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为何选择了华国锋作为接班人,是什么让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文摘   历史   2024-09-11 16:15   云南  

出生于1921年的华国锋,虽然是资历颇深,1938年的时候,年仅17岁的他,就投身抗日队伍报效国家。但是,不管是从资历还是能力方面而言,华老最终成为最后人选,也属于无奈之举。

宋永毅,是研究文史方面的专家,再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个人观点,我是颇为赞同的,用他的话来说,华老之所以能成为最后人选,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各方力量当中,伟人完全是无人可选。

邓小平和叶剑英这两个元老,有能力也有魄力,但是伟人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而王洪文一来资历浅,年纪轻,二来能力不足,更是压不住场子。因此,在这种无人可选的情况下,伟人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各方力量都可以接受,也不太排斥的华国锋了。

曾经当过湖南湘潭一把手的华国锋,在任上给伟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随后一路升迁至湖南的一把手。作为伟人家乡的父母官,华国锋在仕途上有着一些优势,对于这个家乡的父母官,家乡人民的风评也颇为不错,因此,1971年的年初,由伟人亲自提名,把华国锋调到了中央工作。

到了北京,仅仅第二年,他就取代了谢富治,被提拔为公安部的部长,由此,华国锋也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就在他在北京扎下根的同年,九月初,伴随着林彪的坠机身亡,选择人的问题又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伟人此后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没有表明任何实质性的态度。一直到了1976年的1月8号,周公病逝后,空出来的位置也就成了大家目光所聚之地。

谁能接替总理这个职务,也就有很大可能性,意味着成为接班人。

当时,担任副总理的张春桥,被认为是最大的接替者,包括他本人也做好了随时转正的准备。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976年的1月中旬,伟人作出了一个让大家都很惊讶的决定,就是提议让华国锋出任代总理。

对于伟人的这个选择,以及为何是出任“代总理”,而非“总理”,党史研究室的薛庆超是这么认为的:

“让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而不是总理,这说明毛主席在让谁接班的问题上还留有余地,还需要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对华国锋进行考验”

薛庆超这段话,仅我个人而言,我是颇为赞同的,说得挺在理的。其实,对于华国锋的能力,伟人还是有些疑虑的,是担心他魄力不足,难以压住场子。客观的说,伟人的这个担心是确实存在的。

在叶剑英、陈云这些元老看来,华国锋并不是一个铁腕强人,不是个厉害的人,相反是个老实厚道的人。对于华老忠厚老实的性格,伟人也是清楚的,因此才会在1971年让他先出任“代总理”,想进一步考察他,而他当时也只是属于待定的“接班人”。

真正让伟人下定决心,确定华国锋为接班人,是因为1976年天安门悼念周公的事件。这事之后,邓公被撤销了职务,挑起事端的江青一伙人,也被打入了冷宫。由此,最后得利的就是华国锋。

1976年的4月7号,华国锋转正成为总理,此后又成为第一副主席。

“第一副主席”这个职务在之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个职务是专门给华国锋量身打造的,在外界看来,这就是伟人强调华国锋作为接班人地位,提出的一个新职位。

可惜的是,伟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这个接班人,在剩下不多的时日中,他仓促的把华国锋推到前台,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后,一代伟人病逝。

伟人病逝前,在场的人有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等人,看着这些人,伟人意味深长的说: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1980年的11月到12月,政治局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讨论华国锋的去职问题,这次会议之后,华国锋就退出了政坛,过起了归隐生活。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海涵和指正,望理性探讨为谢!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为你说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