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点击预约张辉诚老师公益直播!
/
/
社交媒体上,一个叫果果的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让人破防。
果果:“妈妈,如果以后我考上清华呢?”
妈妈:“那我会很骄傲的。”
果果:“那我考上北大呢?”
妈妈:“那我也会很骄傲的。”
果果:“那我烤地瓜呢?”
妈妈楞了一下,随后笑着说道:“如果你以后能把地瓜烤的又香又甜又软,那也是可以的,我也会为你骄傲的。”
果果开心地说:“那我以后要当个烤地瓜老板!”
妈妈也高兴地说:“恭喜果果有了一个新愿望!”
评论区有人留言:原来烤地瓜也是会让人骄傲的。
是啊,原来烤地瓜也是可以的,也是会让人骄傲的。
这或许就是让人破防的原因吧,我们一直活在各种要求下,一直被拒绝,一直被否定,所以,当果果提出要求之外的问题且被肯定时,我们才会觉得意料之外。
/
/
小时候,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有一个理想目标并为之去努力。
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要求孩子成绩考高一点,再高一点,这样就可以去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婚姻,过上一个好人生。
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对这一想法难以理解,为什么对孩子的要求那么高?为什么童年失去了原本童年的样子?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随着孩子天性发展,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
当我逐渐长大,有了孩子以后,虽然我还是不赞同这一想法,但我理解了这一想法,也理解了我的父母。
在父辈那个时期,成绩好就可以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他们一步一步走了过来,知道这样做人生会很安逸。
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希望孩子向他们那样受苦碰壁,所以父母要求孩子成绩好,为了以后孩子能过好,哪怕现在对孩子严格一些也没关系。
可还是孩子的我无法感同身受到父母的那份急切。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担心的是我的未来;可站在我的角度,我只能看到他们仅通过一次成绩对我努力和未来的全盘否定。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害怕我以后过得差;可站在我的角度,我只觉得那是杞人忧天,况且就算我跟着父母的安排做,我就一定能成为他们心中期待的样子吗?
/
/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个性后,会对父母的不合理安排做出对抗,这时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如以前听话了,进入了叛逆期,就用更加强硬的态度去要求孩子,可越压制孩子越反抗。
或许,孩子并不是叛逆,他只是对框着自己的要求感到了不适,只是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肯定,只是想被看见。
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对抗越来越多,孩子也可能觉得父母越来越不理解他,觉得跟父母说不明白,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和父母沟通。
或许,父母不是不理解,毕竟父母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他们只是在经历了社会的风雨后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希望孩子在进入社会前能多有一份保障。
其实父母和孩子本意都是好的,只是有时候没有进行合适的沟通。
如果父母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期待,调整对话的方式,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孩子或许就会再次打开心门。
辉诚老师说:“一个人改变了,家庭就会改变。”
父母如何改变呢?
改变的前提是看见与接纳。
父母需要先看见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接纳自己的内心,接纳孩子的表现。
再去通过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待,同时也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孩子,从而与孩子进行联结。
导师介绍
张辉诚老师
文学作家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学思达教育基金会创办人
咨询、报名联系:
家和爱小麦:18133978513(微信同号)
家和爱小爱:1813397850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