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员全面营销的局面能否缓解或结束?(重发可留言版)

职场   职场   2024-09-02 08:16   上海  

十几年前的银行还是部门分工明确,员工精细化职能。

但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却形成了一种被大家诟病的全员营销,全品种综合营销的局面。

银行业作为一个行业首先是由一家一家的商业银行(含下属分支机构)组成的,每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经营决策者、决策逻辑和经营策略,但是无论大银行、小银行,网点多、网点少,员工多、员工少;最终大家都选择全员营销,全品种综合营销作为一项工作安排是很有意思的。

之所以形成“全员营销且强调全品种综合营销”这样一种安排。主要原因是银行经营决策层认为“就算无效也无害,万一有效也挺好”群体非理性选择。次要原因是各家银行产品和服务缺少差异化从而导致“内卷”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营销:
营销,指企业发现或发掘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

那么全员营销是什么呢?
就是指企业,也就是银行中的全体员工(实际是基层每一名员工)参与发现或发掘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

那么全品种综合营销是什么呢?
就是指企业,也就是银行要求员工无需发现或发掘准消费者需求,直接将所有产品通通推销给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在全品种综合营销中,对客户需求的发掘或发现不再重要,在该游戏条件中,能将客户不需要的产品更多的卖给客户才是胜利。


那么,这种全员营销全品种营销的方案,明明看着就不靠谱,为何会成为主流呢?

前几天一位同僚的树洞留言其实很有代表性。“现在的银行高层已经成仙的,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是面对如此局面大多数银行基层员工的心声。

然而银行高层,经营决策者又怎会不知道”全员全品种营销”是一种短视的,饮鸩止渴的经营策略呢。

但是如此决策的好处就是“就算无效也无害,万一有效也挺好。”反正决策者的岗位任期也就几年,万一有效,可是任内的即时成绩。何况即使无效,付出的成本只是基层的时间精力罢了(本就是决策者最不在乎的成本)。

并且银行业近十年内卷加剧,互联网金融兴起,网点价值锐减。直接融资渠道畅通,市场占比下降。无可创新空间,同业竞争同质化,尤其是中小型银行,例外的是招商,新网等少数银行。经营日趋市场化,股东对盈利预期不减。

高层人浮于事,喊口号,加压力。

中层不拼能力,拼背景,推诿甩锅。

本该中高层解决的发展问题,以全员营销全品种营销的模式把责任甩给了基层。美其名曰:穿透式管理,直接给到基层压力,做不好是员工不努力,实则高层懒政。
现在的银行基本都在搞综合营销考核、平衡积分考核。说通俗点就是逼的每个人都必须全面发展,任何不全面的人都面临着考核扣分,到手绩效打折的地步。

但现实中每个人有自己的专长领域,可那些懒政者要求每个员工走出舒适区,说全面发展才有前途。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认知。

其实,躺在舒适区里做事情,才最容易出成绩。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如果在你最熟悉最擅长最舒适的领域,都搞不出成绩来,凭什么你会觉得“走出去”就能有收获?

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修炼长板”,很多时候要比折磨自己,逼自己走出去“盲目拓展舒适区”有用。

人的精力就像一条宽带,荷载能力是有限的。
带宽多分给A一些,必然B就得少分配一些。

精力都耗在补短板上,结果就是长板也没精力发挥了。

举个例子:信用卡营销能人原本收入产出可观,但因为综合考核,你逼着他大部分精力去学习发展不擅长的信贷业务,没有时间做信用卡,最后收入下降,银行信贷业务没发展多少,信用卡损失更大,造成得不偿失双输局面。

人要有管理自己“荷载”的意识,在精神层面“断舍离”。

要像“投资”一样,慎重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业务发展最忌讳“摊大饼”。什么都尝试,什么都通,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精,最后发现啥都会干,但到了专业领域又完全不能打。

现在动不动要银行员工全面发展,搞得像学生时代不能偏科一样。这其实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思维惯式。甚至以前有一个所谓的“木桶理论”:不管长板有多长,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它试图证明一个道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那些有“短板”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能装多少水真的取决于短板?
但真的是这样吗?


有短板的木桶就不能多装水了?
其实未必:


换个姿势,一样很能“装”。

业务发展,关键还是看你玩儿的“竞争策略”。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社会上各个领域真正混的好的恰恰是那些有“一技之长”“在某些领域有天分”“长板足够长”的人。

各个领域的人尖,往往都是“一根长板打天下”,而“没有短板”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业务指标不该是摊大饼式的一股脑儿全放进篮子派给每一个员工,而是应该给员工灵活选择的余地,让每一个人安心做擅长的,让总体利益最大化,然后决策层手握奖励机制在弱后项做引导。而现在搞得火热的全面营销考核,本质就是变着法少发你钱,你若不想被少发,就得再榨出点剩余劳动价值换。

在经济学上大卫李嘉图在两百年前《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每个人做相对比较擅长的事,“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最后大家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做大蛋糕。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决策层选择无视。最后造成全员营销,全品种综合营销局面的是根源上的问题,就好像石头总会沉底一样,是一种必然。
银行只要不改变业绩导向,营销导向。管理层继续只顾眼前成绩利益,秉持自己任内挖坑,填坑反正是后任的事。
中后台逐渐脱离群众,决策层不关心基层感受,工会组织失能(沦为发月饼饮料的摆设)。
银行的性质只要不做彻底的改变,资本继续掌握话语权,那在银行就无法体现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情况就不会变,只会越来越严重。

银行领导的白日梦
卖保险的小柜员
银行内卷是什么样子的?
在银行的我卑微到尘埃
开门红:任务随便下,完成算我输
躺平有理!躺平光荣!
银行业全员全面营销的局面能否缓解或结束?
我!大帅逼!进了银行!
行长你停下,等等你爷爷
为什么这代银行人对单位风评这么差?

内卷王
银行打工人联合起来呀,拒绝奋斗逼,抱团反内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