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采风作品(二十七)】冰曦《半城烟火半城诗》

政务   2024-09-30 15:39   甘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半城烟火半城诗

冰    曦

                                         

一脚踏进漾水河畔的西和城,喜庆的音乐,攒动的人流,与盛夏阳光一起扑过来。我驻足,注目眼前宽阔的伏羲广场,只见女人们裙摆飘扬,舞姿摇曳,歌声缠绵。侧耳细听,是地道的方言,熟悉的词调: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巧娘娘穿的绣花鞋,天河边上走着来。

巧娘娘驾云进了院,天天给我教茶饭。

巧娘娘请到神桌上,天天给我教文章。

巧娘娘请上莲花台,天天教我绣花鞋。

……

巧娘娘,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也。此情、此景、此曲,是七夕前西和人对巧娘娘最虔诚的献礼,已像血液一样融进这片土地。

《史记》有记载,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即传说中的织女,其吞玄鸟蛋,育子大业,为东夷嬴姓秦人始祖,多次迁徙,至西汉水上游,也就是漾水河畔的西垂之地安营扎寨。此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水草丰腴,秦人生活安静,慢慢得以壮大。有后人秦非子好养马,供奉周王朝,获赏识而赐封秦地。怀念祖先修,于是有了乞巧节。秦崛起,一路东迁,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定都咸阳。而秦文化在漾水河畔早已根深叶茂,乞巧节就是它粗壮的分枝。

漾水河畔的女儿们勤劳耕作,日日辛苦,想拥有更多智慧,变得心灵手巧,巧娘娘便成为她们心中的“神袛”。七月初一前夜迎巧娘娘回家,由故人供奉七天八夜。这故人,是所有的女人,当地人叫巧女。最初,乞巧节只有未婚女子参与,又叫女儿节。美好与共,心向往之。如今,女儿、母亲、母亲的母亲,都可以当巧女。在这七天八夜里,她们亦歌亦舞,亦吟亦狂,向巧娘娘诉说心事,寄托夙愿,期待好事情发生。节日结束,送巧娘娘回家,生活恢复日常,似乎一切如故,其实不然,在“神袛”面前的寄托和期待,让女人们多出几分踏实和从容,对待生活更用心用意。

像过春节一样,在西和,乞巧节是一种仪式,更是一项文化传承。荣枯往来,物事变通,只有乞巧盛会每年如期而至,并闻名四方,引来宾客无数。我一个外乡人,对其场景并不陌生,再次身处此境,淳朴深情的歌唱传来,心中还是溢满感动和崇敬。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齿轮下,西和乞巧节每年都能进入大众视野,这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福音,也是一方民众的生活福利。再看歌舞场上的巧女们,有的如花朵一般,有的已被岁月打上烙印,但都在用力地跳,用心地唱。她们当中,有很多人和巧娘娘是几十年的老朋友,舞姿舒缓,神态安祥,就像身体里住着一个巧娘娘。谁说不是呢,经年相守,气脉相融,她们就是自个儿家中的巧娘娘。

太阳西斜,天色渐暗,吹来的风里有了丝丝凉意。街市比之前更热闹,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显得很拥挤。我绕过人群,沿街道随意往前走。来过很多次西和,却从没有这么悠闲地逛过县城。一个人,慢慢走,慢慢看,将自己置身于周遭的喧闹之外,与来来往往的人擦肩而过,听躲不开的种种言谈,再到路边的小摊点或门店里凑凑热闹,竟觉得很有趣。

街道很长,走了好久,也没能看到尽头。耳边安静下来时,我已经拐进一幢高楼后面的巷子。巷子有点儿窄,有些坡度,由低处往上看,是密集的居民区。此时,几束夕阳落在最高处的建筑上,好像是一座座平房,隐约可见其上的灰瓦兽脊。未经思索,我已往上走了。就像喜欢山水,更喜欢山水间的人和事一样,行走于城市,我会被街头巷尾的烟火味温暖,但心动的却是那些有年代感的静物。有人群不断地下来,我侧身相让。大致听出来,最上面有书画展。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让这块土地有了人间烟火;大秦帝国在这里起步壮大,留下说不完的故事;氐族杨氏在仇池山建立的古国曾延续380年之久,成为西和历史厚重的一页。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福泽,使这块大地一直在向阳生长,阔步行进。淳朴、耐劳、勤苦、笃定、善良是刻在其子民身上的符号。口腹之欲富足后,大家又向往美好,崇尚精神愉悦,并努力地去践行。乞巧节,就是西和人对地域文化坚定的传承和守护。相应的,文学、书画等等艺术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节节生高,闻名于周边。在热闹的节日,辟一处幽静之地,展示优秀的书画作品,众多喜爱者怎能“闻香”而不前往!

走近,方知此地叫乞巧文化苑。青砖灰瓦的平房,组成一座座独立的院落。院落布局很有古意,门阔槛高,正屋高置,厢房左右;又随处可见古树、花草,给人清凉、惬意之感。我虽为外行,但走进第一个院落的展厅,就被风格多元、笔精墨妙、独具匠心的书画作品吸引住了。出出进进的人很多,却不嘈杂,大致是因为书画安静的气场,而能来此地的人多是喜好者,都轻手轻脚,即使交谈也是压低了声音。我走过每一个展厅,细细品读一眼就入心的作品,一知半解,感受更多的是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在最后一个院落的展厅内,名为《乞巧女儿》的人物画让我心中一动,它以形写神的笔法,在似与不似间,蕴藏着生动的气韵。这时,几个小学生进来,挨个儿观看墙上的书画。起初,他们眼神专注,低声细语地说话。但天性使然,一会儿,稚嫩的声音就放开了,说的都是对眼前书画作品的见解。

“这幅汉隶是乙瑛体,苍劲有力。”

“这是魏碑,朴拙中见厚重。”

“这是袁安体,线条有方有圆,很好看。”

“这幅小楷是钟繇体,我也在临他的《宣示表》。”

我听着,不由得对几个孩子刮目相看,发现他们肩上都挎着帆布包,有毛笔露出头。一问,是从书法培训班过来的,还说他们喜欢写毛笔字,每个假期都去那里上课。

一幅狂草《沁园春·雪》写得笔酣墨畅,灵动洒脱,足见书家造诣之深。显然,展厅里的人都有共识。看落款,是名家的作品。孩子们也围在前面看。一小男孩突然说,我将来一定要超越他。同伴们笑他异想天开。小男孩少年老成,没有分辨,眼神里却充满倔强的光。看着他,我想起一个故事:少年王阳明在社学里念书时,先生告诫学生们要努力读书,将来好做官,王阳明却对先生说,他读书是为了以后做圣人。圣人,如孔子之类人也!先生摇摇头,只当王阳明顽劣。其实不然,王阳明并不是信口胡言,他后来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圣人齐名。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今日少年有志,是地方之幸,是社会之幸。少年眼中那束倔强的光,此时照亮着他自己,来日还不知会照亮多少人呢。

一处宽敞的院落内,几位师傅在展示西和麻纸的制作工艺。早就知道西和麻纸是由枸树皮做成,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抗损、手感绵滑,为毛笔书写的上上品,但受手工制作的限制,数量有限,一度是“洛阳纸贵”。竟不知如此佳物,是在这简易的作坊里完成的。其工艺流程环保,却很繁杂,还得细心操作。先是把枸皮浸泡、蒸煮、榨水、捣碎,这中间需加入相应的配料,让其纤维变得更细,再置于大水池中,用模具通过均匀“捞取”,形成湿纸,压榨去水,贴于架子上进行干燥,最后裁剪,一张西和麻纸就算制成。亲眼看着一堆破树皮变成晾晒在阴凉处的麻纸,我感觉很神奇,顿时对几位师傅充满尊敬,他们手中的刀、棍、模具也变得神圣起来。东汉时期的蔡伦先生若泉下有知,看到自己创造的造纸技术,2000年后的人们还在使用,该多么欣慰。

从乞巧文化苑出来,我往下走,又遇到那几个孩子。他们还在谈论上面的书画展,说是拍了照片,有些问题明天去请教老师。越过那幢高楼,来到街道上,孩子们各回各家,我又置身于乞巧节的热闹中,心中随即冒出一句话来:半城烟火半城诗!


本文配图:张红霞





作者简介


冰曦,女,原名杨艳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殇之锦》、纪实文学《山湾梦谷》、人物传纪《生命之光》,其中,《殇之锦》获甘肃省第六届黄河文学奖。


  

end

 

来源:陇南文联


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

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


监制:吕程    审核:韩强    编辑:杨凯

扫码关注我们      西和县文联


西和县文联
推动文艺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以发现培养文艺人才为己任,推动西和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