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采风作品(十)】祁云《宁家庄 从远古走来巧娘娘》

政务   2024-09-05 09:14   甘肃  

宁家庄 从远古走来巧娘娘

祁   云



乞巧节期间,我随着采风团队去观摩西和县长道镇宁家村,细细看过,很有感触,这个村庄创造了陇南市“黄土峁梁村落+古迹”乡村振兴版本的典型,村临西汉水,对面大堡子山秦公墓,西观四角坪,东望祁山堡,视野极目之处皆是家国同构与历史大义,是个建设美、有古迹、有文章的村庄,在这块厚土上站立,环顾四野山川,不由人让人思绪飞扬,感怀畅想。

宁家村自然条件较好,全村900多口人,整个村子处在西汉水南岸河谷平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村前西汉水自东向西流去。村子里有设计时尚的时尚小楼,也有传统的四合院,黄墙蓝瓦,一尘不染,每家院门口都书写着各种吉祥祝福的对联,堂屋里挂着中堂对联,院子里种着果树和花卉,农家院子,满是生机。

坐在村头巷尾的是悠闲的老人,他们在那里看天、赏云、闲话、领着孙子乞巧唱曲,也看过往的行人。那些乞巧姑娘一个个笑容可掬,慈眉善眼,在她们的脸上和眼中,全然没有城市人“不准和陌生人说话”的疑虑和不安,充满和祥与清辉,仿佛天国的使者。宁家庄应该是陇南美丽乡村建设另一个版本,我姑且称其为“黄土峁梁+古迹”版本,与康县小桥流水人家版本各具显色,它也通过全国妇联央视推荐播出,成为陇南山区美丽乡村的经典。

这里的女人还坚守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观念,贤惠手巧、吃苦耐劳、孝道当先,在干家务和体贴丈夫方面更是周到和细微,心灵手巧,总能把针线活干得漂漂亮亮,把茶饭做得花样万千,把冗长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里时兴不上漆的实木家具,女主人用红辣椒的油抹布把家具擦得红光发亮,包浆如玉。待人处事也十分真诚和大气,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把最好的献给客人,家里来了贵客他们一般只在厨房忙碌,从不上桌陪客,待客人吃完走后,他们才吃。

“丈夫的衣、妻子的脸”,她们喜欢丈夫穿得干干净净,这也是自己的面子。有些女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着一家人,而依然在自己的丈夫那里显得低微。乞巧之乡的西和、礼县女子,因为贤惠,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居家过日子都有了一席之地,“贤妹”“贤嫂”成了北京家政行业的品牌,北京的大宾馆、人民大会堂都占一定的比例,这种传统的贤惠力量已经惠及我们的生活。强大而低微、坚韧而柔和,古代巧娘女修的代代传唱,修就了她们这种品行。

这一带我比较熟悉,去过西汉水漾水河沿岸好多村庄,也采访过好多坐巧人家,采风团队观摩了村庄的乞巧表演,尤其仔细观摩了宁家村博物馆,详细听了县上派出的博物馆讲解。宁家庄出土最具有考古价值的是一个藏省博物馆的陶器,代表母系氏族时期部落首领的鸟纹图案的彩陶权杖头。立在宁家庄的村头、西汉水与川口河对接之处,视野所及,满满的文堡名山,西头能望见的那个削平山顶山越,就是2023年考古十大发现的四角坪帝王祭祀遗址,隔西汉水而望是惊现秦公大墓的大堡子山,西望是武侯伐魏的精神堡垒祁山堡,离宁家庄不远还有一个西屿镇下寨村,村里有孔庙,是很稀有的村级祭孔的村子。感觉站在中华文化萌芽的最古朴的基点之上,这里有从远古走来的巧娘娘。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人祖先的一个传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秦的祖先叫女修,女修有一天正在纺织,看见一只玄鸟掉下一个卵,她就拿来吃了,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大业,他就是秦人的第一男性。这和东方商族的产生奇妙的相同。《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八个字,又是个异域同曲的神话传说,商的女性祖先、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她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这个传说说明,东方氏族商人的始祖出生之前,商人部落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所以,契只知道自己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同样的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时期母系社会阶段的情况,即“知其母,不知其父”。可见作为秦人祖先的女修,以“织”闻名,是一位以勤劳而赢得民心敬仰的女主人,受到当地人民普遍而持久的崇拜,被尊称为“巧娘娘”,娘者母亲的意思。大业的出生,商祖“契”的出生,两个族群男主角,都与鸟蛋有关,且与宁家庄出土的母系氏族飞鸟图案彩陶权杖头,相互照映。

而乞巧节在广大农村也被称为“巧娘娘节”。如今姑娘们在唱“乞巧歌”的时候,每段唱词末尾都要高唱“巧娘娘,驾云来,我把巧娘娘请下凡”这两句。当地乞巧节的传承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规模,就在于它是祖先女神崇拜和星辰崇拜(属自然崇拜性质)结合的产物。再者许多古籍和古人诗词中之所以把分隔牵牛、织女两个星辰的天河称为“汉”、“天汉”、“银汉”、“云汉”,则与秦人发祥地的主要河流眼下的西汉水有关。《尚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此山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与陇南市礼县之间。”女修被尊崇为神话传说中的织女星之后,她身边的天河也应称为“汉”,一河相隔最亮的一颗星又称为牛郎星,一个是织布的,一个是耕地的,这就是古人通过联想,用当地的河水给天上的星河命名,把天河称为“汉”“天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才符合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天上人间,男女有别,饮食男女,天各一方,都有难肠。

秦人历来是奖励耕织的民族,“农战”是商鞅变法的根本,也是秦国的立国之本,“抓纪律、促生产、打胜仗”是秦一统六国前的基本国策。女人操持家事,在家织布,精通茶饭,执掌家道。男人勇敢勤劳、勇猛杀敌、为国效力。女人管女人的事,男人管男人的事,难怪女儿节祭乞巧娘娘,学习做人智慧,交流工作技巧,男人是不干涉的,保持相对的独立。  

宁家庄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彩陶碎片随处可见。过去村民用土和泥,抹到墙上晾干之后,整个墙壁上仿佛粘贴上了许多陶片,而且这些陶片多为红陶,还有花纹。村民们挖地或耕地,有时还会碰到一两件件完整彩陶器物。当听到村里建立博物馆,村民非常支持,纷纷拿出家中珍藏的陶罐,捐献给村委会,摆放在博物馆。据统计,一共捐献200多件陶器。宁家庄博物馆建成之后,请西北师大博导赵逵夫题写馆名,并提对联一副:临绿水望青山始见乡村振兴美;观文物访遗址深感先民创造奇。这幅对联由西和县书法家郑虎林老师书写,制成木刻挂在博物馆门口。

博物馆的房屋为仿古建筑,青色屋脊和屋檐配上黄色墙壁,色泽柔和,左右对称,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木结构门窗,又有与地方建筑特色一致,馆内文物陈列布展紧凑。宁家庄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大部分文物区域与民居重叠,都是以古人居住区域为主。看来古人选住址,与今人逻辑相同。数千年的演变而道不变,背风向阳,土厚水清,临水草而安居。

博物馆是宁家庄乡村振兴示范点上特色而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游人,现在宁家庄更是成为了国家3A级旅游景点。这里最有标志意义的出土,是1981年3月村民宁万顺修房挖土做土基块,挖出的彩陶权杖头。该文物于1982年被捐献,真品现存甘肃省博物馆,扁圆形球体,上下稍扁,腹部突出,顶部与底部之间有圆孔勾通,通体高7.8厘米,腹部直径12厘米,上部孔径2.1厘米,底部孔径3厘米,赭红色,腹部以上有弧线勾叶三角纹,下部有四只背向高飞的变体鸟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认定,该陶器为母系氏族社会女性首领手执权杖的杖头,是一种权力象征,属国家一级文物。

鸟纹陶杖头在此出土,反映了宁家庄遗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此可以推断,宁家庄遗址与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一个时期,在距今5500至6000年是一个人口稠密的氏族部落的居住中心,有部落首领居住,说明宁家庄在那时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一定是经济中心,或许是城市的雏形。因为,西汉水上游地区山丘平缓,河谷平地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从出土的绳纹和布纹陶片来看,这里已经能够种植大麻等农作物,制陶和绘画技术都很成熟。

也可以说,整个西汉水上游地区或更大范围的原始部族,其政治中心就在宁家庄,从这个角度再分析和推断,宁家庄的地下埋葬还一定很丰富,估计还有部落首领居住过的大型建筑遗址,或许还有城池等等。这些都急需科学发掘之后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如果按照考古专家王俊彦先生分析:宁家庄权杖头上的花纹为飞鸟变形纹,说明这件权杖头“可能是以鸟为图腾的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信仰物”,言下之意,即宁家庄是以鸟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原始部落。可以想象,一个执着红陶鸟纹头权杖的部落女首领,在这里组织着部落会议,安排部落事务,耕作、狩猎及防汛抵御外来入侵,那个女首长就是最早神化的巧娘娘。氏族在她的安排下,磨制石器,诱捕鸟兽,养殖牲畜,制作陶器,女首长心灵手巧,以技服人,获得大家拥戴。

长道镇宁家庄所在的西汉水上游地区正好是秦国的发祥地。甘肃省著名史学家祝中熹先生研究认为,西汉水上游是上古时期阳鸟部族居住的地方。秦人先祖从夏商之际就居住在这里,到殷商中期,秦人先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此“西垂”就是西汉水上游地区。司马迁《史记·秦本记》记述:“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

△百度百科“西”的文字源流

关于秦人,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为东来说,一为西垂本地说。如果宁家庄在新石器时代就居住着以鸟为图腾母系氏族的部族,说明秦人就是西垂本地的最早居民。司马迁记载秦人先祖也以鸟为图腾。西汉水上游地区,古地名为“西”。这个“西”字,从甲骨文到金文演变学角度解释,就是个鸟巢的形象,为鸟儿栖息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西,鸟在巢上也。”,“西”的篆体像一只鸟儿栖息在巢上的形象,大堡子山秦公墓装饰棺木的依然是鸟头金饰片。玄鸟是什么鸟?有些解释是燕子,结合秦人兴起于农,我以为是猛禽鹰鹞,这是一种庄稼的守护鸟,高空嘶鸣,啄黍谷的麻雀飞尽,这种鸟才是庄稼的守护神。这正好反映了秦人的鸟图腾,也有可能就是宁家庄的鸟部族的遗迹。迟与早清清楚楚,秦人是入乡随俗,握着鸟纹彩陶的巧娘娘,才是秦商神话萌芽,联想到《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和仲宅西”。和仲是尧帝时派往西部的国家气象及天文观测员,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名字就叫“西”,西就饱含着鸟的元素,后来秦朝在此设立“西县”。按照司马迁《史记》记载,此地又名“西犬丘”“西垂”。西、秦人与宁家庄原始鸟部落一脉相承。

与此地相距不远的大地湾,那里最吸引人的是个叫“埙”的一个鸟蛋壳大小的陶器,有两孔的,和多孔的,小时候五角钱一个的“响响”,原来起始于邻近,这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跳跃,把静态的黄土变成吹出的声乐、人可控的响声。同期河南舞阳县贾湖人已经用鸟骨钻孔制成了笛子,这就是驰名的贾湖骨笛。而宁家庄的古人能把鸟纹绘在权杖陶头上,成为部族女头人的标志。八千年的薪火相传就这样连续不断的传下来,《诗经》周朝秦民西汉水岸的咏唱,如今依然是开幕晚会的优美词调。

紧凑的两天观摩采风结束,回宾馆打开电视,在我电视正在晚间新闻: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巴勒斯坦,民众在塌陷的残楼废墟里救人,苦难、仇恨、失望充斥在他们的脸上,这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文明辉煌的地方,为何如此混乱不堪?宾馆窗外是伏羲广场,伏羲塑像在灯光辉映下,显得古老深远,又光辉高大。我们观赏从古老农耕文明传播至今的民俗节日时,世界上文明古国却正在经历混乱不堪的炮弹洗劫,战争新闻把我的文明思考引入国际视野。

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长寿且不间断持续发展壮大的文明,而今世界除中华文明古今一脉相承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早已经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考古而出的古代文明与现代居住其上的人们存在的深度断层与割裂。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四大古国分别开创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但我们与其他三个古国有着天壤之别,除了中国之外,其他文明早已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

比如现在的埃及,虽然坐拥数量不少的金字塔,但是已经与古埃及没有任何的关系,曾经古埃及所建立的文字、政治和历史文化,虽然对后来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名称上对应,但仅有的影响只是当成为景点收益的工具。这片土地曾多次惨遭外族入侵,在异族的统治中,古埃及人的文化、宗教,甚至是语言和风俗,都被游牧文明或者海洋文明毁灭,遭受强烈的破坏。古埃及人主要是由科普特人组成,今在这里建国的埃及,虽然继承了这个名号,但是却属于阿拉伯文明,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而非古埃及所崇拜的太阳神。

古巴比伦就更不用说了,曾经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虽说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在波斯阿切美尼德王朝之后,巴比伦王国逐渐被希腊人占领,经过大规模的清洗,只留下空中花园这个传奇。他的社会、文化、宗教等,都受到了外族严重的摧残!如今在其故土上建国的伊拉克,单看近代就频频发生灾难,就让人很难将伊拉克与古巴比伦这个文明有所联系,异族的毁灭和重建之间从精神到形式已经是彻底的割裂。

古印度文明呢,位于印度河流域,在很多人看来,古印度与如今的印度关系好像挺大,但实际上,双方在时间、位置、疆域,甚至是民族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古印度虽然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但却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无数小国组成,有点类似我国东周列国,老子提出小国寡民这样的政策。即使后来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但也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在其周边依然存在有几个独立的国家。

所以,古印度这个由几十上百个小国所融合的文明,虽然创造了奇迹,但在受到外来统治之后,直接瓦解割裂,出现断层。比如在近代印度历史文献上,就只能追溯到七八百年的时间,剩下的只有零星的记载!就连印度赫赫有名的阿育王,也是在19世纪考古中才发现的,在此之前,在印度居住的人对自己这个老祖宗都没有任何印象,更不用说继承古印度的荣光。

其实看完这三个文明也能发现,我们与他们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情况!中华文明自母系到父系,从三皇五帝开始,远古到如今,有一脉相承文字、文物实证可考的历史,历经几千年的时间,一直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发展,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精神内核依然延续,我们仍然自称是华夏民族的后裔,与古人一样,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保护了我们能够安稳地生长至今。东南面环海,西方则有高原山脉这样的天然屏障,这些使我们古代很难有四面八方的外族入侵,是中国文化没有像其他三个古国一样沦丧的重要原因。

余秋雨先生总结中国文化绵延长寿的原因时,总结为八个原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科举选仕。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细细品读,如果你在宁家庄行走,中华文明长寿的各种因素都能在远山近水、大墓古堡的来龙去脉中找到答案,也能从当地的来历久远的乞巧风俗中找到一脉相承的痕迹。

我们采访行程中与台湾乞巧采风的旅游者同车而行,感觉好像是母女两人,六十岁与四十岁的两位女士,举止文雅谦怀。我问候她们,回话是她俩是中华七夕文化研究者,走过东南亚好多国家,今年找到七夕源头,很是高兴。我提议他们去礼县的秦文化博物馆看看,去大堡子山、西汉水沿岸走走,没想到他们就是从礼县转过来的,这些地方都去过,还去过了四角坪遗址。在晚霞湖乞巧民俗馆门前,我们采风团合影时,特邀请她们一起,她俩十分高兴。

中华文化是唯一的长寿者,巧娘娘,这民俗有一种横跨几千年的韧劲,是渗透到乡风民心的深层里,不管承受何等时代过往,依然健在。宁家庄,一个视野里满是文明聚点的深厚地方,一个能顿悟巧娘娘的村庄。





作者简介

祁云,甘肃礼县人,供职纪检机关,甘肃省作协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国散文》《飞天》《甘肃日报》《西凉文学》等刊发表。出版散文集《生命的背景》《忘却的月亮》。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end

 

来源:陇南文联

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

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


监制:吕程    审核:韩强    编辑:杨凯



扫码关注我们      西和县文联


西和县文联
推动文艺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以发现培养文艺人才为己任,推动西和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