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07-22 18:22   江苏  


古时人们离开市井避于乡野,谓之归隐。


徜徉于乡村田陌,醉心于山水之间,似乎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境界;如今,追求同样的境界已不可得,但径直将退休比喻成归隐亦可。


若干年前,脱离了朝九晚五的羁绊,戏称已属归隐之人,但直到几年前从市中心迁至原来的“乡村”,应该才算真正开始了现代“归隐”生活。


不过,现代社会中追求古人的归隐之道基本是不可能的。一是基本找不到那种理想的乡村田园之处;二是即便能找到那样的地方,“原始”的生活环境估计也适应不了。


所以说,当代人之归隐也就是寻求“隐于市”的心理状态,并非如古人那种躲避尘世的“归隐山林”。


所谓“隐于市”,愚以为也就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在人群中别显摆了。原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如此隐居并不难。


难在有个码字嗜好,思想无法“隐居”。特别是现时网络资源丰富,各类信息充斥于眼,对个中某些荒谬和无稽,联系过往的经历与认识,总免不了“发发声”,码几个字吐吐槽。


但问题是,网络上的表达须有统一的“格式”,如果“发声”的某些动作是不合“式”的,当禁必禁。曾有过不合“式”的体验,换来了“噤声”一回,现在回顾此事,领教之余当引以为戒:归隐啦,切不可显摆啊!


其实,古人的归隐,多数情况下也不过是个“托辞”。无非是找个不受尘世袭扰的地方,或著书立说,或教书育人,以期留下身后名;而今,此类人物不可能存在。


现在的归隐,多数追求的是无病无灾,安享人生晚年而已,并非想与世隔绝。既然如此,不可脱离社会,不可泯灭思想,当是题中应有之意。


所谓的“思想”,也就是对所见所闻,理解辨识的过程,切不可为舆情所惑,更不可以讹传讹。


近来网络疯传的“红白蓝事件”,剧情已几次翻转。此事尚无结论还在调查之中,但仅就披露的信息,只要过过脑子就可以看到那么多的荒谬和无稽之处,实在是网络传播的经典案例。


话说回来,我等思想,充其量不过是闲语碎言,构不成宏图巨篇,但诉诸文字,喜诗文,平仄不论,押韵即可;喜短文,言简意赅,通顺即可;当以使人读懂为要。


然而也见人撰文,随意写就,特喜好文言白话相间,令人读之佶屈聱牙,难以卒读。有人玩笑告之,说人话,不改;有人正经告之,说普通话,依然如故;也是够有性格的,别人也就不去说了。但他的文字不知道别人看不看,反正我是不看的。


就我而言,但凡作文,绝不为写而写,无论大小道理,总要说出点道道来。其次,文字绝不故弄玄虚,就是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明白。在此所言,并非扬我抑彼,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但愿理解。


(原文发布于2017年11月30日《归隐无门》)




老兵弓长
旅游、摄影、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