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采风作品(十五)】韩春晖《乞巧节基本程序初探》

政务   2024-09-12 09:23   甘肃  

乞巧节基本程序初探

韩春晖


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是秦人遗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颛顼帝的一个远孙,名叫女脩,也叫织。在织布的时候吞下了一枚玄鸟的蛋而怀孕,生下了秦人的始祖大业。秦人就把天上的一颗很亮的星星命名为织女星,以示纪念。并用自己生存的西汉水地域的河水之名,把天上银河也叫做汉,比如星汉、银汉、河汉、云汉。后面就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并逐渐演变为乞巧节文化。

七夕节前后,西汉水流域夏田已收、秋田未熟,农人们有的是时间。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直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姑娘们用虔诚的心情和隆重的仪式,向巧娘娘“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聪明的古人,在忙碌的农事活动间隙,纪念先祖,同时给百姓营造了一个休养娱乐、获得劳动技巧和祈求幸福生活的节日,并延续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乞巧节的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和十二个程式。每一环节均有几个富有特征且固定的程式,伴有大量的乞巧词曲、舞蹈,同时展示出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刺绣、服饰等女红,剪纸、纸货等手工,以及供馔、供果等厨艺。姑娘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展示,展示中学习。

坐巧

坐巧即乞巧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包括乞巧点的选定、集资、练歌排舞,生巧芽、剪纸、制作巧娘娘像等等。一般从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开始,直到将“巧娘娘”用丝帕遮住脸,安放在乞巧点人家的桌子上为止。


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日,在巧头的带领下,姑娘们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排着队伍,端着“巧娘娘”像、香盘和巧芽,唱着“迎巧歌”,到村边大十字或郊外的河沟边,迎接“巧娘娘”下凡。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端午节戴在手腕上的红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绳,用作搭桥。唐代诗人林杰有一首描写乞巧盛况的绝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里的红丝,说的就是乞巧姑娘的红手袢和红头绳。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其后。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裱纸等祭品和红头绳,就像唱词里说的一样,“三张黄表一刀纸,我给巧娘娘搭桥子。三刀黄表一对蜡,手袢的红绳把桥搭。”

来到村外的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红丝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燃香、焚裱、祭祀、跪拜。然后,大家列队牵手,齐唱《搭桥歌》:

巧娘娘穿的绣花鞋,天桥那边走着来。

巧娘娘穿的高跟鞋,天桥那边遊着来。

巧娘娘穿的缎子鞋,仙女把你送着来。

巧娘娘穿的云子鞋,登云驾雾虚空来。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长丝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巧头跪拜迎接,并指挥着大家焚香点蜡,燃纸放炮。乞巧姑娘们则站在河(庄)边齐唱《迎巧歌》:

六月三十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

巧娘娘教我绣二针,二绣麦子黄成金。

巧娘娘教我绣三针,三绣中秋月亮明。

巧娘娘教我绣四针,四绣过年挂红灯。

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敬献茶果要唱《献茶歌》。

巧娘娘从接回来坐桌上,就要给巧娘娘开七窍。由一位懂阴阳的人来给巧娘娘开光(七窍)。供桌上先要放上蜡台、香炉、献茶,由开光者在巧娘娘面前点蜡、上三支香、化黄表纸三张、奠一盅茶、三叩头起立,院子外放一串小炮。开光者表情神秘,手里拿一苗(根)针,把巧娘娘的口、耳、眼等所谓的七窍用针扎一遍,乞巧姑娘分站神桌两旁准备还声。开光者左手挽上脚窍,右手端一盅水,口里默默念上开光咒语:

开咽喉、开七窍,开开眼光看世界,

开开口光吐真言,开开耳光听百语,

  开开闻光嗅百味,开开三百六十骨节,

开开水火二门(大小便),

  开开一十八万四千八百八十八个毛孔,

今请奉请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将巧娘娘的眼光、口光、耳光、鼻光一齐开开了,水火二门三百六十骨节一十八万四千八百八十八个毛孔齐开了,会行会走了。


旁边围观的姑娘都齐声说:“齐开了,会行会走了!”这时开光者口里噙上一口水,朝着巧娘娘神像空中连吹三下,没有喝完的水倒在神桌前的地上,向巧娘娘的神像跪地叩头作揖,这样就算巧娘娘的七窍开了。

迎回“巧娘娘”后,乞巧姑娘们要在坐巧人家里载歌载舞,欢闹至夜深。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祭巧

祭巧,就是在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每天的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给巧娘娘摆上巧果、巧芽,按传统仪式点蜡、焚香、化裱、鸣炮、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歌声不断,巧舞蹁跹。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集体祭拜是指对其他坐巧点的往来祭拜,送巧前的其它集体祭拜等;个人祭拜指的是乞巧姑娘个人随时进点以后的磕头祭拜,比如,七月初一早上抢头香,就属于个人祭拜,传说抢到头香可以最先得巧。七月七日的“转饭”是祭巧的高潮。典型的祭巧歌有:

一拜蓝天一朵云,二拜地狱十八层,

三拜我佛莲台坐,四拜童儿站两行,

五拜我佛雷音寺,六拜唐僧取真经,

七拜七女修成仙,八拜八仙显神通。

巧娘娘坐的莲花台,磕上头儿拜你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拜巧

亦称“行情”,就是邻近的乞巧点之间,象走亲戚一样相互拜祭交流。现在拜巧,从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是持续时间最长、姑娘们最为喜欢的环节。所有姑娘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欢天喜地,亲亲热热。排着队,唱着歌,前往对方的乞巧点后,互敬互拜,互赠巧芽和女红,载歌载舞,展示才艺,切磋交流,增进友谊。

听到拜巧的队伍唱着歌走来,东家就会出门列队唱歌相迎:

一根香,两根香,我把亲戚接进庄。

一根绳,两根绳,我把亲戚接进门,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根绳,两根绳,我把亲戚接进门。

一对蜡,两对蜡,我把亲戚接进家,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拜巧方的唱词:

走在你庄实好看,好像兰州的五泉山,

好山好水好风光,八股子银水往进淌。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我给巧娘献丸子,领导人啊端盘子。

盘盘里端的是玉黄(李子),两家接待在路上。

石榴开花嘴嘴红,两家为了拜和平。

二家为了拜好哩,姑娘团结送巧里。

一炉香儿两炉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

滴水窝里的指甲花,场里家院里家。

盘盘端的是核桃,送我的巧娘娘上场走。

七月初七巧娘会,姑娘迎的蛇倒退。

七月里来拜巧娘,天气热来人又忙。

没有时间学巧娘,拜得不好你没嫌。

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

娱巧 

娱巧即唱巧,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乞巧程序。乞巧姑娘们每天昼夜齐集在乞巧点,按一定的程式,从白天直至深夜,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歌舞、抒发情感、展示才艺,既娱神,又自娱。选几段有代表性的歌词:

采花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二月里采花迎春开。

三月里桃花将开败,要采牡丹四月来。

五月里石榴红玛瑙,六月里莲花水上飘。

七月里石竹开满院,要采大丽花八月半。

九月里菊花到处香,十月里松柏傲寒霜。

十一月风吹雪花来,要采梅花腊月开。


绣一些花草给你看

  黄瓜熟了蔓搭蔓,巧娘娘给我教针线。

    针线学会了没人见,绣一些花草给你看。

  一绣百草坡上生,二绣麦苗儿地里青。

三绣菜籽满山黄,四绣艾蒿闹端阳。

五绣葡萄搭上架,六绣西瓜弯月牙。

七绣菊花满院香,八绣辣子挂上墙。

九绣古树腊梅红,十绣雪花飘进门。

四面绣上四云子,中间绣上你名字。


十二月歌

正月里冻冰二月里消,河里的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山红,四月里杨柳叶子摆出来。

五月里雄黄闹端阳,六月里麦子满山黄。

七月里葡萄搭上架,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大荞割成拢,十月里雪花飘进门。

十一月柿子满街红,腊月里年货摆出城。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跳麻姐姐

麻姐姐,虚空里来,脚上穿的登云鞋。

麻姐姐,隔河来,手里打着响锣来,

麻姐姐,翻山来,脚踏铺下的红毡来。

(对白)麻姐姐,干啥着呢?簸粮食着呢。

簸东了,簸西了,簸下的粮食鸡吃了。

麻姐姐,干啥着呢?磨面着来。

东磨面,西磨面,渠里无水磨不转。

麻姐姐,干啥着呢?擀饭着来。

多少?两盆来

长短?照人来

薄厚?噎人来


打花馍

打一个花馍正月正,青草牙儿往上生。

打一个花馍两月两,两家门上会挂网。

打一个花馍三月三,天上的星宿绣满天。

打一个花馍四月四,双手写个梅花字。

打一个花馍五月五,五遍锣儿五遍鼓。

打一个花馍六月六,六把扇子遮日头。

打一个花馍七月七,七匹骡子七匹马。

打一个花馍八月八,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打一个花馍九月九,九家门上九缸酒。

打一个花馍十月十,十个老阿婆坐一席。

卜巧

七月初七是乞巧活动的高潮,也是最神秘和姑娘们最期待的环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卜巧、巧饭会餐和供馔。姑娘们早晨列队到泉水边(或河边)迎来神水,倒入碗中,置于阳光下暴晒一天。取水是要唱迎水歌,歌词是这样:

水神水,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

迎了一次还不算,再迎二次照花瓣。

我给水神插香来,水神给我照花来。

巧了照开绣花针,拙了照开大包针。

巧了照开花瓣儿,拙了照开鞋扇儿。


晚上,在灯光下,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姻缘,俗称“照花瓣”。如果图案是针线或花瓣,预示心灵手巧,那就是得巧了;如果是簸箕或鞋扇之类,预示心笨手拙,没有得巧,只有来年继续。  

照瓣卜巧开始时,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巧头带领,在神桌前照例祭拜,并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齐唱《照花瓣歌》:

我给巧娘娘点黄蜡,巧娘娘你把善心发。

巧娘娘给我照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

巧了赐个花瓣儿,不巧了照个鞋扇儿。

巧了赐个扎花针,不巧了给个钉匣针。

巧了赐个扎花线,不巧了给个背篼绊。

巧了赐个绞花剪,不巧了给个挑草铲。

巧了给个写字笔,不巧了给个没毛鸡。

巧了赐个磨墨砚,不巧了给个提水罐。

  巧娘娘给我赐吉祥,我给巧娘娘烧长香。

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了心愿。


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高兴,将碗中的水喝一口,其意是用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已经为己所有,并长期在身上显灵。照瓣卜巧活动充满着期待、兴奋和欢乐。

接着是聚餐和供馔,两三个小时方可结束。


送巧

聚餐和供馔结束后,大约十二点左右进入“送巧”环节。送巧是乞巧节的尾声,也是姑娘们最为难过和悲伤的环节。姑娘们聚集在坐巧点的院子里,将所有的乞巧歌唱个尽兴。晚上十二点以后,姑娘们唱着忧伤的“送巧歌”送巧娘娘出门,手捧香烛缓行至河边或者十字路口,列队跪拜。姑娘们歌声不断,此起彼伏;甚至是泣不成声,难舍难分。在歌声和泪光中,主持人点燃巧娘娘像,依依不舍地送巧娘娘上天。 

送巧歌之一

白手巾绣的牡丹花,巧娘娘走家我咋家?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桥拆了没渡船。

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害怕走迟了天门关。

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害怕老天爷寻麻烦。

有心把巧娘娘留四天,留不下来了也枉然。

白手巾绣的苦瓜子,想留巧娘娘没法子。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送巧歌之二

巧娘娘穿的神仙衣,巧娘娘走家我送你。

巧娘娘影子出了门,巧娘娘先行我后行。

“乞巧歌”歌词既有传统的,又有新编的,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结晶。曲调有正歌和副歌,每两句后附副歌。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纵观整个歌词,虽然是里巷之词,但是,内容取材于身边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四季不同的特征等;语句亲切生动,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曲调悠扬,抒情性很强。舞步一般为十字步,四人两两对立,相互穿插,亦步亦趋,且行且舞。

以上就是陇上西汉水流域乞巧女儿节的全部仪式,隆重而热烈。其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民俗程式保留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陇南的乞巧活动,西和礼县最为典型。西和县对乞巧文化的动态传承,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作者简介


韩春晖,笔名寸草,男,汉语言文学本科,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员,甘肃省陇南市作家协会会员、理事。现为甘肃省宕昌县文联副主席,《哈达铺》杂志执行主编。


  

end

 

来源:陇南文联

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

西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西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


监制:吕程    审核:韩强    编辑:杨凯



扫码关注我们      西和县文联




西和县文联
推动文艺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以发现培养文艺人才为己任,推动西和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