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疯了,好想提桶跑路

文摘   2024-08-28 17:00   上海  
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前几天评论区,有个建筑行业的小伙伴留言求助:

问我能不能给点,朝阳行业推荐和就业建议?
所以今天咱来聊聊,我对现阶段转行的看法。

先给大家讲个,建筑转行“成功”的案例。

二姐有位小伙伴,当年学的就是建筑。

口罩前在上海,薪资跟搞芯片的差不多。

近两年财政吃紧,单位项目少,收款困难。

前两年刚费劲吧啦考过一注,补贴取消了。

同院985硕士,一个月到手也只有六七千。

深感选错专业毁一生,每天郁闷到要死。
去年转行去了,传说中很朝阳的光伏行业。

从民建画图匠,变成电力设计院画图匠。

税前薪资9k左右,年底能有2W的奖金。

但出图效率和设计费用,同样卷到惊人。

中小型光伏电站,中标价可以干到十几万。

常常在可研阶段,就要求你肝出施工图。

把加班摊入时薪,收入其实没增加多少。

我相信有一部分同学,靠转行追风口。

盘活手头资源,成功在新行业发了大财。

但大部分人的际遇,会更接近第一个故事。

这是我这两年,悟出来的新道理:

“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好的选择,可以帮你比同龄人每月多挣点。

但没法给生活,带来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技术壁垒”,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还抱守着,复刻10年代计算机奇迹。

靠选好专业进大厂,赚easy money拿期权。

跃升中产住大平层,40岁退休的梦没醒。

可在一个每年,都能稳定供应1000万应届生。

其中300-500万,都是理工科人才的地方。

所有技术岗位薪资,最终都会被卷下去。

当所有人都是技术骨干,知识就带不来溢价。

宁德成为世界第一电池厂商,不妨碍它897。

朝阳行业红利不是你的红利,你才是红利。

所以,我的结论是,你想在此时&此地:
以技术劳动力的身份,把自己卖个好价格。

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误,趁早死了这条心。

化身资本使用红利,猜大家应该没这本事。

那就是只能在,“此时”和“此地”上动脑子了。

换地,可以跑去劳动力更值钱的地方打工。

例如拿打工度假签WHV,去澳洲当苦力。

18-30岁可以申请,对英语学历要求不高。

最多待三年,工作也不存在什么太高门槛:
酿葡萄酒,分拣矿石,去农场种树、收棉花。

底薪20澳币,偏远一些的地方能上30-40。

加班1.5-2倍工资,节假日能到2-2.5倍。

省着点花,3年攒个几十万人民币不成问题。

换时间,就是去发展中国家,搞降维打击。

90年代那会儿,就有一部分日本的年轻人。

跟随企业出海,外派到东南亚区开拓市场。

趁着当地缺技术劳动力,快速升到中层。

拿着比国内,更高的薪资和驻外福利补助。

享受当地的低物价低人工,甚至在当地买房。

吃到后发国家时代发展红利,混成了小中产。

当然啦,这些也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情况。

以前我分享过一本,讲韩国妹子润澳洲的书。

家里姐妹三个,跟父母挤在首尔近郊老破小。

她学习比较好,考进重点大学,进金融大厂。

过上挤2小时地铁通勤、陪领导唱k应酬。

工作百无聊赖,没有上升空间的社畜生活。

终于有一天,她绷不住,选择润了出去。

人生地不熟的新生活,并没有瞬间变好。

被韩国老乡坑钱,打黑工,抠抠搜搜省钱。

攒钱做二房东,被留学生开party罚掉押金。

走在路上被流浪汉歧视,被支票诈骗惹上官司。

百般努力也只是过上另一种,普通人的人生。

但她觉得能够不用忍受,首尔潮湿的坏天气。

每天能晒到温暖的阳光,吃到不错的饭菜。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整点便宜好喝的葡萄酒。

赚着日常足够花的钱,就是很理想的生活。

比起在韩国压抑,强调竞争的社会氛围中。

一直卷下去,想办法踩到别人头上要强。

所以真正的大问题,从来不是该不该转行。

而是过上怎样的人生,能让你别那么焦虑




二小姐笔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里游走,你该学点跟钱相关的硬核功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