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观后感

文摘   情感   2024-07-22 18:33   江苏  


这一阵,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公映,引起社会热议。


有人说颂扬,有人说抹黑,无论给好评的,还是给差评的,多数都是从自己个人的经历,或按自己个人的理解去解读,能说透其中玄妙的,我看不多。


其实,冯小刚拍片的初衷,也许并不复杂,他就是想回顾自己年轻时在军队文工团的那段经历,用视觉化的形式表现了一下自己的情怀罢了。


读过严歌苓小说《芳华》,再来看电影《芳华》,也许会有深一步的感触,对冯小刚的拍摄应该多一点赞扬才对。


有人总结了几句,《芳华》反映了刘锋的善良,小萍的平凡,穗子的反思,丁丁的拜金,淑雯的尚权,概括得似乎有点道理。但无论电影,还是小说,《芳华》只是作者的“芳华”,我们都是旁观者,我们各自的芳华是无法直接代入的。


尽管无法“代入”,但电影《芳华》中的几个场景还是让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过目难忘,多少能够产生共鸣。


特别是小萍送刘锋离团下连队、小萍身着病号服的独舞、刘峰与小萍在车站的对话,令人唏嘘,也让人联想到了自己。


上世纪70年代,我也曾在大西南的某个山沟当兵十年,度过了从十几到二十几岁的青葱岁月,说起来也算一段“芳华”。


那时候能参军可不是简单的事,多少得有点“背景”,然而,我并不是有背景的人。能荣幸走入军营,一是基于父亲老战友们的鼎力帮忙,二是自己在学校学业上的较好记录。


也许那时年少懵懂,涉世不深,这段经历,当时并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至今脑袋里也找不出几个可以缅怀的场景,以至于战友群里有些人每每对往事的回忆,于我而言,仿佛都是在讲故事。


尽管如此,十年的军旅生涯多少还是给自己的性格刻下了些许印记,归结起来一是守时;二是读书的兴趣。


关于“守时”,实际就是一种纪律性的养成。遵守时间的约束,遵守条例条令的规定,其实都是小节,但凡认认真真当过兵的,对此不会陌生。而今,有人甚至把是否“守时”,作为一个人是否靠谱的重要方面看待,这倒有点让自己引以为傲了。


说到读书,在当时那个对读书不看重、看重也无书可读的年代,生活在与社会基本隔绝的山沟里,学到了社会上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多少也是种幸运。


而在那些年间,无形中养成了读书的兴趣,更使自己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受益无穷。尽管后来高考恢复,部队未给机会,自己也没有创造机会博一下,终未能进入全日制大学圆年少之梦。


但因了这段从军生涯,读书的兴趣,后来帮助自己通过业余学习,完成了必须的高等学业,自然也就无须抱憾了。更主要的是,读书的兴趣,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与社会连接的兴趣和方式,在岗时不至落伍,退休后也不会寂寞。


几十年过去,岁月流逝,芳华不再,再回过头看《芳华》,其中的认识已经归于理性。


冯小刚是通过电影展示了一种华美,严歌苓是通过小说反映了一种深刻,而我们自己的芳华,我想,则是一种平凡,也是一段客观存在、不说也罢的平凡记忆。


(原文发布于2017年12月24日《我看《芳华》》《善待善良》)




老兵弓长
旅游、摄影、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