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京港地铁运营的首条线路,也是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在中国内地参与投资、运营的首条地铁线路——北京地铁4号线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的2009年9月28日开通试运营,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15年。今天的【交通号外】就一起回顾一下北京地铁4号线走过的这15年。
北京地铁4号线虽然建设较晚,但出现在规划图上却比很多线路都要早。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编制的北京历史上第一套地铁线路规划中就已经有了西直门经白石桥、魏公村、友谊宾馆、中关村、北大到颐和园以及新街口-西四-西单-陶然亭等走向的线路。1965年的“一环两线”规划中,“一环”也就是后来的环线(2号线),“两线”分别包含后来的一线(1号线)和西直门经动物园、首都体育馆、气象局、魏公村、友谊宾馆、中关村、清华、圆明园到达颐和园、青龙桥的“西颐线”,当时“西颐线”预计将要作为北京地铁三期工程建设。1983年编制的北京地铁规划方案中,“西颐线”成为了规划地铁3号线的一部分(当时规划的3号线西边到香山,东边经新街口、地安门、东四十条、工体、农展馆、酒仙桥等地到首都机场),地铁4号线的规划也同时出现,当时是清河经学院路、北太平庄、积水潭、新街口、西四、西单、宣武门、菜市口、陶然亭、北京南站,经南二环至永定门接上南北中轴线8号线。之后的地铁规划修订曾经将线路作出较大的改动(尤其是3号线改动最多),白石桥-颐和园的路线甚至一度被划入地铁9号线。由于当时的规划中,3号线优先级较高,因此在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建设时,西直门站、东四十条站也预留了完整的站台结构,但由于规划调整、资金紧缺等原因,3号线最终落实建设已经是2010年以后的事了。西直门站预留给3号线的站台最终也给4号线使用。
2004年修编上报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4号线也正式确定为现在的走向(3号线新街口-颐和园区段给了4号线,当初规划的4号线新街口以北区段也是几经辗转,现在由昌平线、19号线等线路的一部分替代其功能)。之后,北京地铁4号线于2004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开工建设之后不久,当时的香港地铁公司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北京地铁4号线投资、建设、运营合作的原则性协议。之后于2006年1月16日,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的北京市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正式成立,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北京地铁4号线的投资、建设、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的建设时间长达5年,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通车试运营。2010年12月28日地铁大兴线建成通车后,与4号线直通运行。
北京地铁4号线北起西北五环外的安河桥北,南至南四环公益西桥,经北宫门、西苑(可去往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圆明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关村、魏公村、国家图书馆、动物园、西直门、新街口、西四、西单、宣武门、菜市口、陶然亭、北京南站等热点地区,游客集中的西单、西四、颐和园、圆明园甚至清华、北大都在4号线沿线,无论是通勤还是游客流都不小,在Seltrac MS型信号系统的加持下,最小间隔可以压缩到2分钟左右。地铁4号线也是北京南站首条地铁线路,随着后期京沪高铁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地铁4号线的客流也“水涨船高”。地铁4号线也接收大兴线北上/南下的庞大的直通客流,由于4号线与大兴线一车直通运行,大兴区居民前往4号线沿线也能够一车直达。因此4号线的客流量之大(尤其是早高峰进城、晚高峰出城)也是可以想象的。北京地铁4号线自西直门北上也途经大量“双一流”高校,且越往远走的高校一般分数线越高,也就有了“谁先下车谁就输了”的传说。作为客流大线,北京地铁4号线也是绝佳的广告载体。
作为京港地铁第一条通车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港铁公司在中国内地投资运营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北京地铁4号线在车站装修风格、车辆设计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港铁风格”。车站装修大量使用港铁常用的马赛克拼贴瓷砖,部分车站也有港铁风格的石英钟,车站也增加了紧急停车按钮、通话器等。车辆也是采用了港铁市区线经典列车常用的外挂门,车门上方的闪灯图也使用港铁风格的车站红点、绿箭头设计,并引入了港铁标志性的20声急促“嘀”的关门铃。随着车辆整修,车门边的垂直扶手柱后期也换上了车有菱形防滑纹路并涂黄漆的设计,与港铁最新的列车看齐。这些车站装修风格、车辆设计后来也在京港地铁之后参与经营的部分线路(如北京地铁16号线)以及港铁在内地参与经营的部分其它线路(如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经营的深圳地铁4号线)有所体现。其实港铁的一些设计元素在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内地各个城市的地铁都能找到,最典型的就是由港铁首创的“出”字出口标,在内地很多城市的地铁中均有借用(北京地铁都不少)。在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初期,京港地铁也引进了“4号美术馆”、“4号诗歌坊”等,为通勤族“眼前的苟且”增加一些“诗和远方”的成分(可惜没有坚持下来)。京港地铁也将港铁擅长文宣的特点带到了内地,对于乘车须知等的宣传经常做得比较贴近生活。北京地铁4号线也是将港铁“禁止饮食”的规定引进中国内地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后来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禁止饮食”的规定也普遍扩展到其它城市。
好的,本期【交通号外】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后记:其实笔者写这个系列的文章的一大动力也来源于去年6月毕业季组里在复兴门附近聚餐,当时组里一位巴基斯坦留学生也参与其中,在回去的路上,大家一同走过天桥跨过晚9点仍然繁忙的二环,乘坐地铁2号线换乘4号线回学校。这一路上笔者也跟巴基斯坦留学生介绍北京基础建设(以北京各“环路”、北京地铁2号线及4号线为主),巴基斯坦留学生也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基础建设成就赞叹不已。通过实践,笔者也亲身体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笔者自己见证了北京地铁由印象中最早的两条线路一直发展至今(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新线路开通),在笔者等交通爱好者眼里,地铁已经不仅仅是有点“冷冰冰”的通勤工具,北京地铁乃至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史中也有着很多故事,笔者认识的很多人也在体验地铁带来的高效、便捷之后,也对地铁背后的故事产生了一些兴趣。笔者阅读《北京地铁发展史》、《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等专著之后,也了解到了北京地铁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24年是北京地铁二期工程通车试运营40周年,也是京港地铁第一条运营的线路——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营15周年,笔者以此为契机介绍这两条地铁线路,也算对“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