》时,进度赶不上,工作强度极大。我甚至觉得眼睛失去了焦点,看不清东西,只能强迫自己休息半小时。醒来后,眼睛焦点回来了,继续投入工作。这种极限的状态,是质变的必经之路。主持人:接下来还有一个我特别想要老师分享的,就是剪辑工作进入到瓶颈困难的时候,您有什么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可能会很有趣的方法?
廖庆松:各位剪辑师,剪辑都会碰到你没办法处理的状况,我没办法处理的时候就会把画面乱接在一起。你一定会觉得很无聊,乱接有什么意思?乱接有乱接的好处。因为你剪的同一场,它会跳开你的思路,用另外一种思考来碰撞自己,换位思考。对一个导演而言,你如果从头剪到尾,只在一种思考上,是非常可怕的。就像如果一个片子今天拍,明天叫我进剪辑室,我不会剪。我一定要空一段时间,让我把记忆都忘掉了,才来面对它。在那个时候你们就可以找朋友帮忙看一下你剪的一个版本,或是你做一个什么动作,重要的是打破你原来固定不变的思路。
主持人:这是一个方法,还有另外的妙招就是我们怎么看素材?
廖庆松:如果你们是干剪辑师,拍完片子你们应该做一件事,就是好好地把片子看完,不要去讨论说你拍得好坏,你就是让影片传达信息给你,事实上只是在面对它,你在看它,就像一个镜子在照射,让影像投影到你的心田里面,不带一片色彩。你不能去批评它,也不能说它好坏,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手的感受。全部素材至少完整地看完一次,之后可以拿笔把你所看到的好的坏的都写下来,然后再第二次看,用沟通的方式让影像告诉你,之后再做修正。剪片子的过程中,我是非常严谨、平衡地对待影像,尊重所有人的影像。因为你如果有情绪带在上面,剪辑的时候,它就会影响你。你要做好一个剪辑的话,你一定是不带任何的情绪。
提问者1:在我去年看的一本书《再见杨德昌》中,提到一些早期导演的事迹,想问杨德昌导演和侯孝贤导演,这两位导演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
廖庆松:哈哈,他们两个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绝对都是非常龟毛、非常坚持的人。他们对待电影有着极高的要求,不龟毛、不坚持就难以拍出优秀的作品。导演需要坚持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并与合作伙伴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共同打拼出好的作品。但是不需要你们过度龟毛、过度坚持。最终电影拍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导演的技术和才华,更取决于你的成长、面对影像的态度、你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视野和胸怀,那才是最后决定你的片子因素。
提问者2:您选择跟大陆导演合作,他们吸引你的是什么?是看他们拍摄的素材还是导演的履历?
廖庆松:我觉得还是看人,看他们是否认真做事,是否够努力。我喜欢帮新人导演,只要他们够努力,我就愿意帮他们。看素材和导演履历当然也会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导演本身的态度和努力。
提问者3:现在观众很多都用二倍速看作品,作为导演应如何应对?
廖庆松:虽然观众可以选择倍速观看,但导演还是要坚持拍好片子,不能完全讨好观众。艺术电影不能图快,要有自己的坚持。当然去面对所有的素材是会有点累,但我希望素材再多你也最好要看过,你对素材熟不熟决定你片子好不好。把素材吃透之后,你可以用倍速看素材来检查结构,但一定要有一些基础动作,要看得清楚,剪得深入,一直反省,这时候才能某种程度上快一点。
提问者4:导演是否应该干涉剪辑师的工作?如何平衡导演与剪辑师的风格和关系?
廖庆松:剪辑师需要适应不同情况。导演盯着你、他陪着你是共同创作,他也不希望犯错。有时候你自己剪,是另一个状态。虽然不一定都会改变,但是你对影片负责的心不要变。以上的情况都要面对。所以你事实上不只是面对影像,还要面对导演。
廖庆松:当然要限制,要好好限制。我觉得各位要当剪辑师就要当好剪辑师,因为好剪辑师很难碰到,因为他要了解你的片子。你想这样的人你要不要限制?剪辑要服务好导演,对对方要了解,对影像要了解,才能沟通啊。
提问者6:剪辑师和导演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关系?是粗剪之后导演再干涉吗?
廖庆松:如果说有办法你先粗剪再让导演看,导演自己喜欢剪也OK。我大概什么形式的导演都碰过,所以都能适应,而且我觉得他们都很认真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剪辑师来说,如何跟导演输出是舒服的,或者说一个合理的状态,对于导演来说应该怎么和剪辑师沟通?
廖庆松:保持你的主观跟客观。实际上那是两个人互动的状态。剪辑师也是人,他想创作自由,你赋予他某些自由。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两个版本剪出来给别人看,让朋友来客观地看完,说他的感受。最后我要告诉各位,想当剪辑师,请用你的眼睛当你的脑袋。眼睛看到才算看到,不要在脑袋拼拼凑凑,自己制造情感。很多东西都讲了半天,要怎么剪,直接丢到你台面上,直接用眼睛看,看到哪怕最深的情感。事实上所有人都看得到,你都看不到,谁会看得到呢?
主持人:谢谢。时间真的太短了。今天跟廖老师工作,我觉得每一分钟都很享受。它不仅是工作的快乐,也是做人的快乐。也希望我们大家能够感受到,都要回归到人本身。
廖庆松:当然我刚刚讲的都是我个人的经验,都是我的剪辑过程,我一直在教育自己,训练自己。这不代表说你们一定要认为我讲的话就是对的,希望每个人都会去坚持自己的方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