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扫荡”碰到老八路主力,以为是游杂武装,却被暴揍一通

百科   2024-09-04 12:00   陕西  

抗日战争中,我军的作战环境极度恶劣、作战条件极其艰难。
当时我军每个战士手中至多10发子弹,一仗还不能都打完,新兵培训甚至连三五发子弹都打不了,战士们的射击水平如何提高?实战中如何以火力致胜?轻重机枪太少,如何掩护步兵冲击?炮火几乎为零,步炮协同几如天书一般!
这种仗摆在绝大多数军队面前是没法打的,子弹都不能保证怎么打仗?
可换句话说,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能去打吗?那显然是不可能,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我们照打不误。
但照打不误不是瞎打、盲打、乱打,同样要有章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日军优势,发挥我军优势,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以游击战的形式展开,作战的方式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消灭敌人。
既然无法用足够火力解决问题,那就想办法让有限的火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而在有限火力发挥出最大效能依然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只能是依靠人力去跟日军拼死厮杀了,要用白刃战去弥补火力不足,最终消灭日军。
日军白刃战能力纵然很强,可对我军来说,相较于一时难以改善的火力状况,通过加强训练、在战术中以多打少,主动选择跟日军打白刃战依然是可以接受的选项。
在这里我们强调一句话:不能打的部队它总是在讲借口,打不好仗的原因永远总结不到自己头上;而能打仗的部队,永远都在想办法,即便手里是红缨枪,也要想着怎么把枪头插到鬼子的脑袋上去。
我们前面说的突袭、夜袭、伏击的作战方式其实就是综合考虑之下,最能发挥我之优势,并限制敌之优势的战斗类型。
这样的战斗,首先主动权在我们这边,主动权在我,则我可以有条件选择战场,进行战场准备,并集中多倍于敌人的兵力,以有备打敌之无备,将胜算提高上去。在这一切前提做好之后,还要各种迷惑敌人,将敌之战力削弱到最低限度,降低作战难度。
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比较枯燥的,估计也没几个朋友能看下去。下面我们就具体讲个战例,帮助大家了解下。
1939年初,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其中715团主力的代号是“亚洲部第五团”,简称“亚五”;而716团是整建制到冀中,代号是“亚洲部第六团”,简称“亚六”。
120师来冀中有三个任务:
第一:与冀中部队一起抗击日军围攻,巩固冀中根据地;第二:帮助冀中部队快速实现正规化;第三:补充兵员,扩大自己。
120师来冀中“亚五”和“亚六”团都是老红军团,在对日作战中战果很大,武器装备较好,有迫击炮和重机枪,部队中老兵比例高,战斗经验十分丰富。
不过从红军时代到抗战初期,这些红军部队都是长期在山地作战,不熟悉平原作战。甚至很多战士,都是第一次见到冀中这样的大平原,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没底。因为平原地带无山地依托,仗到底该怎么打还不太好说。
这样的部队开到冀中后,日军还没有搞明白情况,经常带着炮出来“扫荡”。在2月2日时,从河间城开出来的一股日军在曹家庄(北曹庄)跟我“亚六”团第10连接上了火。
当时冀中的抗战力量不少,日军对交火之类的并不感到新奇,而且平原地带日军据点众多,一旦战斗进入僵持后其也能快速得到增援,故而有恃无恐。
第10连是个老连队,就抓住了日军的这种心理,先让几个射手挑鬼子打,然后胡乱放枪,使得日军误以为在曹家庄的我军也只是地方活动的游击队而已。
因此这股日军在放炮之后便贸然让大队步兵冲了上来,当其接近到我军阵地前沿时,轻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招呼,当即就将日军步兵打倒一片。
这就是当时我军使用的典型近战战术。
远程交火,我军炮少、炮弹少、枪弹少,肯定是吃亏的,拉近到三五十米距离后,手榴弹能发挥很大作用,一般战士在三五十米距离的射击也相对更准确,机枪在这个射击距离往往也会有更高的射击效率,从而能以较少的弹药消耗取得较大的战果。
为了能将日军成功吸引过来,往往就采用故意示弱的战术,把鬼子引诱过来再爆锤一通,否则其有准备的话,那仗还是不好打,毕竟光是火力对耗我们就吃不消。
而在这样一波有效杀伤之后,我军士气大增,日军则遭到当头一棒,伤亡和士气损伤很大,这一波就对战斗的胜负影响很大。
第10连打响战斗后,26岁的716团团长黄新廷迅速调遣其他部队,准备围歼这股日军。
当时716团抽走了3个建制连,实力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作为120师主力挺进到冀中的第一仗,是一定要力求打好的。
黄新廷团长的部署是以3营的其余连队迅速赶往曹家庄参战,并向当面的日军主动出击;令以1营和2营一个连向日军侧后出击,断敌退路并阻击增援之敌。
3营其他连队抵达后,即向日军主动出击。日军没想其以为的“游杂武装”还敢于主动出击,所以部分阵地被我夺去,残敌退往中堡店固守。
八路军当时的火力不足以跟敌人进行火力对耗,所以给其造成一个波次的杀伤后就要主动出击,出击的目的就是快速歼灭敌人。
不过平原作战跟山地作战不同,山地条件下道路有限,平原是几乎处处都能当道路,这样的话就不好堵口子。而且平原村落多,敌人一旦固守的话,我们反倒成了进攻的一方,这样的仗就不好打。
而且平原作战还有个特点是敌人据点密集,增援速度很快。在敌固守中堡店时,附近据点就派出了三路援军,合计有400余人,其中一路骑兵即有100多人。
在平原地带,骑兵对于火力劣势一方的杀伤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其机动性比较强,不好对付。如果我们的出击部队后面突然遭到了骑兵,那损失就会很大。
所以面对新的情况,黄新廷团长下令部队组织防御,日军在援军抵达的情况下兵力较多,又转守为攻,我军则依靠村落在近战防御中杀伤敌人,所以日军的进攻没有什么收获。
到傍晚后,日军转攻为守,而我军则利用夜暗对固守的日军发动夜袭。夜战之中日军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连夜向河间城撤退,我军一路尾随还打进了河间城,因为对城里日军情况不熟悉,为避免损失,在歼敌一部后便撤了回来。
这就是120师挺进冀中后所打的第一仗,曹家庄战斗。这场战斗我军统计歼敌150余人,从最初的连级战斗发展到团级战斗,双方在短时间内攻防转换数次,虽然未能全歼敌人,但使得其猖狂的“扫荡”部队连连吃瘪,在得到援军的情况后还被打回了河间城,这个胜利大大鼓舞了冀中的抗战军民。
从这场战斗中我们就会看到老八路作战是比较灵活的,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如日军这是客观现实,但是通过灵活的战术却能使得现有的武器装备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同时,受限于弹药状况,我军作战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歼灭敌军以缴获武器装备。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出击并寻求与日军近战才是解决战斗的最终手段。这种打法有效,但也是要付出相当大的牺牲。
战斗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小战士,在缴获了日军1挺机枪后,自己也身负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还是忍着剧痛将机枪拖了回来,最后由于伤势过重而牺牲。在曹家庄战斗中,烈士一共有48人,可见胜利的代价还是不小的。
较大的伤亡一方面是当时不熟悉平原作战所致,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受限于武器装备,不得不在火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坚决的冲击。很多战士是牺牲在了这个过程中,还有的则牺牲在了白刃战中。
如果火力足够,自然不一定非得这么打,可这不是没有那个条件吗?716团在冀中先后血战16次,一共消耗子弹96651发,平均每次战斗只能打6000发子弹。迫击炮弹总计消耗263发、掷弹筒弹总计消耗46发,合计才300余发,平均每次战斗不过20发。
这还是主力团的弹药消耗水平,在当时八路军中已经是顶尖的存在了。可是我们以正常标准来看,这样的弹药消耗真的吗?
够是肯定不够的,但不能说武器不好、弹药不足,这仗就不能打了,在我军中没有这个说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才锤炼出了我军坚不可摧的战斗力。战斗力是打出来的,这就是真理。

战史堂
推送高质量军事战史文章。
 最新文章