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顺:西平膏壤,右地名族——凉州(敦煌)翟姓述略(上)

文摘   2024-11-04 17:28   甘肃  

2024·1224

西平膏壤,右地名族

——凉州(敦煌)翟姓述略


(上)



(按)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

叙言

翟城贵族,上蔡豪强。
璧去珠移,柯叶分张。

一支从宦,徙居敦煌。
子孙因家,棣萼连行。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敦煌古称“三危”。《都司志》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县城东南三十公里。三危耸峙,如危卵欲坠。故云。”至今敦煌市城东南有三个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称三危山。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击走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远遁”,河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自此,开启了中原王朝经营河西和西域的伟业,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


敦煌居民来源较为复杂,翟氏亦然,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匈奴部落或丁零部落的后裔;二是北朝时期迁自陇西的翟氏;三是隋唐时期的粟特翟氏。这些翟氏人口众多且广泛分布于敦煌乃至河西地区的各城乡。他们当中,以迁自陇西的翟氏最为显贵。这支翟氏原是丁零人,后加入乞伏鲜卑联盟。十六国时期,乞伏鲜卑联盟建立西秦政权,翟氏遂成为陇西当地的 “大家”。约在公元五、六世纪前后,因一位翟氏 “从官流沙 ”而子孙世居敦煌。这支翟氏为了尽早融入敦煌的士族社会,他们一经迁入,便冒引“阳”和“上蔡”郡望,并于唐初发展为敦煌当地的士族,也就是所谓的“世家大族”。至归义军时期,这支翟氏更是显赫一时,成为敦煌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不仅与归义军最高统治者张氏家族和曹氏家族频繁通婚,还与敦煌其他世家大族缔结姻亲关系。通过与敦煌几个士族的联姻,翟氏家族在敦煌的势力迅速扩张。他们当中的众多成员充斥归义军政权,有些还担任都指挥使、都押衙等显官要职(见后文)。他们重视儒学,以孝悌传家,培育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若翟通为敦煌郡博士,其八代孙翟奉达亦为敦煌郡博士。又若节度使曹元忠夫人“阳”翟氏、历法家翟奉达、都僧统翟法荣等,皆为敦煌显赫人物。这是否也能说明翟氏家族具有一定的家学渊源......

(按):世家大族是中国从东汉到隋唐一直沿袭的一种家庭组织形式,士族成员多为出仕者,门风优良,一些士族甚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垄断了当地的权力。敦煌索氏、阴氏、翟氏、曹氏、氾氏等都是当地名门望族。


一、翟国小史

翟国,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国。翟国是赤狄建立的,后为周朝的诸侯国。传到春秋时期,翟国被晋国灭。

先秦时的翟国

翟国能查到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500多年,具体在什么地方?史无明载,但是从《东周列国志》的描述里,可以判断出一个大体位置。据《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载:“却说重耳,是日正与翟君猎于渭水之滨,忽有一人冒围而入,求见狐氏兄弟。”由此可知翟国在渭水一带。翟国离晋国和东周国都很近。

秦末时的翟国

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秦岭以南的汉中,为遏制刘邦势力,将原秦朝三位降将封为王,统治关中地区,其中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其中董翳的翟国位于原秦朝的上郡(今陕西北部),都城为高奴(今陕西延安)。而后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关中,翟国灭亡。董翳投奔项羽,在后来的成皋之战中兵败自刎。

附:翟国国君世袭

翟武伯    翟沃(?--?)

翟简文伯  翟艾(?--前527年)

翟灵伯    翟尼(前527年--前500年

翟文侯    翟晶瑶(前500年--前480年

翟元侯    翟涌(前480--前475年

翟园(前475--前470年

翟国,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国。翟国是赤狄建立 的,后为周朝的诸侯国。传到春秋时期,翟国被晋国灭。

【图腾释义】翟,雉也,即长尾山鸡。翟是一个会意字,从“羽”、从“隹”。“隹”表示鸟类。上面一个羽字表明此鸟有长长的羽毛,即为美丽的象征。《左传》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王族贵胄常用翟羽来装饰衣裳、车辇,称翟衣、翟车等。

二、翟姓源流及迁徙分布

(按):翟姓的起源可谓悠久而古老。《古本竹书纪年》云: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翟王”也叫狄王。在先秦文献中,翟与狄互通,《千家姓篇》亦云: “翟音狄 ”。狄族是春秋时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其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三支,以赤狄最为古老。王国维先生主要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这条记载认为: 狄即鬼方,春秋狄族同殷周鬼方视为同族。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曾对洛阳以北的赤狄部落发动过战争,被征服的部落降于晋国,后逐渐融入华夏族,子孙以国为姓,即姓狄或姓翟。

(一)翟氏源流

据清儒张澍编纂《姓氏寻源》卷四十四记载:翟氏 《潜夫论》云:翟,黄帝后。《路史》云:虞封黄帝后,有翟氏。又云:成王侯次子于稷,为翟氏。《姓纂》作少子。《千家姓编》云:翟音狄,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后,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急就篇注》云:翟氏,本齐翟偻新之后。澍按:贾逵《国语注》云:翟居北地,后为晋灭,秦并天下,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今翟氏出汝南,音宅。又别为二氏。又按:丁零有翟姓,石赵封翟斌为句町王。见《后赵录》。又有张姓改为翟者,安徽泾水东邨之翟姓。见宋石君相国《知足斋文集》。

又据张澍《姓韵》卷九十六记载:翟,见《急就章》、《路史》、《千家姓编》。音狄,又音宅。《左昭二十二年传》:翟偻新居于新里,脱甲于公而归(注:居华氏地而助公战)。按:墨子姓翟名乌,宋大夫,在孔子后。著书七十二篇,崇孝尊鬼,强本节用,亦救世之难,有攻守之术。《国策》:翟璜,文侯臣。中山既拔,璜进李克为中山守。文侯欲守中山,璜进《乐羊》;文侯以邺为忧,璜进西门豹;文侯子无传,璜进屈侯鲋。亦见《史记》。《韩诗外传》:翟璜进王孙苟端,文侯以苟端为不肖,不相。璜亦见《新序》。《吕氏春秋》:翟翦难惠子。注:翟翦,辨人。《高诱注》:翦,璜之后。《纪年》:威烈王十七年,翟角,魏将。《国策》:翟章从梁来,甚善赵王,赵王三延之以相,翟章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注:章盖角之孙也。《汲冢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过秦论》:六国时有翟景。按:即《战国策》之翟强也景、强古字通。《风俗传》:高祖与项羽战,阨于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焉。《汉书》:翟公为廷尉,下邽人,门可罗雀。《汉书》:翟方进,字子威,为丞相。子宣,袭父爵,高陵侯。宣弟义,字文仲,东郡太守。见王莽居攝,心恶之,乃立东平王云子信为天子,义自号柱天大将军,以诛莽兵败自杀。翟牧字子况,沛人。与东海白光俱受《易》于孟喜,为博士。《汉书》: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以报舅仇,当徙日南,于长安为作相工,后牧羊于凉州。遇赦还,拜为郎,迁侍中。好老子,尤善图识天文历算。为酒泉太守,威名大震。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袁绍传》:山阳太守翟超。《韩勅孔庙碑》阴有敦煌翟牖子房。《庐江太守范式碑》有上计掾翟循,泰山从事翟邵。《吴志》有将军翟丹。《晋中兴书》:翟汤字道渊,浔阳人。太守宝遣丹饷之,勅吏曰:翟公廉让,卿致书讫便委船还。汤无人送致,乃更货易绢物,因寄还宝。《西秦录》:乞伏乾归以武始翟勍为左马,翟瑥为右司马。瑥后为冠军将军、吏部尚书,勍为主客尚书,炽磐时为相国、侍中。炽磐有冠军将军翟绍。《后赵录》: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至是入朝于赵,赵封为句町王。秦亡后,慕容垂诛斌,斌兄子北走。真从兄翟辽

同书《外篇》(未见《魏书·官氏志诸胡姓》)第四·高车诸姓(7)“翟氏”记载:翟氏即狄氏。西河翟氏,出自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氏,高车族也。《姓纂》二十陌“翟氏”下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为晋所灭。”《辨证》三十九:“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后,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按春秋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宣十六年:“晋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史记·匈奴列传》,赤狄作赤翟。《千家姓篇》云:翟音狄。(赤狄之后)。据此,可知翟氏即狄氏,乃春秋时赤狄(或赤翟)之裔,以种族之名为氏也。《魏书》卷一O三·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勅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种有狄氏。”是高车丁零有狄氏,为古赤狄之余种。狄即翟也。《晋书载记》及《魏书》纪传所记丁零酋豪多翟氏者:《晋书·石勒载记》:“中山丁零翟鼠叛勒。”《苻坚载记》:“徙丁零翟斌于新安。”《慕容垂载记》:封(翟斌弟)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斌从孙翟辽叛燕称大魏天王,子降于西燕。《乞伏国仁载记》有左司马翟勍,右司马翟瑥,左仆射翟绍秦州刺史翟爽。《冯跋载记》有郎中翟崇等。《魏书·太祖纪》:“丁零帅翟同内附。......莫题讨丁零翟都于壶关。”《太宗纪》:“榆山丁零翟蜀通刘裕。”《世祖纪》:“定州丁零翟乔叛入西山。”(狄黑,易牙)此外,翟姓之可疑者:战国时齐大夫易牙(即遏牙、狄牙),孔门弟子狄黑,《汉功臣表》有衍侯翟盱,祗侯翟山,节侯翟嘉,翟不疑,翟光等。《后魏》有辽东公翟黑子。疑皆赤狄之裔。

又据唐人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卷十·二十陌“翟”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为晋所灭。齐(秦)翟偻新。魏翟瑛。汉文帝廷尉翟公,下邳(邽)人。《汝南上蔡》汉丞相、高阳(陵)侯翟方进,生义,东郡太守。后汉尚书翟舟,会稽人。晋翟阳(扬),浔阳人,五征不起。阳六代孙晋(普)林,见《隋书·孝义传》。大历检校工部员外翟立言。唐有功臣殿中监、汝南公翟无言。

(按):高车是继匈奴、乌桓、鲜卑之后活动在我国古代北部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它在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出现于东晋哀帝隆和二年(拓跋代国昭成皇帝二十六年,公元363年)。自此至公元541年高车王国灭亡,近二百年间,它一直是北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活动,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反对当时我国另一个少数民族柔然所建柔然汗国奴隶制统治方面,它不仅在漠北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而且还通过西迁,在今日新疆东部建立了强盛的高车王国,并同柔然汗国展开了更加艰苦而卓绝的斗争,最后终于促使柔然汗国走向灭亡。

又据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二十陌记载:翟,在秦者有翟偻新,魏有翟璜,汉有廷尉翟公,丞相上蔡翟方进,吴将军翟舟,子孙因家会稽山阴。今翟氏望出汝南。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裔,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故贾逵注《国语》云翟居北地,后为晋所灭。秦并天下,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

又据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记载:翟,以国为氏:翟氏,亦作狄,音宅,又音狄。祁姓,黄帝之后,世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秦有翟偻新;魏有翟璜;汉文景时廷尉翟公,下邽人。望出南阳。

又据明廖用贤《尚友录》卷之二十一记载:翟,南阳徵音,黄帝之后,代居翟,以地为氏。(周)翟璜;(汉)翟公、翟方进、翟牧、翟酺;(晋)翟汤;(南北朝)翟普林;(隋)翟乾祐;(五代)翟光业等。

又据清人任若海著《太平图话姓氏综》卷二记载:翟,黄帝之后,以国为氏。战国翟璜,明翟唐。

另外,关于翟姓和翟氏的起源,陈寅恪的及门弟子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叙言》称:胡俗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魏初国统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其后年代稍久,兴衰存灭。《官氏志》作者已不能尽知,所载才一百十八姓。魏伯起撰《魏书》尽用新姓,后世仍之;于是新旧淆乱,真赝莫辨。以唐世姓学之精湛,而姓书于胡姓犹多纰缪。宋代司马光之淹博而《通鉴》于胡姓亦鲜考证。下迨有清,乾嘉诸儒,考据鼎盛;而于姓氏之学,独称衰微。诸家考史,罕有涉及姓氏者。

同书《外篇》第四·高车诸姓(7)记载:翟氏即狄氏。西河翟氏,出自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氏,高车族也。《姓纂》二十·陌·翟氏下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为晋所灭。”《辨证》三十九:“西河翟氏,出自黄帝之后,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徙西河。”按春秋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宣十六年:“晋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史记·匈奴列传》,赤狄作赤翟。《千家姓篇》云:翟音狄。(赤狄之后)。据此,可知翟氏即狄氏,乃春秋时赤狄(或赤翟)之裔,以种族之名为氏也。《魏书》卷一O三·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勅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种有狄氏。”是高车丁零有狄氏,为古赤狄之余种。狄即翟也。《晋书·载记》及《魏书·纪传》所记丁零酋豪多翟氏者。《晋书·石勒载记》:“中山丁零翟鼠叛勒。”《苻坚·载记》:“徙丁零翟斌于新安。”《慕容垂·载记》:封(翟斌弟)翟檀为弘农王,翟德为范阳王,翟楷为太原王。斌从孙翟辽叛燕称大魏天王,子降于西燕。《乞伏国仁·载记》有左司马翟勍,右司马翟瑥,左仆射翟绍秦州刺史翟爽。《冯跋·载记》有郎中翟崇等。《魏书·太祖纪》:“丁零帅翟同内附。......莫题讨丁零翟都于壶关。”《太宗纪》:“榆山丁零翟蜀通刘裕。”《世祖纪》:“定州丁零翟乔叛入西山。”(狄黑、易牙)此外,翟姓之可疑者:战国时齐大夫易牙(即遏牙、狄牙),孔门弟子狄黑。《汉功臣表》有衍侯翟盱,祗侯翟山,节侯翟嘉,翟不疑,翟光等。《后魏》有辽东公翟黑子。疑皆赤狄之裔。(中华书局1962年版)

考其在《敦煌遗书》中有关记载“翟氏”的文书较多,兹举六例:

(1)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记载: 邓州南阳郡十七姓中有翟姓;泽州高平郡五姓中有翟姓;豫州汝南郡二十六姓中有翟姓;江州浔阳郡六姓中翟姓。

(2)北8418号《姓氏录》浔阳郡二姓:江州,陶、

(3)北图 8418《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记载: 浔阳郡二姓,翟姓为其中一姓。在十六国以前,再未见到有关狄族部落的记载。

(4)P.2807《七月十五日夏终设斋文》记载,翟氏,“原望浔阳,派分龙勒,家承虹冕,代袭弓裘。”

(5)P.4640《翟家碑》曰:“(翟法荣)皇祖讳希光……河右振其嘉声,上蔡闻其雅誉”。

(6)P.4660《前河西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大德三学教授兼毗尼藏主赐紫故和尚邈真赞》称翟法荣为:“翟城贵族,上蔡豪强......

又考其历代存世诗文、邈真赞及墓志铭等记载翟氏源流分派之史料甚多,兹举五例:

(1)《翟法荣邈真赞》云:“翟城贵族,上蔡豪强。璧去珠移,柯叶分张。一支从宦,徙居敦煌。子孙因家,棣萼连行。

(2)《大唐故五云府车骑翟府君墓志铭》云:君讳天德字抱义,雍州盩厔人氏,胄蝉聊祥诸史册。曾祖萨,祖演,并不虑不营以道自乐。父波,周朝邑县令,讼理政平,弦歌流响。

(3)《大唐上柱国翟公墓志并序》云:“公讳舍集,姑臧人也。代禀粹气,人包灵精,西平膏壤,右地名族。

(4)唐僧统述《翟家碑》云:“起自陶唐之后,封子丹仲为翟城侯,因而氏焉。其后柯分叶散,壁(璧)去珠移,一支徙宦于流沙,子孙因家,遂为敦煌人也。

(5)宋代孙繁撰《翟氏公巽埋铭》云:翟受姓于周,有封国曰翟。桓世居北地,后为晋所灭,徙于西河。周景王时,翟偻新居宋。宋元公无信大夫华氏,谋弑元公,国人与华氏作乱,偻新战败,华氏脱甲于公所而归璜(翟璜),佐魏文侯,以得士显名诸侯。

(按):浔阳翟氏以翟奉达一族和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为代表;上蔡翟氏以翟法荣一族为代表。至于浔阳翟氏与上蔡翟氏之间的关系问题,据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陈菊霞《大唐伊吾郡司马上柱国浔阳翟府君修功德碑记考释》称:浔阳翟氏和上蔡翟氏本为同族,最初都以浔阳为家族郡望,后来随着家族的繁衍和发展,某支翟姓另择远祖翟方进的出生地“上蔡”作为其房的郡望。敦煌始有浔阳翟氏和上蔡翟氏之区分。

(注释):

1.盩厔(zhōu zhì),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作周至。

2.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

3.西河,古地区名,春秋时指卫国的沿黄河地区(今河南浚县、滑县地区),在卫之西境。又,战国时魏国黄河以西之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的一段。

220窟的翟奉达家族供养像(敦煌研究院供图)

翟姓主要渊源:

渊源一:源于官职,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翟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王族贵胄常用翟羽来装饰衣裳、车辇,称翟衣、翟车。而西北地区的狄族人的一支喜爱用其作为头饰,作为勇士的标志,尤其是当狄兵群起冲锋时,如同大群山雉迎面扑来,因此称其为“狄翟”。在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翟人氏、重翟氏、厌翟氏、秉翟氏、翟閽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渊源二:源于祁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的后代狄翟,属于以国名为氏。史籍《知足集斋集》中记载:“翟,其一言狄,唐虞时封黄帝后有翟氏,春秋时世居北地,后徒西河。其二音宅,出自汝南别为二氏。”在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以山雉为图腾,史书中亦称翟国。狄翟国,是远古时期黄帝的祁姓后裔所建立的。祁姓族人的一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游牧业为生,在商末周初逐渐繁衍壮大,被称作北狄。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族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中原诸夏各国之间的交界地区,由于其中一个主要群体的首领为隗氏,因此史称隗氏族人,史称赤狄。春秋时期,人们称赤狄为翟、狄、翟族、赤狄、赤翟、狄翟、翟国等,皆指赤狄部族群体,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群体,分别称作潞氏部、甲氏部,皋落氏部、留吁氏部、铎辰氏部、廧咎如氏部,史称赤狄六部,或赤翟六部、狄翟六部。从西周时期中期开始,狄翟民族各部落于中原诸夏之间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以至于从西周末期开始,狄族的一支犬戎叛周,兵临咸阳城下,并杀周幽王姬宫涅于郦山,之后在泾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义渠国,并在公元前650年之前就吞并了北地诸戎。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狄氏,后因“狄”字在当时“名恶”而改为谐音字翟氏,后迁居分散全国各地,这在典籍《国语·注》中有记载:“新安翟氏,春秋时赤翟之后,以种名为狄氏,后改为翟氏。”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氏族人逐渐形成了两种姓氏读音,居于长江以北者大多读作dí(ㄉㄧˊ),而居于长江以南者大多读zhái(ㄓㄞˊ)。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以后,翟氏族人对本姓的读音大多趋向zhái音。

渊源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次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期国大夫翟偻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翟偻新,姜姓,名翟,字偻新,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将军。春秋时期,宋国在宋元公子佐执政时期,发生了华氏家族叛乱事件。由于宋元公猜忌世为大夫的华氏家族,准备向华氏家族下手,因此在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宋元公十年,公元前522年),由华向、华定、华亥与向宁一起策划,于农历3月,由华氏家族中的华亥、向宁、华定率华氏家军自陈国攻进入宋国,占据了南里(南鄙,宋国南部边境地区),公开反叛宋国。宋元公惶恐之下,与华氏家族的宗主、宋国大司马华费遂妥协,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史书记载:“取大子乐与母弟辰、公子地为质;公亦取华亥之子无戚、向宁之子罗、华定之子启,与华氏盟,以为质”。农历10月,宋元公在取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同意后,诛杀了人质无戚、罗、启。当月,华登请来吴国军队挽救华氏一族。宋元公则请齐国出兵平叛。齐国派大将乌枝鸣率齐军支援宋元公。宋元公拜乐大心为大将,率宋军与齐军一起包围了南里。齐、宋两军采取厨人濮的计策,一举击败吴军于鸿口,还捕获了吴军两名主将公子苦雂、偃州员。华定、华亥、向宁事败出奔陈国,华登则逃奔吴国。不久华氏家族发生内讧,华费遂的儿子华貙(chū)杀了弟弟华多僚,劫持其父,召回华亥、向宁,再次发动叛乱,且声势很大,并一度击溃了齐、宋联军。宋元公欲弃军而逃,被厨人濮劝止。后齐军大将乌枝鸣重整军备,击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到了周景王二十四年(宋元公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农历11月,晋、曹两国相继出支援宋元公,联军连败华氏,将残余围困于南里,华登赴楚国求援。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楚平王芈居(熊弃疾)遣使臣向宋元公施加压力,逼迫其赦免华氏一族。宋元公摄于楚国声威,只好放华氏全族流亡至楚国,宋国内乱至此平息。之后,齐军大将乌枝鸣率大部军队回国向齐景公姜杵臼交帐,齐景公派大夫翟偻新率部分齐军驻扎于新里,以护卫宋国。宋元公在位十五年,在周敬王姬丐三年(公元前517年)逝世,翟偻新遂将新里地区交还给继位的宋景公子头曼,率军返回齐国。在翟偻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这在史籍《姓氏急就篇·注》中有记载:“翟氏,本齐翟偻新之后也。”后来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大夫翟璜、魏惠王执政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翟翦,以及汉朝时期以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著名的廷尉翟公、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的丞相翟方进等等,都是翟偻新的后裔。

渊源五:源于改姓,出自张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史籍《知足集斋集》记载,安徽泾县之翟氏,原为张氏。

渊源六: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白族翟氏,源出古代云南地区白族中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白族语音读称作“蠡”,有人以谐音记为“翟”,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宰桑氏,源出古老的白翟系,即古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高车族(丁零族)的演化相承一脉,后多冠汉姓为翟氏。

渊源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翟佳氏,满语为Jaigiya Hala,远祖为狄翟,后融入华夏族,到了东汉王朝的中、后期,其族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一带(今辽宁辽阳),人数不多,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中叶即冠汉姓为翟氏。

渊源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轩辕黄帝、翟偻新。

(按):轩辕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以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二)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全国翟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河北,此五省大约占全国翟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浙江、湖南、甘肃。翟姓人口主要向东方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以山东为中心的向外分布格局。

据《元和姓纂》所载,翟(Zhái,Dí)姓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省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偻新,战国时魏国有翟璜(一说翟璜乃翟偻新之后),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两汉时,见诸史册之翟姓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今属河南省)人,廷尉翟公为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人,翟牧为沛(今属江苏省)人,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今四川省广汉)人……。这就说明,在两汉之际,翟姓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魏晋南北朝时,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姓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姓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浔阳(今湖北省黄梅)翟汤家族(为翟璜敬雄蜜地后裔)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隋唐之际,翟姓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姓尤为兴盛。五代十国至两宋,翟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姓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且今北京一带已有翟姓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姓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今广东省惠阳)人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姓定居中国南端的广东省。翟家四世后人翟适在唐咸通年间自浔阳迁义兴(今常州市金坛区南社乡翟墅),南宋时参知政事翟汝文为其后裔。明代著名大臣胡滢,杨士奇为其家谱撰序。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淋跨抹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姓人繁衍的较为平稳漏背,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姓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姓人。明初,山西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清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姓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姓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山东省占比 15.6%,分布城市 16 个;江苏省占比 14.9%,分布城市 13 个;河南省占比 10.9%,分布城市 16 个;甘肃省占比 2.0%,分布城市7个。若甘肃镇原有翟池村,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该村也命名为翟池村。又若永登翟氏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清康熙年间庄浪参将翟大有。如今周四柳树乡满城村和大同镇青寺村、新农村居住的翟姓,都承认祖先曾在碱柴井居住过。城关翟姓先祖翟福,于清光绪年间自祖籍浙江富平县从军转战至甘,在平番县庄浪营供职,后定居永登县城关镇。武威乃至河西地区翟氏大多为北朝时期迁自陇西的翟氏抑或隋唐时期的粟特翟氏后裔。

翟姓人物,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翟氏49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54例,1999年版《辞海》收录翟氏3例。

翟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齐国有翟偻新;战国时期有魏国大臣翟璜;两汉时期有丞相翟方进,弘农太守翟义、酒泉太守、京兆尹翟酺;晋十六国时期有晋代名士翟汤;隋唐时期有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沙州经学博士兼殿中侍御史翟奉达;宋代副宰相翟汝文;明清时期大臣翟銮、翟王宣、嘉靖帝师翟瓒、明代医学家翟良,又有兵部尚书翟鹏;清初大臣翟凤翥、画家翟太坤;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翟志刚等等。恕不一一。

(按):上蔡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也是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农耕文化在此已传承千年。“重阳文化”的发祥地。

(按):坐落于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潭村的翟氏宗祠以及前份、中份祠堂,是泾县祠堂建筑的又一代表,其中尤以翟氏宗祠为显,1997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来考察,誉之为“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历明清两代,间有修补,遂成如今数千平米的大祠。据说,它是明代翟国儒平叛为国捐躯后获得的官方封赐的祠堂,堪称"中华第一祠"。其建筑材料使用了楠木和汉白玉石,而石雕和木雕更是世所罕见,让人叹为观止。

三、翟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一作炖煌郡,郡名,又名晋昌郡。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

浔阳郡:唐天宝元年(742)改江州置,治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德安、都昌二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复为江州

(按):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后长江改道,县治变为江南,原九江郡分为江南江北两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内的九江市所属地区,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省黄梅县小池至孔垅一带,使浔阳之名仍得以延续。古诗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嫡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在今河南上蔡一带。韩厘王(韩国国君)时设郡。楚人以弋进说楚顷襄王,谈到韩的上蔡郡(《史记·楚世家》)。

(按):上蔡为古代蔡国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初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改州来为下蔡,故称前都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是动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龟二年(519)改置临汝县,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又置武津县;大业间复置上蔡,临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变。隋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元至明清均属蔡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25-220)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坑渗轿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阀汽懂、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渗页旬寒,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583)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陇西郡:因陇山得名。辖境有今甘肃临夏、临潭以西,宕昌、礼县以北地。原为义渠地。公元前二七九年设郡(《水经·河水注》)。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2.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

传诗堂:源自汉朝时翟酺,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酺极力上谏。宠臣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忠孝堂:源自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

此外,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宠畏堂”、“博古堂”、“南阳堂”、“语古堂”、“庆远堂”、“世佐堂”、“笃诚堂”、“义聚堂”、“承绪堂”等。

3.楹联

鸿才足尚,高行素传。

(上联典指汉·翟酺,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策试第一,拜尚书,后出为酒泉太守,击斩叛羌,威名大振。下联典指晋·翟汤,笃行纯素,仁让廉洁,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乡贤世泽,御史家声。

(上联指翟氏晋代名人翟汤,这位江西浔阳人,史记其“笃行纯素,仁让廉洁。耕而后食,馈赠一无所受,盗匪敬其名而不敢犯,受乡人敬仰依赖”;下联为西汉翟氏名人翟方进,其为“汝南上蔡人,汉成帝时历任朔方刺史、御史大夫,后封为丞相,封高陵侯”。)

封侯可证骨相,署门以示交情。

(上联说西汉上蔡人翟方进,字子威,少年时成孤儿,在太守府中为小吏,汝南相卜者蔡父说他“封侯骨”,当靠经术做大官。后到京城,随博士学习《春秋》十余年,以射策甲科为郎,又历官朔方刺史、京兆尹、丞相,封高陵侯。下联典指西汉下邦人翟公,文帝时宫廷尉,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宾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尚书博学惊朝野,廷尉悬门警世人。

(上联典指汉代酒泉太守翟酺,善图纬、天文、历算,策试第一,拜尚书,击斩叛羌,威名大振。下联典指西汉文帝时宫廷尉翟公,为官整日宾客盈门,罢官后则门可罗雀。后再任廷尉,又宾客临门。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门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德望威严消盗寇,仁让纯素庇乡民。

(全联典指晋名人翟汤,笃行纯素,仁让廉洁,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德名,皆不敢犯,乡人赖之。)

(按):翟氏宗族名人众多,如明代理学家翟台、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武进士)。清代翟大程、翟纯祖、翟槐、翟松、翟永春、翟立斋、翟维善、翟洁等均有政誉。据传,明万历年间,翟国儒将军赴云南边疆平叛,凯旋而归后不幸遇难。万历皇帝感其忠,悯其孝,赐其“忠孝堂”匾一块。

四、翟姓人物志

据清儒张澍辑著《五凉府志备考》人物卷·流寓卷一记载:翟酺 《后汉书·翟酺传》:酺(pú),字子超,广汉洛人。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仇,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凉州。遇赦还。另,张澍辑《续敦煌实录》卷三记载:翟牖,《韩敕孔庙后碑阴》有敦煌翟牖子房。(见宋洪适《隶续》卷一二)

又据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卷诸姓部》之四十六云:翟,南阳征音,黄帝之后代,居翟以地为氏。其翟姓部列传记载:(周)翟璜;(汉)翟盱、翟山、翟嘉、翟不疑、翟光、翟公、翟方进、翟宣、翟义、翟牧、翟兄;(后汉)翟酺;(晋)翟汤、翟庄、翟超;(宋)翟法赐;(梁)翟子荣;(北魏)翟黑子;(隋)翟普林、翟干佑;(唐)翟璋;(后梁)翟景珂;(后晋)翟进宗;(后周)翟光邺;(宋)翟守素、翟守珣、翟汝文、翟兴、翟进、翟亨、翟杰、翟国荣;(金)翟永固;(元)翟文彬、翟居德、翟思诚、翟耆年、翟复;(明)翟益、翟祥、翟聚、翟昌甫、翟善、翟溥福、翟迪、翟整、翟弁、翟绳祖、翟敬、翟亨、翟瑄、翟通、翟銮、翟观、翟唐、翟瓒、翟鹏、翟凌云、翟表、翟孜、翟瑛、翟涛、翟凤、翟霞、翟萱、翟佑、翟廷蕙、翟文、翟生光、翟雒、翟文英、翟言、翟章、翟事心、翟廷楠、翟凤翀、翟道人、翟三策、翟近扆、翟羽翱、翟翚。凡82人。

另考其后唐有左监门卫大将军翟光邺。两宋时有翟思、翟汝文父子。

又据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第二章“敦煌翟氏的地域分布”载明:敦煌悬泉、慈惠乡、龙勒乡等9乡的翟氏共有43人,2部落6人;2城坊5人,总计54人。翟姓在敦煌诸姓中位列第15位,这与土肥义和先生的统计基本一致(土肥义和先生统计,翟姓人口位列敦煌姓氏人口之第16位)。其中:

A.各乡分布:悬泉乡(赤心乡):翟君政、翟守、翟英奇、翟日晟、翟日升、翟英秀、翟端端,凡7人;慈惠乡:翟法章、翟迁零、翟庭秀、翟仵郎、翟思谏、翟思祚、翟思德、翟阿昌、翟钦钦、翟思会、翟惠言,凡11人;洪池乡:翟文胜、翟法、翟忽、翟怀宝,凡4人;敦煌乡:翟福福、翟足娘、翟武阳,凡3人;神沙乡:翟忍花、定慧智、胜觉、翟□□,凡4人;莫高乡:翟和胜、翟明明、翟安和、翟再成、翟定君、翟再盈、翟德盈、翟神德、翟通子,凡9人;平康乡:翟大眼、翟富达,凡2人;龙勒乡:翟儒秀、翟尚,凡2人;从化乡:翟大奴1人。

B.部落分布:悉董萨部落:翟米老、翟突厥,凡2人;丝绵部落:翟荣胡、翟胜子、翟金、翟□贤,凡4人。

C.城坊分布:儒风坊:翟神庆(都僧统翟法荣亲弟)、翟明明、翟英玉、翟常奴;凡4人;修文坊:翟文庆1人。

又据同书记载:翟氏官宦:(使君)翟使君;(都指挥使)都指挥翟章定、翟都指挥;(衙推)翟衙推;(镇使)翟镇使、副使翟哈丹;(都渠泊使及水官)都渠泊使翟、翟水官;(县令)翟县令;(都头)翟都头、翟永吉、翟保定、翟保兴、翟愿彦、翟长千;(押衙)都衙翟集、翟集子、翟押衙、押衙翟弘庆、翟押衙;(知马官)翟知马;(兵马使)翟信、翟善住;(衙官)翟再晟;(押官)翟洪悊等。凡25人。

(按):考其敦煌翟氏担任押衙一职的为数甚多,若节度押衙翟怀恩、押衙翟集子、押衙翟元嗣、押衙翟善友、翟都衙、节度押衙翟、节度押衙翟荣昌、节度押衙翟奉达、翟押衙、押衙翟弘庆、翟押牙、翟都衙、翟押衙、押牙翟儒秀、都衙翟集、翟押衙等。凡16人(见后表)。

又据敦煌文书S.367《沙州伊州地志》伊州条记伊吾县下记载:火祆庙中有素书形像无数。有祆主翟槃陀者,高昌未破以前,槃陀因入朝至京,......有司奏闻,制授游击将军。吐鲁番文书《北凉承平八年(450)翟绍远买婢券>:承平八年岁次己丑九月二十二日,翟绍远从石阿奴买婢一人,字绍女,年廿五,交与丘慈锦三张半,贾(价)则毕,人即付。(后略)吐鲁番文书中还记载了一位大约生活在436年葡萄种植者——翟强。

公元1997年,武威市高坝镇发现《翟舍集及夫人安氏墓志》称:公讳舍集,姑臧人也。带禀粹气,人包灵精。西平膏壤,右地名族。曾祖呼末,周历内散都督,隋赠甘州刺史。祖文殊、父沙,并上柱国。公生蕴奇志,长负大才。国家命金方之师,征铁关之右。公躬擐甲胄,率先艰苦。授上柱国。

又,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靖边县发掘一座古墓,经过细致研究,学者认为,其墓主人是北周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翟曹明

又,洛阳早年出土的《翟突娑墓志》称:君讳突娑,字薄贺比多,并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诃,大萨宝,薄贺比多。〔突娑〕春秋七十,大业十一年(615)岁次乙亥正月十八日疾寝,卒于河南洛阳县崇业乡嘉善里。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已经指出:“翟突娑之父娑摩诃为大萨宝,必系火祆教徒无疑。又从突娑卒年七十推之,其父为大萨宝,当在北齐、北周之时矣。”后之学者则进一步指出,从翟姓和父子两人的名字来推断,他们很可能是来自粟特地区而著籍太原的移民。洛阳出土《大唐故酋长康国大首领因使入朝检校折冲都尉康公故夫人汝南上蔡郡翟氏墓志铭并序》称:夫人翟氏,汝南上蔡郡人也。家传轩冕之荣,门出士林之秀。曾祖瓒,隋朝议郎、检校马邑郡司马。祖君德,皇朝朝散大夫、太常寺丞。父方裕,清河郡清河县尉。并高材莅职,雅誉称雄。夫人以天宝八载六月九日,终于福善坊之宅也,春秋七十有八。 

这位出身名门的翟氏,墓志声称是汝南上蔡郡人,但却嫁给了一位粟特人康公,从标题来看,这位康公是因为从康国出使而入朝的,原本为酋长、康国大首领,换句话说,可能就是一位萨保,大概因为入朝不归,被授予折冲都尉的职衔。这是出土墓志提供给我们的又一位翟姓和粟特人通婚的例子。

又,昭陵出土有武威粟特人安元寿夫人翟六娘墓志,称:夫人讳六娘,字六娘,隋开府仪同公之第六女也。……夫人以圣历元年十月十六日,薨于京怀远里第之小寢,春秋八十有九。……其词粤(曰):翟氏贤媛,安门硕人。(见后文)

又据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姓名索引》记载:凡14人(未含5位女性)。兹举十有四例如下:

1.翟  严:第199窟,南无地藏菩萨社人敬造翟严等为亡社人李通济。

2.翟荣昌:第98窟,女第十一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翟氏。

故女第十四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翟氏。

妇小娘子翟氏供养。

节度押衙、知右厢子弟虞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翟荣昌。

3.翟奉达:第98窟,节度押衙、行军参谋、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翟奉达一心供养。

第220窟,清士弟子节度押衙、守随军参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浔阳翟奉达抽㨔(hàn,同假字 通“函”、“含”,包函,容纳)□贫之财,敬画新檨(shē,异体字,芒果)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躯,并侍从兼供养菩萨一躯,及□□观世音菩萨一躯。摽斯福者先奉 为造窟。亡灵神生净土不坠三途之灾;次□(为)我过往慈父、长兄勿溺幽间苦难,长遇善囙(因)兼为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障,报愿平安,福同萌芽,罪弃涓流。绝笔之间,聊为颂曰:大圣文殊瑞相巍夕,光照世界,感现千威于时。大唐同光三年岁次乙酉三月丁已朔廿五日辛已题记之耳。

(按):翟奉达是五代敦煌著名的文化名人。

4.翟鬼名丸:第61窟,助缘僧翟嵬名丸像。

5翟  通:第220窟,大成元年己亥岁□□迁于三峗□□镌龛□□□圣容立□(像)。唐任朝议郎敦煌司仓参军□□子翟通,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复于两大像中□造龛窟一所,庄严肃质图写尊容。至龙二年壬戌岁卆(卒)即此窟是也。

6.翟  信:第220窟,亡父衙前正兵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宾客翟讳信供养。

7.翟温子:第220窟,亡兄敦煌处士翟温子一心供养。施主节度押衙、行军参谋兼御史中丞翟奉达供养。后勅授归义军节度随军参谋行州......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怀......上柱国之官也。

8.翟温政:第220窟,弟步军队头翟温政供养。

9.翟神德:第220窟,乐住持行者宗叔翟神德敬画观音菩萨一躯。

10.翟定子:第220窟,亡孙定子一心供养。

11.翟善□:第220窟,亡男善□一心供养。

12.翟思□:第220窟,......道公翟思□一心供养。

翟□□□□供养。

翟家窟

大云寺僧道□一心供养。俗姓翟氏

另据法国伯希和笔记:

归义军节度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节度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

此补记当指翟奉达也。

(按):保罗·伯希和(1878-1945),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到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种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13.翟□兴:第432窟,勅受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一心(供养)。

故弟子翟□兴□(一)心供养。

勅授凉国夫人浔阳翟氏......(五代)第5窟

14.翟氏:《乾德六年翟氏与行军司马曹延瑞绘水月观音像功德碑记》(华盛敦弗利尔美术馆30.36)左一:慈母娘子翟氏一心供养。(原碑记,略)

以上翟氏人物总计170余人,其中个别人物姓名类同,不作细究。

(按):供养人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因为信奉某种宗教提供了资金、劳力来支持洞窟修建,或者以崇敬、赞叹、礼拜等精神性活动来供养佛教。从物质层面来看,供养人就是这些洞窟得以开凿的“金主”。供养人往往会让画匠把自己和家族的画像绘于洞壁之上,向佛祖表明自己和家族供奉的虔诚之心和修窟建佛的功德,同时也祈求神佛能给予家族以庇佑。权贵们通过洞窟建造的精美来彰显家族显赫的财力,同时也是他们婚姻网络和既得利益的见证。随着供养人制度的发展,洞窟不再仅仅是公共礼佛的场所,而是具备了更加家族化、私人化的“家窟”(相当于家祠)意义,这也佐证了唐代的佛教艺术越来越往世俗化、社会化的意义发展。

以下按不同历史时期,国史、方志记载的翟姓人物,择录于兹:

A.春秋战国时期

1.翟偻新,姜姓,名翟,字偻新,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将军。《姓氏急就篇·注》中有记载:“翟氏,本齐翟偻新之后也。”

2. 璜,战国时魏国大臣。出身权贵之家,曾为魏国相,曾举荐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于魏文侯,皆受重用,并有功绩。魏襄王时,欲联合齐秦抗楚,而与楼鼻发生矛盾。曾欲杀张仪,因张仪施计而未遂。(见《资治通鉴·卷九十四》、卷一百三、卷一百五)

(按):翟璜,周,下邽人。魏文侯与士大夫坐问曰:“寡人何如君也?”皆曰:“君仁君也。”翟璜曰:“君非仁君也。”文侯怒问,任坐对曰:“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璜之言直,是以知也。”文侯曰“善!”复召璜为上卿。后世用作“翟璜直言”咏直臣的典故。(见《尚友录》之二十一)

B.两汉时期

3. 公,西汉时人。初为廷尉,宾客盈门;被贬后,门庭冷落。后复职,宾客又欲前往。翟公于是在大门张贴告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见《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因以“翟门”为门庭盛衰之典实。)

(按):翟公,汉,下邽人。文帝时为廷尉,宾客填门。及罢,门外可设雀罗。后复用,宾客欲往。公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见《尚友录》之二十一)以后,遐迩相传,成语“门可罗雀”便由此而来。唐代为纪念翟公,在下邽县东北设有翟公乡。到长庆四年(824)五月,改为奉景陵,后划归奉先县(今蒲城县)。翟公冢墓,原在下邽东35华里处,今已不存在。

4.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雒属广汉郡,漳山雒水所出,南入湔,故城在今雒县南。湔音子田反。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仇,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后牧羊凉州。遇赦还。仕郡,征拜议郎,迁侍中。时《尚书》有缺,诏将大夫六百石以上试对政事、天文、道术,以高第者补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孙懿,恐其先用,乃往候懿。既坐,言无所及,唯涕泣流连。懿怪而问之,酺曰:“图书有汉贼孙登,将以才智为中官所害。观君表相,似当应之。《春秋保干图》曰“汉贼臣,名孙登,大形小口,长七尺九寸,巧用法,多技方,《诗》《书》不用,贤人杜口”也。酺受恩接,凄怆君之祸耳!”懿忧惧,移病不试。移病谓作文移而称病也。由是酺对第一,拜《尚书》。(中略)延光三年,出为酒泉太守。叛羌千余骑徙敦煌来钞郡界,酺赴击,斩首九百级,羌众几尽,威名大震。迁京兆尹。顺帝即位,拜光禄大夫,迁将作大匠。损省经用,岁息四五千万。经,常也。屡因灾异,多所匡正。《益部耆旧传》曰:“时诏问酺阴阳失序,水旱隔并,其设销复兴济之本。酺上奏陈图书之意曰:‘汉四百年将有弱主闭门听难之祸,数在三百年之闲。斗历改宪,宜行先王至德要道,奉率时禁,抑损奢侈,宣明质朴,以延四百年之难。’帝从之。”由是权贵共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坐减死归家。复被章云酺前与河南张楷等谋反,逮诣廷尉。及杜真等上书讼之,事得明释。卒于家。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见《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5.翟方进(前53-前7年),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西汉时期大臣,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出身寒门,家贫好学,早年丧父,在太守府中任小吏,因办事不机敏,多次被府掾侮辱,愤而辞职。后游历长安,勤学《春秋》,后母怜其年幼,与他一同到长安,以织履供其读书。历经十多年,学问大进,射策甲科,被任为郎。河平二年(前27年),迁博士,数年后出为朔方刺史,谨于职守,一方称颂,调任丞相司直。敢于上书直言,举劾失职朝臣,得到丞相薛宣的器重,说他有大才,日后必居相位。不久升京兆尹,严厉打击不法豪强,有政声。永始二年(前15年),擢御史大夫,不久继薛宣为相,封高陵侯。翟方进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量。凡与他不和或得罪过他的人,都会伺机报复,弹劾罢免给事中陈咸、逢信即为一例。绥和二年(前7年),接连发生山崩、水灾、日蚀等天象,朝野惶恐,因他交恶过多,一些人乘机上书,说天象多变,天意震怒,须大臣替身才能消灾,并责他为相九年,不能顺天应人,致使阴阳失调。成帝立即召他入宫,令他自裁,并赐牛酒(赐死的表示)。翟方进只得自杀以谢天下。成帝以“丞相暴亡”宣示中外,亲往吊祭,进谥“恭侯”。后来反抗王莽的翟义是其子。(见班固《汉书 》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按):翟方进,汉,字子威,年十二而孤,西至京师受经,后母随之,织屦以给朝夕。永始中拜相,后母犹在。以儒雅缘餙吏事,号为通明相,封高陵侯,(见《尚友录》之二十一)

6.翟义(?-7),字文仲,少以父任为郎,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与曲阳侯为婚,又素著名州郡,轻义年少。义行太守事,行县至宛,丞相史在传舍。立持酒肴谒相史,对饮未讫,会义亦往,外吏白都尉方至,立语言自若,须臾义至,内谒径入,立乃走。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以其贼不辜,部掾吏夏恢缚立,传送邓狱。恢以宛大县,恐见篡夺,白义可因随后行县送邓。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载环宛市乃送,吏民不敢动,威震南阳。数岁,平帝崩,王莽居摄,义心恶之,乃谓姊子上蔡陈丰曰:“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依托周公辅成王之义,且以观望,必代汉家,其渐可见。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可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丰话诺。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等结谋。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立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郡国皆震,比至山阳,众十余万。莽闻之,大惧,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曰:“莫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害我孺子,罪深于管蔡,恶甚于禽兽。”于是吏士精锐遂攻围义于圉城,破之,义与刘信弃军庸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节选自《汉书·翟义传》)

(按):司徒掾班彪《翟方进传》后曰:“丞相方进以孤童携老母,羁旅入京师,身为儒宗,致位宰相,盛矣。当莽之起,盖乘天威,虽有贲、育,奚益于敌?义不量力,怀忠愤发,以陨其宗,悲夫!”

7.翟牧,汉,兰陵人。有子日兄,与同郡白沛同受孟子《易》,仕为博士,由是《易》有“翟孟白之学”。(见《尚友录》之卷二十一)

8.翟普林,南北朝,事亲以孝,躬耕色养,乡里称为楚丘先生。(见《尚友录》之二十一)

(按):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楚丘先生曰:“噫!将我而老乎?噫!将使我追车而赴马乎?投石而超距乎?逐麋鹿而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何暇老哉!噫!将使我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决嫌疑而定犹豫乎?吾始壮矣,何老之有!”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诗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言老夫欲尽其谋,而少者骄而不受也。秦穆公所以败其师,殷纣所以亡天下也。故书曰:“黄发之言,则无所愆。”诗曰:“寿胥与试。”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第二十九条·楚丘先生、孟尝君)

C.晋十六国时期

9. (272-344),字道深(又字道渊),浔阳人。笃行纯素,仁让廉洁,不屑世事,耕而后食,人有馈赠,虽釜庾一无所受。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名德,皆不敢犯,乡人赖之。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以“翟家四世(翟汤祖孙)”和“浔阳三隐(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最为著名。始安太守干宝与汤通家,遣船饷之,敕吏云:“翟公廉让,卿致书讫,便委船还。”汤无人反致,乃货易绢物,因寄还宝。宝本以为惠,而更烦之,益愧叹焉。咸康中,征西大将军庾亮上疏荐之,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建元初,安西将军庾翼北征石季龙,大发僮客以充戎役,敕有司特蠲汤所调。汤悉推仆使委之乡吏,吏奉旨一无所受,汤依所调限,放免其仆,使令编户为百姓。康帝复以散骑常侍征汤,固辞老疾,不至。年七十三,卒于家。(见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翟汤传》)

(按):翟汤,东晋,字道渊,南阳人。汉(翟)方进之后,笃厚任素,义让廉洁,馈赠一无所受。值乱多寇,闻汤名德,皆不敢犯。庾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束带蹑屐而诣焉。亮礼甚恭。汤曰:“使君直敬其枯木朽株耳。”亮称其能言,表荐之。征国子博士,不赴 。主簿张玄曰:此君卧龙不可动也。终于家,子庄字祖休,笃守父操,不交人物,辟徵皆不就,亦高士也。庄子矫,矫子法赐,克世其德,时称“浔阳四隐。”法赐(南北朝),少守家业,立屋于庐山顶。老亲后,便不复还家,不食五谷,以兽皮及草为衣。虽乡亲中表,莫得见焉。州辟主簿、举秀才、征著作佐郎并不就。后其家人至石室寻求,因复还徙,违避征聘,遁迹幽深。后卒于岩石之间,不知年月。后世用作咏隐士的典故。(见《尚友录》卷之二十一)

10.翟斌(?-384),丁零族,十六国时期丁零部落首领。翟斌家族世代居住在康居(古西域国名),后来迁入中原。咸和五年(330),翟斌向后赵朝见,被封为句町王。咸安元年(371),前秦天王苻坚将翟斌的部族安置在新安、渑池。太元九年(384),因辅佐慕容垂建立后燕,被任命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翟斌自恃有功,傲慢无忌,邀官求赏,贪得无厌。又因邺城久攻不下,怀有背叛之心。翟斌暗示丁零人及其同党请求让他出任尚书令,慕容垂以官署尚未建立,此官无法迅速设置拒绝了翟斌,翟斌怒不可遏,暗地里与前秦长乐公苻丕谋划反叛,最终事情泄露,被慕容垂所杀。

(按):丁零人翟斌首叛前秦,开启了前秦帝国崩溃的序幕,并为翟魏的建立打下基础。慕容垂评曰:“翟王之功,宜居上辅。”司马光《资治通鉴》云:“翟斌恃功骄纵,邀求无厌。”

11.翟钊(?-393),丁零族,翟魏天王翟辽之子,十六国时期翟魏政权最后一位皇帝,391年―392年在位。建光四年(391),翟辽去世,翟钊继位,改年号为定鼎(一作神鼎)。翟钊继位后,随即陷入与后燕的交战中。定鼎二年(392),后燕攻打翟魏,翟钊兵败投降西燕,翟魏政权灭亡。西燕皇帝慕容永任命翟钊为车骑大将军、兖州牧,封东郡王。一年多之后,翟钊阴谋反叛西燕,被慕容永所杀。(见《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一百八)

(按):翟魏(388-392),十六国时期丁零人翟辽在黎阳建立的政权。祖居贝加尔湖附近的敕勒人南迁入中原的被称为丁零人。在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背叛前秦。太元十三年(388),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黎阳自称大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翟魏以黄河为屏障,周旋于东晋、后燕、西燕三国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当时有《翟辽书》对其有详细记述,已佚。翟辽政权辖七郡三万余户,七郡名称待考。

D.隋唐时期

12..翟 让,东郡韦城(今河南省长垣)人,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因犯死罪,逃至瓦岗,聚众起义,是瓦岗军初期首领。李密投瓦岗军后,杀张须陀,克兴洛仓,开仓济饥,声势大振。翟让有意让贤,并推李密为魏公,自任司徒,封东郡公。不久被李密谋杀。(见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

13.翟奉达(883—?),名再温,以字行,敦煌(今属甘肃)人。昭宗天复二年(902)20岁,为敦煌州学上足子弟。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任随军参谋,后晋出帝天福十年(945)为州学博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为沙州经学博士兼殿中侍御史。翟奉达长于历学。敦煌遗书中存其撰《具注历》5种、《寿昌县地境》。今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收《西征小记》、《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二文,记载翟奉达事迹,并收录其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见《敦煌遗书》及向达相关著作)

14.翟乾祐,隋,有道术以考召著名。云安一邑江流之险,十有五处。一日,召其滩神使平之,至者十四,最后至乃一女人,曰:淞江小民,藉江流之险为人挽负以资,其生岂可平也?于是令滩神悉复其险。见《尚友录》之二十一)

(按):翟乾佑是云安人。他眉毛重额头宽,眼睛大下巴方,身高六尺,手长超过一尺,每次向人作揖手都超过胸前。他曾经在黄鹤山拜来天师为师,完全学到了来天师的道术。他会呼吸吐纳之法,能书写箓符,在陆地上能治服虎豹;在水里边能治服蛟龙。他躺卧的时候,往往头不靠在枕头上。他常常谈论将来的事情,说的没有不应验的。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5.翟光业,五代,事继母以孝闻,不殖财产,假宫舍以居,萧然谨蔽,风雨日与宾客饮酒,聚书为乐,仕后周为枢使。见《尚友录》之二十一)

E.宋元时期

16.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见《宋史》第一百三十一翟汝文列传)

17.翟守素,济州任城人。父溥,晋左司御率府率。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从征太原,命海州刺史孙方进围汾州,守素监其军,转引进使。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赐守素钱五百万,入谢日,复遣为岐帅符彦卿官告使。守素辞以锡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并垒未下,诏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虏获。太宗即位,迁客省使,领宪州刺史。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俄而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未几,迁商州团练使。雍熙二年,改知延州。自刘廷让败于君子馆,河朔诸州城垒多圮。四年,诏守素与田仁朗、王继恩、郭延濬分路按行,发诸州镇兵增筑,护其役。赐白金三十两,留充天雄军兵马钤辖、知大名府,改知潞州。会建方田,命为代北方田都部署、并州兵马钤辖,从屯夏州,改知凤翔府。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见《宋史》·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三)

(按):夏州是晋朝时期的陕西省白城子村的古地名,是西夏政权的发祥地之一。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公元431年,北魏灭其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即改为夏州,治岩绿县。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宋代,城周围已逐渐为沙漠所覆盖,最终成为废墟。元初州废。

又按:石州有三(山西、广西、四川),此指山西石州,北齐文宣帝置西汾州,周武帝改为石州。

18.翟兴(1072-1132),抗金名将。字公祥,河南伊阳人。少以勇闻。剧贼王伸起,兴与弟进应募击贼,号大翟、小翟。金人犯京师,西道总管王襄檄兴统领在城军马。以保护陵寝功补承信郎,辟京西北路兵马副钤辖,为陕西宣抚司前军统制。高世由以泽州降金,金以为西京留守。兴与进提步卒数百,卷甲夜趋洛阳,擒世由等斩之。群盗冀德、韩清出没汝、洛间,兴以轻骑追袭,德就擒,清仅以身免。会进为叛将杨进所害,贼乘势击败官军,兴帅余众拒贼,保伊川。明年,诉进死事于朝,以兴代进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京西北路招讨使,兼知河南府。杨进屯鸣皋山北,兴与子琮帅乡兵时出扰之,进惧,弃辎重南走,兴邀击于鲁山县,进中流矢死,余众溃去,西京平。贼王俊据汝州,兴引兵攻之,俊弃城去,退保伞盖山。兴进攻,免胄大呼曰:“贼识我乎?我翟总管也。”众皆披靡,遂破之。金人犯河阳、巩县、永安军,兴遣子琮与搏战,屡捷,追至渑池。诏授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转武略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寓治伊阳。时河东、北虽陷,土豪聚众保险,兴遣蜡书结约之,向密、王简、王英辈皆愿受节制。奏上,高宗嘉之,授河东、北路军马使,遍檄山砦,由是汾、泽、潞、怀、卫间山砦首领皆应命。金人入陕右,兴遣将邀击,俘五十余人,又遣子琮生擒金河东都统保骨,遂复阳城县,乘胜取绛之垣曲,进至米粮川。绍兴元年春,金重兵犯河南,时兴军乏粮,就食诸道,仅存亲兵自卫,人情震恐。兴授将彭玘方略,设伏于井首,俟敌至阳遁,金众果追玘,伏发,金帅就擒。邓州人杨某拥众河北,伪称“信王”,兴遣将董先追获于商州杀之。进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刘豫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蒋颐持书诱兴以王爵。兴斩颐焚其书,豫计不行,乃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伟杀兴,携其首奔豫。或云:赂伟为内应,以兵径犯中军,兴奋击坠马死。事闻,赠保信军节度使。兴威貌魁伟,每怒,须辄张。军食不继,士以菽粟杂藜藿食之,激以忠义,无不奋厉。在河南累年,金人不敢犯诸陵。诏赐军名“忠护”。子二:琮,沈勇有父风,继兴为镇抚使;琳,阁门祗候。(见《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

F.明清时期

19.翟銮(1477-1546),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见《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翟銮传)

20.翟鹏(1481-1545年),字扶九(又字志南),号联峰,生于直隶省永平府抚宁县(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明正德三年(1508)一举考中进士,出任户部主事,转任员外郎,后又任卫辉知府,升陕西副使,进按察使,嘉靖七年(1528)再升右金都御史,巡抚宁夏,嘉靖二十三年三月,擢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以俺答大入,下狱谪戍死。人皆惜之。初,鹏在卫辉,将入觐,行李萧然,通判王江怀金遗之。鹏曰:“岂我素履未孚于人耶?”江惭而退,其介如此。隆庆初,复官。(见《明史》卷二百O四·列傳第九十二翟鵬传)

21. (?-1788)清藏书家、学者。字大川,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性嗜藏书,自经史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稗史说部、佛乘道诰等书,广加收罗。建书楼三楹,储书检校,名“书巢”,藏书家杭世骏亦记其“环堵之室,而卷且盈万。”作有《书巢记》,记其储书经过。撰述勤奋,至老不倦。目录学之书有《汉书艺文补志》,著有《四书考异》、《尔雅补郭》、《湖山便览》、《艮山杂志》、《通俗编》、《无不宜斋诗集》、《说文算经证》、《周书考证》等。弟翟瀚,字莼江,亦好藏书,所收多善本。藏书印有“翟瀚之印”。

22.翟凤翥,山西省闻喜人,清初大臣。顺治年间进士,以明习法律见称,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职期间,治狱以宽厚为主,修葺学宫书院,戏课农桑。

23.翟云升,山东省东莱人,清代学者。道光进士。性嗜古、工诗,尤精隶书。有《隶篇》、《五经岁遍斋诗稿》、《说文辨异》等。

24.翟大坤,清代嘉兴人,与其子翟继昌皆为山水画家。其女翟曹娥为女书画家。

翟鸿燊(1943-,国学实践应用专家,经济与文化学者。中国当代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系国学实践应用专家,经济与文化学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以来,翟教授一直怀着强烈的民族心和使命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研究,在融汇国际各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主流、营销理论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针对管理科学、决策科学、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企业团队等方面提出一整套独到的解决方案,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代表作品《高品质沟通》《领导的力量》《说在恰到好处》。

G.现当代时期

25.翟万益(1955-),祖籍陕西三原,出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1997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三等奖,2000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日自咏诗书展等展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第一卷,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导。

26.翟志刚(1966-),黑龙江省龙江县人,共产党员,双学士学位。翟志刚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成为中国出舱活动第一人,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

恕不一一。


  作者简介  


陈有顺,男,1956年出生于兰州,祖藉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马姓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新时代家风家教传播使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谱牒文化学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学、陇右文史及姓氏与谱牒文化等。著有《陇右陈氏文史考》《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等。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

或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提示




投稿前请点击蓝字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天马竞辉原创文社投稿须知(←点击此标题链接即可阅读)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请认真校对,定稿后再投,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按编制修稿情况一定比例发放(详见投稿须知);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文社对投稿作品有修改、编辑、宣传等权利,同时尊重作者署名权,若不能刊用作品,文社会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