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源
1.佛教典故推动
据传在佛陀时代,佛陀召集僧众时,人多且到达时间不统一。最初击打犍椎(木钟)通知众人,但声音混杂难以听见,于是佛陀指示敲击大鼓。此后鼓加入佛家生活,用于活动的号令。这为晨钟暮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报时需求推动
在古代,钟和鼓是城市的报时系统。例如唐代长安曾实行严格的夜禁政策,日暮时,由城门郎在承天门楼按照漏刻准时擂动暮鼓,接着六街鼓承而振之,擂 800 声,宫城、皇城、外郭城门及坊市门都要即时关闭上锁,街上禁绝人行。待五更以后,随着城门郎擂动承天门晓鼓,六街鼓承擂 3000 声,各宫门、城门及坊市之门才准开启,允许人行。这体现了晨钟暮鼓在古代城市管理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02.
发展
1.中国古代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报时方式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汉魏时期是晨鼓暮钟,到了齐武帝(483 年 - 493 年)时,由于鼓声传的范围有限,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而开始使用钟声报晨,首开晨钟暮鼓的先河。后来得到皇家的特许以后,寺庙也开始采取这种报时方式。
2.与佛教修行结合: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晨钟暮鼓逐渐与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日常活动紧密结合。早上敲钟,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僧众,让他们开始新一天的修行和功课;晚上击鼓敲钟,则是提醒僧众一天的结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修行和行为,为夜晚的休息和冥想做准备。
03.
成熟与定型
1.建筑格局的形成
明代之后,禅宗的寺院建筑方式逐渐在全国推广,形成了山门与天王殿之间必建钟鼓二楼、东钟西鼓(左钟右鼓)的建筑格局。鼓楼内悬有大鼓,配合钟楼的钟敲击,成为寺院的固定建制。
2.仪式的规范化
在长期的实践中,寺院晨钟暮鼓的敲击次数、节奏、伴随的经文念诵等都逐渐形成了规范的仪式。例如,有的寺院敲钟为 108 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往复两次,这与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理念相呼应,如象征一年 12 个月、24 节气、72 候(5 天为 1 候)等。
04.
钟鼓作用
寺院为何要“晨钟暮鼓”呢?因为钟鼓具有如下作用:
(一)钟的作用
1、断烦恼 、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
《晨钟偈》有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晚《暮钟偈》亦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禅门日诵•钟偈》有云: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暗悉皆闻
闻尘清净证圆通 一切众生成正觉
洪钟初叩 宝偈高吟 上彻天堂 下通地府
上祝诸佛菩萨 光照乾坤
下资法界众生 同入一乘
三界四生之内 各免轮回
九幽十类之中 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 免遭饥馑之年
南亩东郊 俱瞻尧舜之日
干戈永息 甲马休征 阵败伤亡 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 罗网不逢 浪子孤商 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 地久天长 远近檀那 增延福寿
三门清净 佛法常兴 土地龙神 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 六亲眷属 历代先亡 同登彼岸
这些偈语都表明了钟具有这些基本功用。
2、庄严道场
钟,在中国原是礼乐器,沿用于佛门中,每月礼祖及佛前大供等佛事法会中,皆以钟为乐器,配合僧众清净的梵呗唱诵,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贤圣并摄受与会大众,凸显佛事、法会的庄严隆重。
3、警策修道
据敕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之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以警僧众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二)鼓的作用
鼓具有报时和赞呗的作用。鼓有多种类型,其中法鼓是禅宗寺院使用的大鼓之一,设于法堂东北角。法鼓是在法会开始之前用来告知大众,或者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候敲击。法鼓也比喻佛陀说法如鼓,可劝诫大众向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茶鼓设在法堂的西北角,在请茶、进斋、普请、放参更点时击之,一般是长击一通;大鼓是早晚报时、号令是所用的鼓。架在作为一种集合僧众的法器而使用,而且还具有号令僧众的作用。
除了有集众的功用以外,鼓也被用来参加各种佛事赞诵唱念活动,配合其他乐器来演奏佛乐,以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
寺内的钟、鼓,除了作为僧人集结讯号之外,还有更深的佛法意义。《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佛祖统纪智者传》中说:“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
行者闻钟鼓声,要发如是愿: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钟声只是佛陀,无尽方便中一种,体现了三宝无尽的慈悲心念,用钟声增长正念,从而普度一切众生。
晨钟响起,愿一切众生出离火坑,
暮钟响起,愿幽冥众生闻钟脱苦。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仅作公益分享。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青岛大珠山石门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鲁(2022)0000140
点个“ 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