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假象背后:走出冒名顶替综合症的迷雾!

百科   2024-10-27 10:02   北京  
   
本公众号仅做分享使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5pnWUAGDVPvrvpTMz-G4w


大家好,我是Icey,从业多年的心理人。在我接触过的孩子和成年人中,有一类很特别:明明客观评价上已经很优秀了,但在主观评价上却总觉得自己根本配不上这一切。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跟我说过,哪怕进入了斯坦福、剑桥等名校,却发现身边的人特别优秀,总觉得自己是侥幸。可能只是招生官搞错才录取了我,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得更努力才行,一天都不敢停下来,为此惴惴不安。


心理学上这叫“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or Phenomenon),许多人在成就显著的情况下仍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的心理状态。尽管这些人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和客观的成功,他们却常常感到自己不配拥有这些成果,甚至认为自己的成就是通过某种“欺骗”手段获得的。


冒名顶替综合征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被提出,源于两名研究人员的亲身经历。


保琳非常优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因为出彩的表现而登上了当地报纸,她还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但即便每次都能考A,我却总觉得自己考砸了。无论取得什么成就,她总是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个「骗子」,怀疑自己获得的成就都是以某种方式欺骗了其他人而得到的,这种感觉一直困扰着她。


直到成为文理学院Oberlin College的助理教授后,保琳与同事苏珊娜聊起,惊讶地发现苏珊娜也有共同的「欺诈感受」。


当把范围扩大到学生,她们发现很多人感觉在才华横溢的同学中自己是「冒名顶替者」,她们将观察到的感觉称为「the impostor phenomenon」(冒名顶替现象)。

为了深入研究,她们花了5年时间采访了150位「成功」女性,大学生、教职员工;法律、护理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等。


结果发现,尽管她们都取得了客观上的不错成就,但很少有人相信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都有强烈冒名顶替感,如认为能力被同事和管理者高估,甚被录取是招生评分的时候出错了等。


这种感觉不分性别。哈佛心理学家艾米·卡迪就曾收到过数千封表达自己有冒名顶替感的来信,其中有大约一半是男性。


心理学家Gravois在2007年也发现,70%的人都将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至少一次当冒名者者的感受。


成功带来的「我不配」


其实,导致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对「能力」都有着不合理的理解。


研究人员发现,这样「错误」的信念通常有5类:



「完美主义型」:只有完美的取得一项成就,才算有能力。比如他们不能接受,在表演时有任何的停顿,一旦不连贯有点瑕疵,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天才型」:如果不能又快又轻松完成任务,就是没有能力。比如,我为考试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就会觉得自己能力差,否定自己。


「超级英雄型」:在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才是有能力的。比如,既要自己工作出色,又要自己贤妻良母,还要自己内外兼修,甚至只是一次方案被否定,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专家型」:必须有极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才是有能力。比如,虽然在专业领域已经很出色,但还是觉得自己得更好才行,所以会把认为有能力的标准往上移,永远遥不可及。


「独行侠型」:得靠自己一个人获得成功,才是有能力。比如,虽然我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不能求助别人,需要别人帮忙肯定是自己能力不够。

躺平摆烂和过度努力



研究发现,主观、客观维度上的长期负面反馈,会让人像一直囚禁在小笼子里的老鼠一样。心理学家Dr. Heatherton曾经招募大学生进行做过一个实验,先填写对自我认知的状态,再随机给出负面、正面、中性三种反馈,之后再让参与者再做一次自我认知。


结果显示,得到负面反馈的人表现出更加消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价值较低。正面反馈组的人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能力较强、价值较高。而中性反馈组的参与者,则保持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状态。


长久下去,这就会引发两种极端状态,其一就是,习得性无助此外,还可能会走向躺平的另一个极端:过度努力


在这种「不配得感」的加持下,他们通常会过度卷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从而导致个体的收益努力比下降,陷入无尽倦怠。


打破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循环



面对冒名顶替综合征,理解并重新调整自我评价是关键。研究表明,接触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打破完美主义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客观的自我认知,从而减轻自我怀疑。


通过学习和反思,个体可以逐渐发现那些曾经令自己焦虑不安的外界标准或标签,并意识到它们并非评价个人成功的唯一依据。


这正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部分——超越狭隘的自我认知,形成更广阔、更灵活的心态,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

如果您对心理学感兴趣,想学习一些专业的心理知识来帮助自己和家 人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咨询,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招生老师:15070973005(肖老师),15270868146(朱铭老师) 报名咨询。



365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平台(全国终身学习品牌)

知行365
知行365,幸福千万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