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本应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却总有人说年越过越没年味了。
网上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不是过年少了年味,只是你的年龄不再是过年最开心的人。”
年味变淡,不是因为年纪大了,也不是年味真的变少了,而是我们对待过年越来越敷衍,把年味过没了。
那么新的一年,如果想要家里事事顺心,一定要有这三样东西!
01
仪式感
sense
很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是仪式感越来越淡了。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过年就是一年中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应该有仪式感的时刻。
以前过年,一家人总会早早地开始准备。
腊八时,煮上一锅腊八粥;小年时,大家开始祭灶神,扫尘土;除夕时,全家老小一起大扫除,然后贴福字、挂灯笼。
每个年龄段的仪式感也各不相同:
5岁时,过年的仪式感是穿新衣,是吃糖果,是看春晚,是收长辈红包;
15岁时,是不用早起,是和同学出游,是尽情撒欢。
25岁时,是和家人围坐,是给父母送礼物,是一家人整整齐齐。
35岁时,是邻里寒暄,是旧友拜访,是岁月沉淀的烟火气。
45岁时,是盼着儿女回家。
这种代代相传的仪式,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是年味的根基。
可是,最近几年好像大家好像并不在乎这些了。
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碎中,到了除夕,也是简单敷衍的把福字一贴,灯笼也懒得挂,全然没有了过去那种郑重其事的劲头。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本是过年的经典仪式,如今很多家庭却直接买速冻饺子了事,少了一起动手、欢声笑语的温馨时刻。
仪式感其实很简单,只要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在一起,不论干什么都是最好的仪式感。
村上春树说过:
“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很多人之所以过得平淡无味,毫无幸福感可言,正是缺乏了仪式感。”
过年里的仪式感,就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02
参与感
sense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除夕和老公闹离婚的帖子。
发帖的是个刚结婚不久的女生,因为一顿饭要和老公离婚。
评论说她太夸张,可看完博主回复后,又纷纷安慰起她。
她的回复是这样的:
结婚后一年,她又要忙家里又要忙工作,做饭、洗衣服、照顾猫猫狗狗,每天回家忙得脚不沾地。
她老公呢,啥都不管,当甩手掌柜。只是她想着老公工作也忙,所以一直没吭声。
好不容易等到过年放假,就这么一次想稍微歇会,让老公去准备年夜饭的食材,没想到她老公说:去饭店吃。
博主很是不理解,她表示在家吃才有过年的感觉,博主的老公却说:
“想在家吃你就自己做啊,我懒得做……”
正因如此,博主才想在大年三十当天闹离婚。
有人说:
“感情好不好,过个节就知道。”
“过年时,是夫妻离婚的高发期。”
拿年夜饭来说,过去一大家子人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采购食材,有人负责洗菜切菜,还有人负责掌勺烹饪。
如今,很多家庭过年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虽然省事,却少了那份参与的乐趣。
一家人一起分担、共同参与,这才叫过年。
真正幸福的家庭,会把家人的劳累、爱人的辛苦都放在心上,一起分担,互相扶持。
03
陪伴感
sense
现在的过年,不能称之为过年,因为过年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就是换个地方办公。
过年期间,有多少人聚在一起是各忙各的。
“陪伴”这两个字虽然听起来简单,玩手机、看电视、不交流,这样的都叫低质量的陪伴,真正能做到“高质量陪伴”的人很少。
只有真正用心的陪伴,才算陪伴。
尤其是家中的老人。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和晚辈们好好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陪伴能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宜家在2015年的《玩耍报告》中也指出:
55%的父母称,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时间不够;3/4的父母称,他们希望有更多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放松。
新年期间,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吧,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
点击 👇 下方卡片 关注我,加 ★ 星标★
VIPKID英语,学练测评一体化,为您提供一站式英语学习方案
6大亮点匹配您的学习需求:
❖精选北美优质外教,100%来自美国和加拿大;
❖打磨11年教材体系,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
❖翻转课堂模式,课前-课中-课后;
❖效果保障,150万+学员效果保障;
❖退费保障,随时可以申请退费;
❖专业服务,班主任关注孩子学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速领免费试听!#VIPKID
#VIPKID家庭语言学习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